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散步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qng1008 前三十年写日记,后三十年写博客

博文

[转载]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国际中医临床实践指南——糖脂代谢病

已有 313 次阅读 2024-6-14 20:01 |个人分类:思考中医|系统分类:科研笔记|文章来源:转载

资料来源: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 国际中医临床实践指南——糖脂代谢病(2021-10-14). 世界中医药2021,16(22):3278-3284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81530102)——调肝启枢化浊法防治糖尿病冠心病效应特点及机制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81830113)——调肝启枢化浊法调控宿主⁃肠道菌群对话干预糖脂代谢紊乱的作用及机制研究;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8YFC1704200)——湿热证在2型糖尿病中的临床演变规律及其核心病机和辨证标准的系统研究;广东省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重大项目(2019B030302005)——糖脂代谢性疾病中医湿热证的生物学基础和有效方药干预疗效机制研究。

通信作者:郭姣(1963.11—),女,博士,教授,研究方向:中医药防治糖脂代谢性疾病,E⁃mail:gyguoyz@ 163.com

糖脂代谢性疾病包括血糖异常、血脂异常、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超重、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脑血管病等,其发病率居高不下。目前最新数据显示,全球20~79岁成人糖尿病患病率为9.3%[1],仅中国血脂异常患病率为40.40%[2],超重或肥胖率超过12.0%[3],而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压共患的综合达标率不足10%[4]。它们的共同特征是糖、脂代谢紊乱,引起全身多系统损害,导致眼、肾、神经、心脏、血管等组织器官慢性进行性病变、功能减退甚至衰竭,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其综合防治是世界难题。基于此,广东药科大学郭姣教授率先提出“糖脂代谢病(瘅浊)”的概念,并开展系列研究。2015年第三届岭南代谢病国际论坛,主导国内外专家形成糖脂代谢病综合防治“广州共识”,2019年牵头发布世界中联代谢病专业委员会标准《糖脂代谢病(瘅浊)中西医结合诊疗技术规范》[5]。近年来随着国内外糖脂代谢病(瘅浊)研究取得诸多重要进展,涌现出更多关于糖脂代谢病中医药防治的循证医学新证据,基于此,广东药科大学郭姣教授牵头组织编写了本部国际中医临床实践指南。

本指南是在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代谢病专业委员会2019年发布的《糖脂代谢病(瘅浊)中西医结合诊疗技术规范》(SCM⁃C0014⁃2019)基础上制定的,起草程序遵循了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发布的《世界中联国际组织标准管理办法》和SCM 0001⁃2009《标准制定和发布工作规范》。本指南制定的目的在于进一步规范糖脂代谢病的中医临床防治,为国际临床实践提供糖脂代谢病中医药治疗策略与方法。本指南简明实用,可操作性强,具有指导性、普适性和可参照性,可作为临床实践、诊疗规范和质量评价的重要参考依据。本指南由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发布,版权归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所有。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糖脂代谢病的诊断、病因病机、辨证论治及其他中医疗法和措施的基本要求。本文件适用于糖脂代谢病的中医、中西医结合临床诊疗及科研。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本文件无规范性引用文件。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糖脂代谢病  由遗传、环境、精神、饮食等多种因素参与致病,以糖、脂代谢紊乱为特征,以神经内分泌失调、胰岛素抵抗、氧化应激、慢性炎症、肠道菌群失调为核心病理机制,以高血糖、血脂失调、脂肪肝及动脉粥样硬化等为主要临床表现,需要从整体上进行综合防控的疾病。

注:糖脂代谢病属于中医“瘅浊”范畴[6]。

3.2 瘅浊  以情志失调、饮食不节、禀赋不足或年老体衰等为主要病因,以肝失疏泄为核心病机,以湿、痰、瘀、热、毒诸浊为主要病理产物,以情志抑郁或急躁、形体肥胖或消瘦、头身困重、口苦口黏、胸胁胀闷或疼痛、倦怠乏力、咽干口燥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

