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叉学科知天下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yperchaos 交叉学科知天下,从兰州理工大学起飞。

博文

内卷化的科研同行和期刊的斗争 精选

已有 3924 次阅读 2024-5-28 10:18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每年5月底,NSFC项目的同行函评基本接近尾声,多数学科方向的学术会议也基本接近尾声。对于科研成果丰富顺利的研究生,顺利毕业入职或者继续出国深造,师生皆大欢喜。一部分没有科研成果的研究生继续经受煎熬,导师们也忐忑,期盼自己的研究生能在开展实验的时候顺利,早日完成学位论文的相关成果要求,研究生顺利毕业并顺利找到满意的工作岗位,这一段师生合作才告一段落。

      在批量化培养研究生的模式下,虽然一些培养单位强调衡量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标准要多样化,但在特定或者默认的行业期刊发表论文却是最粗暴有效的标准。无论学科怎么划分,在研究生阶段,总能以交叉融合名义可以在多数学科方向下培养跨学科领域的研究生。也就是说,不同学科代码下某些研究方向需要多个学科背景的人来协作研究, 比如某个研究方向,数学、物理、计算机、控制、材料科学的人都在做,有人做器件,有人研究材料属性,有人做电路,有人做信号处理,有人做控制等。

      自2020年以来,我们国内率先发起反“五唯”行动,客观来说,一定程度上对净化科研领域的成果评价具有积极的作用。但因为各个单位主管部门对政策理解的差异性,同时没有考虑到本单位教职人员和研究生科研水平现状,在政策解读和具体执行中出现了跟风和一刀切的方式,其实对本单位的科研人员的工作积极性造成影响,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学校总体科研成果的数量和质量。比较诡异的是,在这连续落实反“五唯”行动过程中,那些有争议的期刊依然稿源不断,出版费APC不断增加,而国内作者对这些付费期刊的支援依然不断,一定程度上导致我国科研经费的流失和浪费。科睿唯安也不断剔除这些问题期刊,相关期刊不断批量撤回已经发表的论文,而且愈演愈烈。一些单位的科研管理部门要求被撤稿作者书面说明撤稿原因,但无论怎样,支付的APC绝不退回的,论文也被撤销了,这些作者和单位只能吃哑巴亏。

      国内和国际的大型学术会议一般都是按照研究方向划分会场来安排大同行进行展示交流,小型学术主要是某个领域的小同行结合一些跨学科科研人员来进行学术交流。实际情况是,某些研究方向因为团队巨大,门徒众多,然后门徒独立工作后又继续扩大本门派队伍,导致国内某些方向主要是特定导师的徒子徒孙了,这在基金申请和特定期刊投稿的时候会造成本师门的内卷竞争。从论文发表的角度看,斯普林格的一些期刊开始采用SNAPP系统采编稿件,学术编辑在选派审稿人的时候就发现某些topic基本来自于同一导师团队,批量投稿,也就是几乎垄断了某个版块,这对于期刊来说就是一种巨大的隐患和威胁。浏览一些期刊,可以发现某些期刊已经被攻陷,特定的版块就是特定的作者群,后台查看审稿人数据还是可以发现一些端倪的。

     这都归功于SNAPP推荐审稿人的利益回避功能。

    在web of science浏览任何一本期刊发表的论文记录,可以看到作者的分布,作者单位的来源分布。从作者方面看,一些科研团队因为每年招收研究生包括博士生、博士后和青年教师的人数巨大,生产的稿件数量比较多的情况难免给一些特定的期刊批量投稿,按照每个期刊的平均录用比例,总会录用一部分期刊,然后把A期刊拒稿的那些稿件换个通讯作者继续投递B期刊,C期刊,反复操作,进一步提高了稿件录用比例。从审稿人角度看,小型的特定方向的学术会议,经过多年的了解与合作,一些团队之间也达成了默契,虽然互相嫌弃甚至鄙视,但考虑到对方团队成员巨大,有时候彼此需要照顾,多数情况下也会给予对方团队成员的稿件修改机会,时间长了也就深度密切合作了,这一定程度上等于架空了期刊编辑。例如,学术编辑考虑到本刊某些方向的稿件数量偏多,本想着把每篇稿件多送几个审稿人来判断,毕竟多数期刊只要求返回2个可靠的审稿人意见就可以裁决。比较诡异的是,如果一个期刊发表了某个方向的论文巨多,把这个领域相关稿件每次送10个审稿人,都会很快又5个甚至更多审稿人快速应答愿意审稿,而且很快就返回了正面的审稿意见,显然这是很反常的,期刊已经被这批审稿人兼作者彻底垄断了。那么如何破冰呢?只能从这个领域的人员筛选1-2名来担任这个期刊的学术编辑,限定每年这个版块发表论文的数量,那么还是可以挑选比较好的稿件,避免放水,毕竟他们都是自己人知道自己人的套路和招数。

     科学研究是一个很严肃的工作,对科学心存敬畏,遵守规范,任何投机行为最终都会搬起石头打自己的脚,被同行抛弃。大数据技术下,任何作弊行为都无从遁形。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0980-1435927.html

上一篇:为什么一些争议性的期刊总是生命力顽强?
下一篇:同行评议人互相监督的意义
收藏 IP: 61.178.245.*| 热度|

15 李文靖 王涛 刘进平 许培扬 褚海亮 逄焕东 武夷山 杨正瓴 崔锦华 周健 汪运山 蔡宁 梁洪泽 郑永军 孙南屏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9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1 13:3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