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wonder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wonder

博文

跨越山海的长城——陈家堡和石峡关长城怀古

已有 1126 次阅读 2024-5-23 13:53 |个人分类:传奇故事|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以下这篇文章,是我几年前撰写的关于陈家堡和石峡关长城的传奇故事,现在《科学网》发布出来,期待能让更多人深入地了解长城文化,珍惜历史文化遗产。当然,限于本人学识,虽然参考了相关文献,但是文章中肯定有不少谬误之处,敬请大家指出并不吝赐教!

每次看到这段城墙,我都忍不住想问,你在这里还好吗?这几天的风雨,又是你司空见惯的吧?

你无需回答,因为你还在这里,坚强地伫立。山谷里有寂静的声音,我就在你的身旁凝神倾听。

山的语言,可以穿透重重迷雾;山风清凉,拂过长城金黄。看新开的野花,用她的美丽,装点四百多年的沧桑。

752355267762986476.jpg

在北京的八达岭长城景区西南5公里处,有一个偏僻的小山村,叫陈家堡。在这个小山村的附近,有一段鲜为人知的约2000米长的残长城。这里崇山峻岭、深沟险隘,长城城关相连,墩堡相望,满是断壁残垣。春天来临的时候,漫山遍野的野桃花杏花次第盛开,将古长城掩映得分外美丽。冬天,这里气温低至零下二十度左右,白雪皑皑,大风起处,雪花纷飞,山舞银蛇,一派北国风光。

每年只有少量的驴友踏足这里,拜访几百年来隐居在这里的古长城。春夏秋冬,我多次攀登过一个不知名的残楼,只剩下一点点小垛了,几百年的风雨,把它打磨成黝黑的颜色,更显沧桑古朴。雪天,我用相机拍墙头的衰草,在风中摇曳,却顽强地生存着,这象征着一种精神,顽强不屈的长城精神!我抚摸着每一块墙砖,感觉鲜活的历史就隐藏在他们身上。

陈家堡是隶属于河北省怀来县的一个小村庄,与北京延庆交界,几百年来代代繁衍。这里只有百十户人家。由于地处偏僻,土地贫瘠,人们生活水平较低。这几年来,陆陆续续有驴友来游览古长城,其中还有外国友人,让陈家堡村民看到了致富的希望。有些人家就开起了住宿导游服务,虽然价格很低,但是给自己家庭带来了一笔额外的收入,老祖宗建设的长城以另外一种方式造福后人。

刘大姐一家就是陈家堡村的普通村民,我是在2015年夏季爬陈家堡长城时候认识她的。认识她的时候,她刚刚带一个法国驴友团去爬完长城回来,我在村口与她相遇,就与她攀谈起来。

我很好奇地问她,陈家堡这么偏僻荒凉,为什么世世代代一直坚守在这里?她说她是从外村嫁过来的,具体也不是太清楚。但是她承认,嫁到了这里才发现,日子过得并不容易。由于土地贫瘠,种地收成很少,他们一家常年以养蜂养羊为生,收入不高。农闲出村去延庆打工,她做过食品加工厂工人,她爱人做过装修工人。这几年因为乡村旅游业慢慢兴起,生活才慢慢有了点起色。

热情的刘大姐把我带到她家院里,一进院子,就看到满院里种着海棠树和蔬菜,长势茂盛。环着院子一圈,是他们的住宅,除了留下自己住的几间,其余房屋分隔成了很多间小房间,这就是招待驴友的客房,每间每晚30元,含三餐,便宜得让人惊讶。而且每间房窗明几净,可见主人非常热爱生活,非常用心地招待驴友。

在刘大姐家见到了她爱人陈大哥,一位年龄五十出头,皮肤黝黑,非常朴实的汉子。两口子热情地给我们沏茶倒水,我们攀谈起来。我接着问他们,既然做旅游,有没有祖上留下的什么故事,可以讲给游客们听啊。陈大哥说,当然有啊,只是自己文化低,没法写出来。他说陈家堡村的祖先跟长城有过很多故事。就拿修长城来说,陈家堡的先人也曾出人出力,帮着守卫长城的军队一起烧制墙砖,当时做好的墙砖要刻上陈家堡村里人的名字,是为了确保墙砖的质量。他说,这样的墙砖建造的长城,是历代以来最坚固的,在抵抗外敌入侵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所以到现在,陈家堡的长城还能很好地保存下来。

正说得眉飞色舞,突然陈大哥神情黯淡下来。他指着他们家的院墙对我说,看到这地基吗?后来不打仗了,村民要建房子,家里穷,就去长城上取墙砖,对长城又造成了很大的破坏。我这才注意到,他们的院子地基大部分是用石头做成的,但夹杂其间,隐约可见来自长城的墙砖。

我继续问陈大哥,陈家堡这么偏僻荒凉,村民们为什么不搬走?为什么世世代代一直坚守在这里?