注:“瘅”是最早见于《灵枢·五变》《素问·通评虚实论》等篇的古病名,主要指热、湿热、虚损,瘅之为患可损及多个脏腑,如脾瘅、胃瘅、胆(肝)瘅、心瘅、肾瘅等;“浊”指湿、痰、瘀、毒等病理之浊。临床上,“瘅”“浊”常常互见,相互交织、相互影响,故以瘅浊合用,作为涵盖糖、脂代谢紊乱引起的高血糖、高血脂、粥样斑块、血管损伤等病理改变及其多器官受累特征的一类疾病。

3.3 调肝启枢化浊法  通过调节肝的功能,启动脾枢气机升降出入,调节精、血、津液代谢而祛除湿痰瘀浊,从而纠正体内糖脂代谢紊乱,综合调控糖脂代谢病(瘅浊)的治法。

注:1)肝主疏泄,条畅气机,脾居中土,为升降之枢,主运化之权,而肝木制之。若肝木过强,克伐过甚,易致脾土不足,失于运化,湿痰瘀浊内阻,糖脂代谢紊乱。2)“调肝”即调肝气,肝气调达则全身气机通畅,五脏安和;“启枢”,即开启中焦枢纽,脾胃升降有序,运化功能正常;“化浊” 即化解祛除体内湿痰瘀浊。

4 诊断与分期

4.1 Ⅰ期  1)有疲倦乏力、善太息、情志抑郁或焦虑等临床表现,当符合以下2),加上3)、4)中任意一条即可诊断。2)6.1 mmol/L≤空腹血糖值<7.0 mmol/L,或7.8 mmol≤餐后2h血糖值<11.0mmol/L。3)5.2mmol/L≤总胆固醇<6.2mmol/L,和(或)3.4 mmol/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4.1 mmol/L,和(或)1.7 mmol/L≤三酰甘油<2.3mmol/L,和(或)4.1 mmol/L≤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4.9 mmol/L,且有以下 2 个或 2个以上危险因素:a.吸烟;b.有遗传性家族性高脂血症;c.有早发性动脉粥样硬化性血管疾病 1 家族史 2。

注:包括颈动脉狭窄≥50%、肾动脉狭窄≥50%、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冠心病、脑梗死。指男性一级直系亲属在 55岁前,或女性一级直系亲属在 65 岁前,患缺血性心血管病。4)上腹部超声提示:肝脏前场回声增强(“明亮肝”)、远场回声衰减,以及肝内管道结构显示不清楚等特征。

4.2 Ⅱ期  1)在I期诊断基础上,多伴有头身困重、失眠多梦、胸闷心悸等临床表现,且符合以下2)、3)、4)、5)中任意一条即可诊断;或者符合2),加上3)、4)中任意一条即可诊断。 2)空腹血糖值≥7.0 mmol/L,或餐后2h血糖值≥11.0 mmol/L,或糖化血红蛋白≥6.5%。3)总胆固醇≥6.2mmol/L,和(或)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4.1 mmol/L,和(或)三酰甘油≥2.3 mmol/L,和(或)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4.9mmol/L。4)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5)有颈动脉或其他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但狭窄<50%。

4.3 Ⅲ期  1)在Ⅱ期基础上,符合以下 2)、3)、4)项中任意一条即可诊断。2)糖尿病伴慢性并发症。3)在糖脂代谢病Ⅱ期基础上并发动脉粥样硬化性血管疾病(颈动脉狭窄≥50%、肾动脉狭窄≥50%、外周动脉疾病、冠心病、脑梗死)。4)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纤维化或肝硬化。

5 病因病机

5.1 病因  情志失调;饮食不节,嗜食肥甘厚腻;禀赋不足,或年老体衰,或劳欲过度。

5.2 病位  本病病位主要在肝、脾、肾,后期可涉及心、脑及各脏腑脉络等。

5.3 病机  肝失疏泄,气机不畅,五脏六腑皆受其制,水谷津液运化失常,膏脂堆积,日久成瘅(热、湿热、劳病)或酿生湿、痰、瘀、毒诸浊,瘅、浊相互为病,而成“瘅浊”。肝失疏泄为核心病机,湿、痰、瘀、热、毒诸浊为主要病理产物。

