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技术史与科学普及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Einstein

博文

从钱三强的一册连环画谈起

已有 938 次阅读 2024-5-30 08:40 |个人分类:争鸣|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近日,在云南《奥秘》杂志社办的公众号“奥秘真相工厂”发现一篇文章《钱三强:以家国情怀成就我国“原子梦”》,发现该文引用的一册有关的钱三强的连环画大成问题,反映了科普界或者科学文艺界华而不实的作风,如鲠在噎,不吐不快。

  这篇公众号文章链接如下,立此存照:https://mp.weixin.qq.com/s/d-OP3rBmv9_SKYUF5dX9kw

   首先,这篇文章排版时把钱三强的连环画与另一位科学家(植物学家)吴征镒混乱地置于一起,让一般读者读上去匪夷所思,或者一头雾水,因为两套连环画的风格是完全不同的。这算一低级错误,可见编者极不严谨。

  其次,关于钱三强的几幅画(应该是来自一册连环画,一般是源自《奥秘》杂志过刊)错得离谱,到了令人咋舌的地步,大家且看(黑体为连环画摘录文字):

  1.1913年10月,钱秉穹生于浙江绍兴,刚满十个月便跟随母亲徐贞与哥哥秉雄,到北京和时任中学国文教师的父亲钱玄同团聚。他们住在一座老式四合院里,喜爱花草的母亲,在院子里种满了丁香、月季、海棠、蔷薇、桃树和李树,总是把庭院打扫得干干净净。

钱三强1.jpg

   点评:钱秉穹即钱三强,其母名徐婠贞,非徐贞,可能婠字生僻,漏了,姑且不论。画面中,长者男应是钱玄同,没什么疑问。左侧立男应是哥哥秉雄(钱三强是三子,一兄早夭),唯坐着表现钱母与三强的画面,完全摹绘了抗日英雄赵一曼的一幅照片,几乎是Copy,这也太——!

20210520685e915fcb98f17e76396c40d5abb844_origin.jpg

赵一曼与儿子

   2.因父亲钱玄同早年留学日本,崇尚科学与民主,6岁的小秉穹被送进了当地的孔德学堂。这是一所最早提倡白话文、注音字母的学校,除了抓德、智、体“三育”外,还强调美育与劳动。秉穹一进孔德便如鱼得水,仅三五年工夫,就得到了很多教师的喜爱。

640.jpg

   点评:估计绘者望文生义了,此孔德(以法国哲学家孔德命名)非彼“孔德”,结果硬生生把孔夫子搬了过来,还加了一幅对联: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让人忍俊不禁。此外,画面的梁启超(右)不知道怎么放这里了,莫名其妙。左边的不好判断,似乎是清华大学的吴宓,但也不该出现在这里。若说应该画谁,可以画孔德学校的创建者,比如蔡元培、李石曾、沈尹默、马幼渔、马衡这些人,或者钱在孔德学校的老师或好友。 

   看下孔德当年的校歌,就知道此“德”为何“德”了:

          Comte! Comte!

          他的主义是什么?

          是博爱;

          是研求人生的真理;

          是保守人类的秩序;

          是企图社会的进步;

          我们是什么学校的学生?顾名思义——

          莫忘了!Comte! 莫忘了!Comte! 

   6.然而,1931年日寇入侵东北,悍然发动“九一八事变”,南京政府却采用“不抵抗”策略,并没有按照《建国方略》的蓝图来建设中国,钱三强实业救国的梦想幻灭。加之,清华教授吴有训来北大讲授近代物理,他那生动的课堂实验,让钱三强渐渐产生了对物理学的热爱。

640.jpg

   点评:清华教授吴有训对钱的影响,据刘晓、陈明坦《钱三强画传》P12介绍,“1930年,钱三强在北大第一次听吴有训讲课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吴有训用绳子和废电池做实验演示,通俗易懂地让同学们理解了简谐运动和共振现象。”画面展示的正是做此类实验,但人物不是吴有训,而画成了另一位物理大家叶企孙,张冠李戴了。

f2c86b97683132e2b296d6c2ae80314d.jpeg  2d21e22bfbe78be8d6a69ee2c4f4f206.jpeg

   叶企孙                 吴有训

   由于该文章所引用连环画的文字,多数配图配的是吴征镒的,所以尚不知道整册钱三强连环画还有多少错误!先指出如上这些,望读者鉴之。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51927-1436152.html

上一篇:《中国古代科技生动百科》序
收藏 IP: 218.104.146.*| 热度|

17 宁利中 段含明 王安良 郑永军 刘进平 张忆文 杨正瓴 尤明庆 周忠浩 孙南屏 张晓良 武夷山 崔锦华 刘钢 王涛 孙颉 刘炜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0 22:5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