我的问题彻底打开了陈大哥的话匣子,为了回答我这个问题,他跟我娓娓道来陈家堡长城的往事。 

昨天的雪,忽大忽小,这变换不定的天气,却酝酿了,些许别样的风景。

还是从老地方,登上这,历经四百多年沧桑的老城墙。

山还是那座山,树还是这些树,只是多了些飞雪,飘荡在,海拔八百多米的山峰。

而城墙裂着口,似乎想,穿透迷雾,说出它曾经藏着的故事,以及看不透的真相。

35745997223072218.jpg

公元1575年冬,雪。陈家堡长城刚刚建成,修长城的士兵们还没有喘上一口气,就迎来了来自蒙古的几万大军。

几十年来,蒙古骑兵经常侵袭八达岭沿线,每次都是对老百姓烧杀抢掠,由于没有完善的防御设施,前朝留下的一些残长城年久失修,根本无法阻挡强悍的蒙古骑兵,老百姓深受其害。而这一次,是新建成的长城真正的考验。

守卫长城的几万士兵,有两万多来自戚继光将军率领的戚家军,他们是新修长城的绝对主力。修长城的几年来,因为严酷的环境和过度的劳累,戚家军每天都有不少人累死、病死、冻死,而朝廷中仍然有不少人对高达国家一年财政收入四分之三的修长城花费非议不断。这一次,是几年来心血付出的真正考验!

骄横的蒙古骑兵从关外的草原一路踏雪狂奔而来,每次都是满载而归的胜利,使他们对明朝的长城守兵根本不放在眼里。他们奔袭到陈家堡长城脚下,突然发现这里的长城跟以往不一样了,城墙更加高大,而且都是砖石结构,他们的火炮轰出去,打在墙上只留下一个小坑,城墙坚如磐石。

长城上设计精巧的三街六巷楼、鸳鸯楼、勺子城、罗锅城发挥了重要作用。明王朝的士兵们在城楼间神出鬼没,互相支援,移动得非常快,眼看着这段长城的守兵顶不住了,救兵就会从别段长城飞快地补充过来,每一段长城都让蒙古人无法攻克。连续几天的强攻,蒙古骑兵一无所获,很快就士气大降。这时候,长城里面的明朝士兵发起了反攻,尤其是那戚家军旗帜下的士兵,个个如下山猛虎,勇猛异常,蒙古士兵崩溃了,狼狈逃窜,连蒙古首领的大哥都当了俘虏。明军大获全胜,北京城终于有了前所未有的安全感。

巍巍断壁连千里,中间多少征人泪?

乡梦鼓鼙催,残阳战马嘶。登临西北望,万里山河壮。

还酹戚将军,悠悠天地魂。

(菩萨蛮•残长城  钟道梁)

  

文武双雄,一代名臣,

张居正和戚继光 共筑铜墙铁壁

62004226254757862.jpg

大败蒙古人之后,朝中对于修建长城的非议少了很多,戚继光将军也算是出了一口恶气。几年前,他带着自己的两万多戚家军,在东部沿海抗倭取得决定性胜利,终于获得隆庆皇帝的信任,其实更多是内阁首辅张居正的赏识,被再度委以重任,到北京以北的怀来附近修建新的长城,以阻止蒙古人对北京的长期骚扰。

戚继光永远不会忘记,公元1550年八月份,“庚戌之变”爆发。

当时奸臣严嵩当权,他的镇守山西的干儿子、草包将军仇鸾欺上瞒下,明代历史上出现了这样一幕,堂堂大明朝的—镇大将竟然用重金去贿赂敌人,还与其首领俺答结盟,乞求他去别处进攻,不要围攻自己防守的大同。

随后,仇鸾又恬不知耻地向朝廷上了—道奏疏,声称自己侦察到俺答向东进犯蓟州镇,害怕危及京师,请便宜行事,或尾追敌人进行搏战,或径赴居庸关防守,随时援救京师。愚蠢的嘉靖皇帝还以为仇鸾是个大忠臣,颇为感动,下诏让仇鸾留住居庸关。