肝主疏泄,调畅气机,包括调畅情志、助脾胃运化、促进血及津液运行。若长期压力焦虑致情志不舒,则肝气郁滞,气机不畅,肝气横逆乘脾,肝郁脾虚;或饮食不节,嗜食肥甘厚腻,或思虑过多,均可损伤脾胃,导致脾胃虚弱,脾失健运,脾不散精,物不归正化则为湿、为痰,痰湿内结;脾虚湿蕴,阻遏气机,蕴久化热,湿热自成;肝气郁结,气不行血,而致气滞血瘀;情志内伤,年老体衰,或劳欲过度等耗伤肝肾之阴,致肝肾阴虚;禀赋不足,久病或年老体衰,或脾病及肾,均可致肾阳不足;脾肾衰惫,阳虚气化不利,湿痰瘀热聚而成毒。

本病为全身气血津液输布失调,湿、痰、瘀、热、毒诸浊蕴结体内所致。加之病变后期,肾元不足,无力温煦、滋养五脏六腑,湿、痰、瘀、热、毒更甚,络脉阻滞与损伤加重,最终多种病理因素共存,多个脏腑同病,虚实夹杂,加重病情,或致缠绵难愈。

6 治疗原则

针对核心病机,本病以“调肝启枢化浊”为治疗总则。Ⅰ期以肝郁脾虚为主,治以疏肝调畅情志及调理气机升降,兼健脾化浊,增强机体调节气血津液的能力,维持代谢平衡。Ⅱ期以虚实夹杂为主,虚证以肝肾阴虚为主者,治以滋补肝肾;以脾肾阳虚为主者,治以温补脾肾;实证表现为湿、痰、热浊蕴结体内,或气滞血瘀为主,可予调肝舒畅气机,启枢促进运化,兼清热利湿化痰,维持气血津液正常运行,调节诸浊代谢。Ⅲ期仍以虚实夹杂为主,虚证、实证均可在Ⅱ期基础上进一步加重,参照Ⅱ期辨证论治。病情进展可见阳虚夹浊毒,治以温阳化浊。同时病情严重患者合并有脑、心、肾的衰败,当以各脏腑论治为主。

7 辨证分型

7.1 肝郁脾虚证  证候诊断:胸胁胀满窜痛,腹胀纳呆,腹痛欲泻,泻后痛减,或便溏不爽,肠鸣矢气,兼见善太息,情志抑郁,或急躁易怒,舌苔白,脉弦。辨证要点:胸胁胀痛、腹胀、便溏与情志抑郁症状共见。

7.2 痰湿阻滞证  证候诊断:胸脘痞闷,纳呆,呕恶痰涎,头晕目眩,形体肥胖,肢麻沉重等,舌胖,苔腻,脉滑。辨证要点:胸脘痞闷、眩晕、体胖、苔腻、脉滑等为主要表现。

7.3 湿热内蕴证  证候诊断:脘腹胀闷,纳呆,恶心欲呕,口苦口黏,渴不多饮,大便黏腻臭秽不爽,小便短黄,肢体困重,或身热不扬,汗出热不解,或见面目发黄、色鲜明,或皮肤瘙痒,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辨证要点:口苦口黏,口臭,小便短黄,大便黏腻臭秽不爽,身热不扬。

7.4 气滞血瘀证  证候诊断:局部(胸胁、脘腹)胀闷走窜疼痛,甚或刺痛,疼痛固定、拒按;或有情志抑郁,急躁易怒;或有面色紫暗,皮肤青筋暴露;妇女可见经行不畅,经色紫暗或夹血块,经闭或痛经;舌质紫暗或有紫斑、紫点,脉弦或涩。辨证要点:胀闷、胀痛、窜痛、脉弦等气滞症状与疼痛、肿块、出血与肤色、舌色发绀等血瘀症状共见。

7.5 肝肾阴虚证  证候诊断:形体消瘦、头晕目眩,胸胁隐痛,两目干涩,耳鸣健忘,腰膝酸软,失眠多梦,口燥咽干,五心烦热,或低热颧红,男子遗精,女子月经量少,舌红少苔,脉细数。辨证要点:胸胁隐痛、腰膝酸软、眩晕耳鸣、两目干涩与颧红、形体消瘦,潮热盗汗、五心烦热、咽干口燥等虚热症状共见。

