尤明庆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oumingqing 何苦来哉?心不忍耳!

博文

作册吴盉的真伪和断代

已有 1612 次阅读 2024-10-11 22:33 |个人分类:金文历谱|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在网上两个书店买了四本书,竟然拆成四个包裹,去了快递中心三次——每次25分钟,还得快步走。昨天下午六点半取到王沛姬博士的大作

[1] 王沛姬. 真假铭文——商周青铜器铭文辨伪.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2. 179

先快速地翻了一遍,没有见到对晋公盘、觉公簋和遂公盨的讨论;吃了晚饭再从前向后慢慢看。读到下面这段话已经有些犯困。

Scan0012.bmp

图片1.png

因未能找到书中对吴盉或伪的更多论述,故而今天重读了相关论文,写几句话备忘。 

2   作册吴盉铭文有历日“三十年四月既生霸壬午”而得到特别的重视。朱凤瀚先生主张宣王世,陈小三先生主张厉王世,夏含夷、张懋镕、王占奎等先生则主张穆王世。当然,专家更改原先主张也是有的——都是有理由啊。 

断代工程定共王世二十三年。韩巍先生认为(录见)簋“廿又四年九月既望庚寅”,其册命铭文较为成熟而应属共王世,主张“恭王長年說”;认为作册吴盉也属共王世,但未给出共王世的年代范围而拟合历日。

“二年二月初吉丁亥”吴方彝盖有说同人器,年份较小,说法更多(文[2]截图)。屏幕截图 2024-10-11 150813.png

屏幕截图 2024-10-11 204648.png

图片2.png

[2] 陈小三. 试论倗叔壶和作册吴盉.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 2015(3):60-68

[3] 韩巍. 简论作册吴盉及相关铜器的年代.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 2013(7):71-80

[4] 韩巍.  (录见)簋年代及相关问题. 古代文明(辑刊), 2007(0):155-170

[5] 韩巍. 由新出青銅器再論“恭王長年說”. 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研究,2015(0):1-55 

3   西周有众多青铜器存世,铭文有四要素俱全的历日六十个以上,学界至今未能确认西周王年,也是可叹。笔者基于铜器历日定穆王世三十四年,元年BC972;共王世二十八年,元年BC938;懿王世七年,元年BC910。 

(录见)簋“穆王廿又四年九月既望庚寅(27)”为十六日,正月朔BC949.1.6己卯(16);

作册吴盉 “穆王三十年四月既生霸壬午(19)”为十日,正月朔BC944.12.30甲辰(41),而同年同月的虎簋盖“初吉甲戌(11)”二日且恰为春分。

吴方彝盖“懿王二年二月初吉丁亥(24)”二日,正月朔BC909.1.13丙辰(53),与曶鼎的历日协调;距作册吴盉34年,还在合理的范围内。

幽王末年BC771;基于《古本竹书纪年》和《史记·周本纪》可以确定武王克商BC1027,受命元年BC1038,穆王末年BC939,与笔者确定的共王元年BC938 协调;而穆王世三十四年可以解读为穆王即位时二十足岁而虚年五十五崩,认为《史记·周本纪》“穆王即位春秋已五十矣,穆王立五十五年崩”有传抄之讹误。 

4   因作册吴盉铭文布局稀疏,王沛姬博士就说器物或伪,似乎稍欠严谨。当然,器物形制、纹饰和铭文的年代特征不够清晰或不能协调,就该引起怀疑,只是怀疑啊——某些出土明确的器物也难以断代呢。

器物的适用尺长可以为真伪判断提供参考,当然只是参考。如前述曶鼎有“元年六月既望乙亥,……四月既生霸辰在丁酉” 两个历日;据《积古斋钟鼎彝器款识》卷四所记,曶鼎原为乾隆朝陕西总督毕沅得之于西安,高2尺、围4尺、深9寸,款足作牛首形,后下落不明,仅有铭文拓本传世。

清尺32.0 cm,二清尺是周尺21.5 cm 的三尺欠5 mm;围四清尺就是腹外径 1.896 周尺即一尺九寸欠1 mm;而腹深九清寸是一周尺三寸欠8.5 mm,可以认为鼎底厚8.5 mm左右而鼎盆高一周尺三寸。虽说原始数据精度不明,但器物为真,还是可信。

宋代出土的晋姜鼎,器已不存,但宋代吕大临《考古图》等有铭文、图形和形体参数:径尺有七寸四分,高尺有二寸半,深七寸六分。这是以宋尺30.8 cm 测量的数据;以周尺21.5 cm测算,则为径二尺五寸、高一尺八寸、深一尺一寸,所欠1.6、2.0、2.4 mm与数据精度相当:宋尺的一分已是 3.1 mm 呢。

从宋代出土的晋姜鼎说宋尺和周尺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75648-1388095.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75648-1454864.html

上一篇:尺长相差 1 mm 还是同一个尺度吧
下一篇:晋公盘是现代伪作,一定!肯定!必定!
收藏 IP: 202.102.253.*| 热度|

20 高宏 郑永军 谢力 史永文 王从彦 许培扬 刘进平 孙颉 孙南屏 何青 史晓雷 崔锦华 刘跃 张晓良 杨学祥 杨正瓴 钟炳 刘炜 朱晓刚 马鸣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2 00:5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