俺答的鞑靼军果然经由蓟州,转而通过古北口进袭北京。明军在鞑靼军队的进攻下迅速败退,敌人直逼北京城下。当时的嘉靖皇帝沉迷于炼制仙丹长生不老术,顿时从仙梦中醒来,把百官骂了个狗血淋头,突然想起了那个“忠心”的仇鸾,赶紧封仇鸾为平虏大将军,节制诸军,赏赐给他锦衣、玉带,并说:“朕所重,惟卿一人。”命令他阻挡鞑靼军进京。

此时,京师空虚,禁军仅有四五万人,而且多半在大臣家充当差役,老弱掺半,当兵的都害怕打仗,哭着不愿上前。士兵到武库领取兵器,管库的宦官还像平时一样勒索贿赂,不能按时分发。

俺答从白河东渡潞水,向西北挺进,一路上抢掠妇女,焚毁房屋,游骑往返于京城六门之外。京郊居民聚集城门,哀痛号哭之声直达西内,造成了将近6万人被杀,4万人沦为奴隶,财产损失更是不计其数。史称“庚戌之变”。

眼见百姓惨遭蹂躏,仇鸾率领的“勤王军”更是畏缩不敢前进,而且军纪败坏,也去抢掠百姓,仇鸾还不时派遣亲信和俺答交通,答应了蒙古人的要求开放更多的口岸和蒙古人做贸易,这样蒙古边境上总算得到了几年的安定。

这时候的戚继光才刚满23岁,正在北京参加会试,应试武举。戚继光在京城亲眼目睹了蒙古骑兵烧杀抢掠的罪恶行径,作为一个军人却不能保卫自己的老百姓,内心十分痛苦。

嘉靖皇帝驾崩后,新皇帝隆庆帝登基,也正是此时,安静了几年的蒙古人再次来骚扰明朝的边境,蒙古人在烧杀抢夺完后主动撤退了。留下遍地老百姓的尸体,戚继光内心受到了极大冲击,他知道明朝当前的防御工程和士兵的素质都不行,根本打不过蒙古骑兵,于是他开始向皇帝建议10条御敌之策以及修筑新的长城。隆庆帝和张居正采纳了戚继光的建议,命令戚继光带着他的戚家军在北京附近修建新的长城。

内阁首辅张居正一直非常信任和支持戚继光,文武两位能臣配合默契,逐渐把长城修建起来,形成了北京北边重要的屏障,把蒙古人挡在了长城关外。

可惜好久不长,隆庆皇帝短命,在他驾崩以后万历皇帝登基,这时当初反对张居正的人开始联合起来攻击他,说他和戚继光结党营私,另外还说朝廷每年花那么多钱就为了防御那点蒙古人吗?

可叹张居正忠心耿耿,却有口难辩,连自身都难保了。万历皇帝念在张居正是自己老师的份上没杀他,但是从此以后再也不信任他了。一代名相张居正抑郁寡欢,含恨而逝。

没有了张居正的支持,戚继光的命运就急转直下了! 

 

万众一心兮,群山可撼。

惟忠与义兮,气冲斗牛。

主将亲我兮,胜如父母。

干犯军法兮,身不自由。

号令明兮,赏罚信。

赴水火兮,敢迟留!

上报天子兮,下救黔首。

杀尽倭奴兮,觅个封侯。

(戚继光)

 

昏君无道,明朝衰落,

戚继光挥泪告别长城 

194863975020644787.jpg

失去了张居正的支持,戚继光显得孤立无援,而这时候朝中的一些大臣还在继续弹劾他修长城花钱多,就是为了和蒙古人里外勾结,掏空国库,而且戚继光手握重兵,早有谋反之意。万历皇帝听信了这些话,对长城的建设不再支持,经费骤减。

在北京北边的崇山峻岭中修建长城,条件非常恶劣,夏天山洪暴发,冬天寒风刺骨,以两万戚家军为主体的修建大军克服了常人难以忍受的困难,自然灾害、疾病、虫兽袭击造成的非战斗减员就达三分之一以上。