7.6 脾肾阳虚证  证候诊断:腰膝、下腹冷痛,形寒肢冷,久泄久痢,或五更泄泻,完谷不化,便质清冷,或面色白光白,全身水肿,小便不利,舌淡胖,苔白滑,脉沉迟无力。辨证要点:腰腹冷痛、久泄久痢、五更泄泻与面色白光白、畏寒肢冷、小便清长、少气乏力等虚寒症状共见。

7.7 阳虚浊毒证  证候诊断:神疲嗜睡,面色黧黑,四肢逆冷,全身水肿,咳喘痰多,喘憋气短,恶心或呕吐,腹胀如鼓,腰膝酸软,皮肤瘙痒,肢痿足疽,小便短少,舌质淡,边有齿痕,舌苔浊腻,脉沉迟无力。辨证要点:神疲嗜睡,面色黧黑,四肢逆冷,全身水肿,喘憋气短,恶心或呕吐。

8 辨证治疗

8.1 肝郁脾虚证  治法:疏肝健脾。主方:逍遥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加减[7⁃13](Ⅱ级证据,弱推荐)。组成:柴胡、当归、白芍、白术、茯苓、煨生姜、薄荷、炙甘草。加减:胁痛重者加佛手、枳壳、青皮、郁金、川楝子;腹胀重者加厚朴、陈皮、木香;大便稀溏加党参、茯苓、白豆蔻;腹痛即泻、泻后痛减加防风、白芍;心烦易怒加牡丹皮、炒栀子。

8.2 痰湿阻滞证  治法:理气化痰祛湿。主方:二陈汤合平胃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加减[14⁃20](Ⅱ级证据,弱推荐)。组成:二陈汤:半夏、陈皮、茯苓、炙甘草、乌梅、生姜;平胃散:苍术、厚朴、橘皮、甘草、生姜、大枣。加减:胸胁满闷重者加枳壳、瓜蒌、薤白;喉中痰鸣加胆南星、苏子;头晕明显者加钩藤、天麻、白术;失眠者加夜交藤、胆南星、石菖蒲、茯神。

8.3 湿热内蕴证  治法:清热化湿。主方:偏中焦选连朴饮(《霍乱论》)加减;偏下焦选葛根芩连汤(《伤寒论》)或四妙丸(《成方便读》)加减[21⁃26](Ⅱ级证据,弱推荐)。组成:连朴饮:厚朴、黄连、石菖蒲、制半夏、淡豆豉、焦栀子、芦根;葛根芩连汤:葛根、黄芩、黄连、甘草;四妙丸:川黄柏、薏苡仁、苍术、怀牛膝。加减:纳呆厌食者加神曲、炒谷芽、炒麦芽;口苦者加柴胡、黄芩、茵陈、佩兰;目赤多眵加龙胆草、夏枯草、决明子;小便短黄者加泽泻、车前子、滑石;里急后重者,加木香、槟郎。

8.4 气滞血瘀证  治法:行气活血。主方:血府逐瘀汤(《医林改错》)加减[27⁃36](Ⅱ级证据,强推荐)。组成:枳壳、柴胡、白芍、香附、当归、桃仁、红花、川芎、川牛膝、赤芍、生地黄。 加减:胸痛明显者,可加乳香、没药、沉香、檀香;情志抑郁,急躁易怒,加佛手、牡丹皮、山栀子;月经不调,痛经,经少经闭,有血块者,加泽兰、刘寄奴、莪术。

8.5 肝肾阴虚证  治法:滋补肝肾。主方:六味地黄丸《小儿药证直诀》加减[37⁃42](Ⅱ级证据,弱推荐)。组成:熟地黄、山萸肉、干山药、泽泻、牡丹皮、茯苓。加减:头晕目眩者,加生龙骨、生牡蛎、龟甲;胸胁隐痛者,加生地黄、沙参、枸杞子、川楝子;失眠多梦者,加酸枣仁、远志;若津伤口干明显者,可加石斛、玄参、麦冬、芦根;尿浊、遗精者加益智仁、桑螵蛸、女贞子、墨旱莲;腰膝酸软者加怀牛膝、桑寄生;女子月经量少,加当归、白芍。

