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nanping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unnanping

博文

端午(超简史)

已有 800 次阅读 2024-6-9 11:20 |个人分类:民俗风采|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夏历五月五日端午节,又称端五、重午、端阳。

端午节的形成是各地风俗互相融合的产物,现在仍有不同的地区特色。大致上看,北方起自五月是恶月,端午是驱邪避恶之日;南方起自越民族的龙图腾祭祀和龙舟竞渡。

一、北方的恶月恶日

大概在战国以前,北方已把五月视为恶月、五月五日视为恶月恶日了。

《论衡·四讳》:“讳举正月、五月子。”

《风俗通·佚文·释忌》:“俗说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

视五月为恶月也有一定的道理。五月已进入夏季,蛇、蝎、蜈蚣、蜂、蜮等五毒虫和蚊、蝇等毒虫都非常活跃,频频伤人,常给人们带来的种种不幸,所以将其视为恶月。

日子还得过。古人渐渐对五月不祥表示怀疑,只是由于俗忌不得已而为之。古人慢慢的以感性的、质朴的认识来改造自然,顽强地生存。于是,产生了五月端午的种种风俗。

主要风俗:五色丝、艾草、菖蒲酒、石榴花、雄黄

《风俗通》载:“五月五日以五彩丝系臂者,辟兵及鬼,令人不病瘟。”

汉代以青、赤、黄、白、黑等色合成的五色丝系于手臂,又称做“百索”,可以避兵、驱瘟、除邪、止恶气。

隋唐以后,朝廷过端午时,皇帝和文武百官往往互相赠送五色丝。

《端午日恩赐百索》(.窦叔向):

仙宫长命缕,端午降殊私

事盛蛟龙见,恩深犬马知。

宋朝端午,则由文武百官向皇帝献朱丝。

辽朝端午,君臣在宴会上共系五彩丝,谓之“合欢结”。

隋唐以后的五色丝已由避鬼邪而演变为长寿欢乐之义了。

南北朝时,又出现了在门口挂艾人禳毒的风俗。

《荆楚岁时记》云,五月五日,“采艾草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有的将艾草做成虎形,称做艾虎,戴在头上。

唐朝又形成端午饮菖蒲酒的风俗。

《端午日》(.殷尧藩):

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

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宋代端午始戴石榴花。

陆游《重午》诗:“叶底榴花蹙绛缯。”

《重五》(宋.无名氏):“重五山村好榴花”。

到了明朝,又将端午称做“女儿节”,小闺女端午簪以榴花蔚然成风。

除艾草、菖蒲酒外,明朝还出现用雄黄涂耳鼻的习俗。

二、南方的龙舟竞渡

南方越族以龙为图腾,在先秦时期就有祭祀龙的节日,龙舟竞渡是其活动之一。

《事物原始》引《越地传》云:“竞渡之事起于越王勾践,今龙舟是也。”

从汉到南北朝,中国的节日开始被赋予纪念意义,并开始有人文化

由于五月五日是恶月恶日,许多著名历史人物放在此日死去,正符合当时的观念。

五月端午纪念的历史人物,因地区而各不相同。

山西一带纪念介子推,事与竞渡无关。《邺中记》载:“并州俗以介子推五月五日烧死,世人为其忌,故不举食。”

南方吴越之俗,是纪念伍子胥和曹娥

《史记·伍子胥列传》载,伍子胥死后,夫差以“鸱夷革”盛尸,浮之江中。吴人为他立祠于江边,命曰胥山。每年五月五日,当地人都要泛舟江上,以迎波神。

《曹娥碑》:“五月五日,以迎伍君。”

曹娥,东汉会稽人。《会稽典录》载,曹娥之父“弦歌而为巫”,五月五日溯涛迎波神而溺死。曹娥年方14岁,寻找父尸,投江而死,与父尸一起浮出江面。当地人以其孝女,为其立碑。每到阴历五月五日,当地为纪念曹娥,在龙舟上为其塑像,划龙舟竞渡。

赛龙舟纪念屈原的说法,流行于荆楚地区。

南朝梁宗懔的《荆楚岁时记》说明:“五月五日竞渡俗,为屈原投汨罗日,伤其死,故并命舟楫以拯之。舸舟取其轻利,谓之飞凫……邯郸淳曹娥碑云,五月五日时迎伍君,逆涛而上,为水所淹,斯又东吴之俗,事在子胥,不关屈平(原)也。《越地传》云,起于越王勾践,不可详也。”

三、众说归一

南北朝以前,五月端午各自纪念本地的历史人物。隋唐统一后,经过各地风俗的渗透、汇融和人民的普遍筛选,具有爱国主义精神的屈原取代了其他人物,龙舟竞渡纪念屈原的说法,得到人们的普遍认同。

最终,端午—纪念屈原。

四、关于粽子

西晋时的五月五日就吃粽子了,当时一名曰“粽”,一名曰“角黍”。西晋周处《风土记》载:“俗以叶裹黍米,以纯浓灰汁煮之,令烂熟,于五月五日及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角黍。盖取阴阳尚相裹,未分散之时象也。”自五月端午纪念屈原的说法产生后,粽子逐渐与屈原联系在一起了。

参考:《中国社会风俗史》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300375-1437443.html

上一篇:喜鹊修殿有蹊跷
下一篇:怪异但不离谱
收藏 IP: 119.130.153.*| 热度|

20 汪运山 孙颉 杨正瓴 陆仲绩 宁利中 尤明庆 郑永军 王从彦 刘进平 高宏 钟炳 张晓良 杜占池 崔锦华 王启云 徐明昆 刘炜 史永文 杨学祥 刘跃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全部作者的精选博文

全部作者的其他最新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3 11:0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