有一年冬天,非常寒冷,戚继光去陈家堡长城工地视察,遇见一位跟随他南征北战多年的老兵,躺在四面漏风的城楼里奄奄一息。老兵的家乡在浙江,跟着戚家军来到怀来修长城,一晃已经几年了。由于过度劳累,水土不服,身体一直不好,又一个北方严冬的到来,将他的身体彻底击垮。看到戚继光将军的到来,老兵老泪纵横,颤巍巍地要起身,戚继光示意他躺下。将军已是泪眼模糊,他问老兵有什么话要带给家里,老兵说家里还有一位老母,希望将军能够托人给家里的老母亲捎封信,告诉母亲此生不能尽孝,只能为国尽忠了。戚继光含泪答应了这位老兵。他的心里非常沉重,他爱自己的每一位士兵,但是为了国家的长治久安,忠孝不能两全,他的戚家军只能做出牺牲了。

由于经费越来越少,其余长城的修建难以为继。除此之外,万历皇帝听信谗言,将戚继光手中仅存的一些精干力量调离长城一线,还经常派来一些大臣来巡视长城,名为巡视,实为监视戚继光是否有谋反迹象。将军眼看着自己的士兵冻死饿死,却无能为力,他的心在滴血。秋风吹来,落叶纷纷,长城又是枯草遍野,内外一片荒芜。戚继光站在城楼上,望着南归的大雁,心中无比凄凉。

一天,戚继光来到长城脚下的陈家堡烧制墙砖的砖窑厂,看到村民们还在日以继夜地烧制墙砖,而自己却再也没有太多经费来给大家支付报酬,心里无比愧疚。他来到一户村民家中,看到一位大娘正在缝补衣服,房子里一贫如洗。

大娘眼神不是太好,看见一位威风凛凛的将军站在自己面前,她问道:“你是谁啊?”戚继光回答说:“我就是在这里守长城的,你们为我们烧制了这么多墙砖,我谢谢你们啊!”旁边一位卫兵告诉大娘,这位就是戚继光将军。大娘一听,急忙抓住将军的手,上下打量着将军,突然眼泪就流下来了。她连忙招呼将军坐下,又颤巍巍起身要去给将军烧热水,将军赶紧说:“不用了,我马上就要走了,这次再来看看你们。”

将军正待出门,门口回来了两个小伙子,二十左右年纪,瘦骨嶙峋,脸庞熏得黑黑的。大娘介绍说,这是他的两个儿子,他们的父亲前几年被蒙古士兵杀了,儿子这几年帮着烧制墙砖,就是希望为他们的父亲报仇。说到这里,大娘突然让两个儿子跪在戚继光面前,坚决地说道:“戚将军,你如果不嫌弃,就带着他们跟你当兵去吧,跟你们一起去杀蒙古兵,为他爹报仇。”戚将军赶紧扶起两个年轻人,此时的将军已是百感交集,泪流满面。这么好的大娘,这么好的百姓,在自身难保的情况下,他怎么能再让他们做出牺牲呢?他婉拒了大娘的请求,迅速离开了陈家堡。

公元1585年,58岁的戚继光告别了他的军队和长城,辞官回家。在他离开怀来的时候,戚将军最后一次巡视了自己亲手建造的长城,与长城脚下的百姓们依依惜别,老百姓是多么舍不得将军的离开啊!没有了将军的庇佑,他们以后又将面临多少外来的侵略。可是,苍天无眼,忠臣受屈!戚继光用手一遍遍触摸那浸满了他和士兵们血汗的城墙,仰天长叹,洒泪而别!

又过了三年,61岁的戚继光在家中去世。三街六巷城楼后来被百姓们命名为将军楼,就是为了纪念以戚继光将军为代表的修建华夏长城的民族英雄们。

张居正和戚继光的相继离去,预示着明王朝离灭亡不远了!

寂寞空山人未识,

风穿古树花满枝。

石峡月落千杯泪,

可问桑田谁最知。

 

闯王大破石峡关,敲响明王朝丧钟

225626617466244562.jpg

公元1644年,正是崇祯十七年,明王朝已经走到了灭亡的边缘。

一支农民起义军队伍来到了陈家堡长城,为首的就是闯王李自成。他的几十万人马刚刚在八达岭关前与明朝士兵发生激战,但是连续一周久攻不下,死伤惨重。李自成非常焦虑,就派出多支队伍在附近村庄四处打听,有没有别的捷径突破八达岭防线。

在陈家堡,探马找到了答案。陈家堡的村民非常痛恨明王朝的腐败无能,支持起义军推翻明王朝。陈家堡的一位村民陈老汉告诉李自成的探马,陈家堡长城有一个石峡关守兵不多,守将唐英昏庸无能。而且这些官兵,平时作威作福,不仅不保护当地百姓,还经常到老百姓家中抢掠食物,调戏妇女,老百姓非常痛恨他们。陈老汉说,他们老百姓愿意帮助起义军,在起义军进攻之前,设计将他们灌醉。只要他们喝多了,就可以轻松击败他们,然后从此处破关,绕过八达岭直逼居庸关,并能回头对八达岭形成夹击之势。