8.6 脾肾阳虚证  治法:温补脾肾。主方:附子理中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合真武汤(《伤寒论》)加减[43⁃46](Ⅲ级证据,弱推荐)。组成:附子理中丸:炮附子、人参、干姜、炙甘草、白术;真武汤:炮附子、白术、生姜、茯苓、芍药。加减:畏寒肢冷,腰膝酸冷疼痛者,酌加肉桂、仙茅、淫羊藿;久泻久利或五更泻加补骨脂、吴茱萸、肉豆蔻、五味子;全身水肿加桂枝、泽泻、猪苓。

8.7 阳虚浊毒证  治法:温阳化浊。主方:温脾汤(《备急千金要方》)加减[47⁃49](Ⅳ级证据,弱推荐)。组成:附子、大黄、当归、干姜、人参、甘草。加减:全身水肿加防己、葶苈子;喘憋气促者加生龙骨、生牡蛎、山萸肉;呕恶重者加吴茱萸、黄连、生姜;皮肤瘙痒者加土茯苓、地肤子、白鲜皮;小便短少加桂枝、泽泻、茯苓。此期患者病情危重,应充分发挥中西医各自治疗优势,必要时针对相应器官的功能障碍,采用保肝、强心、护肾等西医治疗手段。

9 其他疗法

9.1 针灸治疗

9.1.1 治疗原则与禁忌  治疗原则:针灸具有调整阴阳平衡,调和脏腑,疏通经络,扶正祛邪等作用。现代研究表明针灸具有降糖,降脂,改善胰岛素抵抗,减肥、减轻疼痛等综合作用[50⁃53]。常用针灸方法包括体针、腹针、耳针、电针、穴位埋线等,可结合实际选用。辨证辨位选穴,常取肝经、脾经、胃经、肾经腧穴。主穴以太冲、太溪、三阴交、足三里、天枢穴、中脘为主。协同降糖配胰俞、脾俞、肾俞、曲池;减肥配关元、滑肉门、阴陵泉、丰隆、上巨虚等穴;改善周围神经病变疼痛麻木,配曲池、内关、合谷、委中、阳陵泉、阿是穴等穴;改善心悸胸闷,配内关、神门等穴;改善眩晕,配风池、百会等穴。耳针选内分泌、三焦、胃、脾、皮质下、肾、肺为主[54]。禁忌证:对晕针、取穴部位皮肤过敏或破溃者禁用。

9.1.2 辨证选穴  1)肝郁脾虚证。取穴:肝俞、期门、太冲、脾俞、章门、太白、曲池、合谷、足三里、丰隆、三阴交、膈俞、血海(中医药临床证据分级:Ⅳ级)。刺法:采用毫针刺法,肝俞、期门、太冲、丰隆、膈俞用泻法,余穴用补法。2)痰湿阻滞证。取穴:丰隆、足三里、三阴交、阳陵泉、内关、肝俞、关元、合谷、脾俞、中脘、公孙、商丘、阴陵泉(中医药临床证据分级:Ⅱ级)。刺法:采用毫针刺法,足三里、关元、脾俞、阴陵泉用补法,余穴用泻法。3)湿热内蕴证。取穴:大椎、阴陵泉、曲池、内庭、合谷、三阴交、太冲、太溪等(中医药临床证据分级:Ⅰ级)。刺法:采用毫针刺法,阴陵泉、太溪用补法,余穴均用泻法,大椎穴可刺络放血。4)气滞血瘀证。取穴:内关、合谷、脾俞、阴陵泉、太冲、血海、膈俞、太溪、曲池、三阴交等(中医药临床证据分级:Ⅲ级)。刺法:采用毫针刺法,脾俞、阴陵泉用补法,余穴均用泻法。5)肝肾阴虚证。取穴:三阴交、太溪、肝俞、肾俞、胃脘下俞、太冲、曲泉(中医药临床证据分级:Ⅱ级)。刺法:采用毫针刺法,均用补法。6)脾肾阳虚证。取穴:脾俞、肾俞、命门、三阴交、足三里、太溪、中极、关元(中医药临床证据分级:Ⅳ级)。刺法:采用毫针刺法,均用补法。7)阳虚浊毒证。取穴:肾俞、关元、气海、太溪、复溜、中脘、足三里、血海、地机、天枢、支沟、太溪、白环俞、膏肓俞、阴陵泉、中极(中医药临床证据分级:Ⅲ级)。刺法:采用毫针刺法,肾俞、关元、气海、膏肓俞用补法,余穴均用泻法。

9.2 推拿治疗  通过手法按摩局部或全身,具有改善循环,加快机体脂肪组织代谢,增加胰岛细胞活性,调节脏腑功能等作用[55⁃58]。常用手法:腹部推拿主要手法采用揉法、摩法和颤法,四肢和腰背部以扌衮、揉、一指禅推法等循经推拿手法为主,注重穴位的点按。常用经络及穴位:背部主要选择督脉穴及华佗夹脊穴,膀胱经腧穴如肺俞、脾俞、胃俞、肝俞、肾俞等;腹部以足阳明胃经和任脉为主,腧穴可选中脘、天枢、大横、水道、关元等;四肢可选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及足太阴脾经,腧穴可选臂臑、曲池、内关、合谷、足三里、丰隆、阳陵泉、三阴交等[59]。点穴减肥常取合谷、内关、足三里、三阴交;点穴消脂助运常取足三里、丰隆。禁忌证:糖尿病急性并发症、推拿部位有严重皮损等禁用。

9.3 耳穴贴压  采用王不留行籽、小绿豆、白芥子、磁珠等药豆贴压耳部特定穴位,有降糖、降脂、减肥、改善失眠、改善胃肠功能等功效[60⁃62]。原则:在耳郭上选取经刺激出现反应的相应耳穴,用胶布将药豆准确地粘贴于耳穴处,给予适度的揉、按、捏、压,使其产生酸、麻、胀、痛等刺激感应。常用耳穴:内分泌、神门、交感、脾、胃、大肠、小肠。辅助降糖取内分泌、胰胆、神门、饥点等穴;改善睡眠取神门、皮质下、心、肾;改善胃肠功能取脾、胃、大肠、内分泌,每日双耳交替按压。禁忌证:上述治疗部位皮肤过敏、破溃者禁用。

9.4 中药熏洗  对糖尿病足、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药熏蒸浸泡可使药物直达病灶,发挥活血通络、解毒散结之功效,可有效改善糖尿病足、糖尿病周围神 经病变患者的症状和体征,提高治疗效果[6365]。原则:液体温度控制在38~40℃。常用药物:桂枝、鸡血藤、丹参、忍冬藤、生黄芪、乳香、没药、红花、川芎等,煎煮后熏洗浸泡手足。加减:寒证选用艾叶、苏叶、附子、肉桂、细辛、透骨草等温经散寒;热证选用金银花、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紫背天葵、黄柏、玄参、大黄等清热解毒。禁忌证:患处皮肤过敏、破溃者禁用。

10 其他防控措施与建议

10.1 其他防控措施  除上述治疗外,本病还应注重饮食控制、运动、减重等与生活方式相关的其他防控措施:1)糖脂代谢病Ⅰ期以治疗性生活方式改变为主,注重健康知识普及、饮食宣教、规律运动、戒烟限酒和保持理想体质量等,可结合中医辨证论治,纠正糖脂代谢紊乱,消除或减轻可导致器官损伤的各种危险因素。2)糖脂代谢病Ⅱ期在Ⅰ期治法基础上,根据个体动脉硬化性心血管疾病危险程度、血糖情况等,可进行调脂、降糖、抗炎保肝、降压等中西医结合治疗。3)糖脂代谢病Ⅲ期在Ⅱ期治法基础上,治疗上注重减轻疾病对全身血管、神经系统及肝组织的进一步损伤,提高患者生命质量,延长其生命时间。

10.2 治疗建议  早期筛查、早期诊断、早期规范治疗是病情控制的关键。关注年龄、体质量指数(BMI)、生活方式、家族史等危险因素聚集人群。治疗全程应对患者进行病情评估,包括四诊信息、内脏脂肪指数(VAI)[66⁃68]、三酰甘油⁃葡萄糖指数(TyG)[69⁃70]、胰岛功能、患者报告结局(PRO)评分、靶器官损伤等。根据病情轻重及对治疗方案的反应,每1~3个月评估 1 次,根据评估结果进行治疗方案的调整。以因人因时因地为基本原则,应充分考虑患者年龄、体质及生活环境,结合疾病分期、病情轻重、疾病预后等病证结合,分期治疗。必要时联合西医治疗方案。