李自成得此消息,留一部分人马佯攻八达岭,亲率精锐之师折回头来直取石峡关。果然,在总攻的前一天晚上,陈老汉带领老百姓将守关官兵灌得酩酊大醉,根本就没有什么战斗力了。

闯王提兵至石峡关,高架云梯,排开战炮,战士衔刀攀梯而上,将军挥剑遣炮齐轰。鏖战三个时辰之后,闯王拔剑在手,纵马前冲,众将士见主帅不避刀斧,身先士卒,个个精神倍增,拼力攻城,城上残兵见大势已去,马上献关投降。

此后,李自成大军沿柳沟奔袭居庸关,明主帅唐通见大势已去,遂纳款不战而降。北京的北大门由此洞开,明王朝的丧钟就此敲响了。

陈家堡长城保卫了明王朝,最后也葬送了明王朝。这一段长城的兴衰成败,深刻阐释了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

现在的石峡关,还有古堡遗址。夏天我游览到此处,站在遗址上环顾周围,只见峡谷耸立,地势险要。两山之间的关隘已经荡然无存,在山路上不时可见骑行侠穿行而过。我小心翼翼地攀爬着剩下的残长城拾山势而上,只见山上树木郁郁葱葱,蓝天白云下凉风习习,空气新鲜,可见近年来封山育林效果显著,是旅游度假,避暑养生的好地方。山下的石峡村隶属北京市延庆区,村容整洁,民宿渐成规模,可算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振兴的典范。在这里有独具特色的石头宴,还可以喝到当地土生的黄芪茶和野生海棠汁。

李自成大破石峡关之后,留下大将刘将军镇守石峡关,以备退路。随着李闯王在北京的迅速胜利和快速败退,在陈家堡长城石峡关又演绎了一段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 

细雨如丝,丝丝缠绕心头结。

问君何月,来把奴身接。

断雁飞来,寒夜楼前咽。

君相诀,杜鹃啼血,丝雨凝飞雪。

(点绛唇  钟道梁)

 

鸳鸯城楼两相望,何日君再回

650763202250898731.jpg

讲完李自成大破石峡关的故事,陈大哥跟我说,接下来的故事,就该告诉你为什么陈家堡世世代代一直生活在这里,这还得从陈家堡长城的鸳鸯楼说起。鸳鸯楼是两座相聚百米左右的城楼,紧密相依,深情相望,仿佛是在向后人述说着一段凄美的爱情故事。

李自成大破石峡关之后,接着向北京城进发。由于战局未定,李自成留下自己的心腹爱将刘将军率领一支嫡系部队镇守陈家堡长城,以防攻打北京万一失利,还可以在陈家堡留一条退路。

为了感谢为攻破石峡关指路的陈老汉,李自成吩咐刘将军,一定要多多奖赏他金银财宝。刘将军奉命带着几位随从来到陈老汉家中,准备当面奖赏。可是令他们没想到的是,陈老汉坚决不受奖。他对刘将军说,之所以帮助起义军,是因为他太痛恨明王朝各级官吏对内贪得无厌,对外软弱无能,让老百姓没法活下去。还是李闯王好,闯王到,不纳粮,老百姓期望李闯王能给大家带来好日子。

听了陈老汉的话,刘将军非常感动,表示闯王的军队一定会保护好老百姓,让大家过上好日子。但是他还是希望陈老汉能够收下闯王的礼物,否则他没法完成闯王下达的命令。陈老汉看拗不过,最后对刘将军说,还不如用这些钱给我们全村买一些羊吧,陈家堡不适合种地,如果家家户户养羊,生活就会更好,比给金银管用。刘将军觉得也有道理,也就依了陈老汉。

羊送到了的那天,陈老汉宰了几头羊,烤了羊肉,去感谢守卫长城的刘将军和他的士兵们。可是来到石峡关城堡,却没有见到刘将军。问卫兵,卫兵说,由于攻打石峡关过度劳累,又加上水土不服,刘将军病倒了,而且非常严重,高烧不退,有生命危险。陈老汉一听,赶紧跟卫兵说,陈家堡附近山上有黄芩、防风、茅根等多种草药,当地老百姓常用来泡茶,可以防病治病,他老伴经常带着闺女去采草药,对这里的草药非常熟悉,现在老伴去世了,他可以让闺女上山去采来给刘将军治病。