10.3 饮食  推荐每日摄入碳水化合物(水果、豆类、全谷类等)占总能量的50%~65%。摄入脂肪不应超过总能量的20%~30%,其中饱和脂肪酸摄入量应小于总能量的7%,反式脂肪酸摄入量应小于总能量的1%。推荐纤维较高和糖负荷较低的食物,推荐富含单不饱和脂肪酸和多不饱和脂肪酸的地中海式饮食结构。对于肥胖[体质量指数(BMI)≥28kg/m2]者,控制每天热量摄入,可在习惯饮食的基础上减少15%~30%的热量摄取;或者每天减少能量摄入600kcal,达到每周减轻体质量0.5kg。

10.4 运动与体质量控制  5~7次/周,30min/次中等强度运动,每周累积锻炼时间至少150 min。运动处方可参照肥胖症制订运动。避免久坐少动,建议根据患者兴趣并以能够坚持为原则选择体育锻炼方式,以增加骨骼肌质量和防治肌少症。中等强度体力活动消耗的热量,男、女分别为4.8~7.0kcal/min和3.3~5.1kcal/min。如用心率来大致区分,进行中等强度体力活动量时的心率为100~120次/min。保持理想体质量,BMI 控制在20.0~23.9kg/m2。男性腰围<85cm,女性腰围<80cm。通过平衡膳食和合理运动控制体质量。

主要起草单位:广东药科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中国中医科学院医学实验中心、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美国医药联合中心、比利时中医药学会(比利时)。

参与起草单位:安徽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甘肃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广东省中医药学会、广东省中医院、广东药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广东药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云浮市中医院)、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深圳医院、河北省中医院、河北省中西医结合医药研究院、河北以岭医院、河南省中医院、黑龙江省中医药科学院、黑龙江中医药大学、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暨南大学、辽宁中医药大学、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南京中医药大学、清华大学、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深圳市中医院、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云南省中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浙江中医药大学、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中山市中医院、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香港大学、澳大利亚中医药学会、比利时中医药联合会、欧盟针灸学院(比利时)、全美中医药学会、日本顺天堂大学、美国医药联合中心。

主要起草人:郭姣、陆付耳、杨叔禹、方朝晖、王阶、张声生、雷燕、陶军、谢春光、刘浩怡(美国)、陶丽玲(比利时)。

参与起草人及审阅专家(按姓氏拼音排序)

中国:陈志强、方敬爱、冯奕斌(香港)、傅南琳、高怀林、高思华、龚燕冰、何兴祥、胡义扬、贾连群、金世明、金英花、康学东、匡海学、兰天、李灿东、李国标、李惠林、李靖、李乐愚、李显筑、李应东、李宇航、刘红旭、刘建平、刘文军、刘旭生、刘艳骄、刘中勇、陆灏、陆小左、罗国安、朴春丽、朴胜华、荣向路、沈剑刚(香港)、苏式兵、苏衍进、万海同、王和鸣、王振涛、魏军平、温伟波、吴海云、吴伟、吴以岭、夏林军、杨钢、杨钦河、杨晓晖、杨永晖、杨宇峰、余秋良(香港)、战丽彬、张广德、张剑勇、张腾、赵昌林、赵进东、赵能江、周万兴、朱翠凤(香港)、朱青、朱章志。

澳大利亚:李育浩、郑建华、黄向欣、罗思宁、惠弗妮·霍兰。

奥地利:李宏颖。

比利时:陶丽玲。

法国:蒋玉林。

英国:袁炳胜。

芬兰:牛玉兰。

美国:贺德广、刘浩怡、杨观虎。

日本:汪先恩。

乌克兰:伟达理。

西班牙:陈月舲、巴伯罗、新月、拉蒙。

巴西:海金斯。

以色列:图维亚。

加拿大:吴滨江。

波兰:袁景珊。

本指南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指南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这些专利的责任。

参考文献(略)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79293-1438231.html

上一篇:张天明:卡特琳娜岛一日游
下一篇:深沪优势双叠加,北中医深圳医院引入刘成海教授中西医结合肝病团队
收藏 IP: 223.74.106.*|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8 21:2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