陈老汉的女儿年方十八,母亲去世后,与陈老汉相依为命。虽然是北方农家女,但是因为陈家堡山好水好,姑娘长得水灵乖巧。姑娘受父亲委托,立刻到山上采来了多味草药,她亲自把药熬好,把装药的罐子包在自己的棉袄里保温,走五里地山路,把药送给病倒在石峡关城堡的刘将军吃。姑娘亲自端着碗,把药一口一口喂到了刘将军的嘴里。在姑娘的精心照料下,几天后,刘将军慢慢康复了。有时候姑娘在山上看到一两株漂亮的野花,也会采下来,一块带给将军欣赏。

刘将军是一位孤儿,十多岁就跟着闯王打天下,是闯王最信任的人,现在也不过二十出头的年纪。常年的金戈铁马,将军早已练就铁血心肠,对爱情是从来不敢奢望的。但是从第一眼看到这位陈家姑娘,竟然喜欢上了她。在陈家堡,姑娘挽救了将军的生命,同时也让将军体验到了从小失去的爱,感到生活竟然是如此美好,燃烧起了对家的强烈渴望。而陈家姑娘看见刘将军年轻英武,为老百姓打天下,也颇有好感。两位患难中的有情人终于深深相爱了!刘将军跟姑娘说,等战争结束,就解甲归田,娶她为妻,带她回家过好日子。

十多天后,前方传来消息,闯王攻入北京,崇祯皇帝上吊自杀,明王朝灭亡了。闯王传命令给刘将军,命他马上带着部队开往北京城进驻。在离开陈家堡的时候,刘将军跟姑娘说,现在闯王坐天下了,老百姓的日子应该好过了,他已经协助闯王完成了使命,并不贪图荣华富贵。这次去北京,一方面是把部队带给闯王,另一方面,准备向闯王当面提出辞呈,解甲归田之后就回陈家堡接姑娘成亲。虽然姑娘不舍,但是她相信将军不久就会回来的。

没想到,刘将军走后的四十多天,从北京方面传来消息,李闯王兵败,很快就撤出了北京城。在从北方而来的吴三桂军队和清兵的追击下,闯王的队伍没有再往北经过陈家堡,而是一路向南方溃败,刘将军从此音讯全无。一年后,传说李自成在湖北九宫山兵败被杀,刘将军忠心耿耿,为了保护李闯王,一同战死。

可怜的陈家姑娘并不相信这些传说,她坚信刘将军一定会再回来娶她。可叹陈家堡的野花开了又败,败了又开,而陈家姑娘却一直在陈家堡痴痴地等待将军的归来,那两座依然紧密相依的鸳鸯城楼,见证了他们没有结果的爱情!

故事听到这里,我不胜唏嘘,泪水打湿了我的双眼,在我的耳畔仿佛又响起了李叔同《送别》的歌声: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问君此去几时来,来时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难得是欢聚,惟有别离多。

泪眼中,我仿佛依稀看见,将军和姑娘在残阳中依依惜别的景象,在长城脚下的野花丛中,姑娘向将军带领的大军挥手。我又多么想看见,闯王没有兵败,而是坐稳了天下,给老百姓带来了好日子,而刘将军完成使命后,回到了陈家堡,和姑娘一起白头偕老。

可是,历史没有如果,现实就是这么残酷,有情人终难再成眷属!

而这时,陈大哥的一句话把我拉回现实:“这回你该知道我们世世代代为什么不离开陈家堡了吧?这段长城的历史就是我们陈家堡的故事,我们的祖先修建了它,保护了它,为它爱过恨过,当然长城也保护了我们一代代人,虽然条件艰苦,但这里就是我们的根,我们是不会离开这里的。”

听着陈大哥的话,我再一次陷入了沉思。陈家堡村民风淳朴,乐观向上。村民们生活艰苦却饱含希望,他们不正是长城精神的最好代表吗?

空山春来晚,幽谷寂无声。

花香飘深涧,秀色染古城。

风来摇碧树,雨落洗高云。

一雉忽惊起,疑是遇仙人。

316355367264217355.jpg

经过数百年的沧桑,陈家堡长城内外饱经磨难的老百姓迎来了新中国的成立,中国人民终于站起来了!

时光荏苒,一晃来到2018年,这一年是新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长城内外已是改天换地,欣欣向荣,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到长城游览观光的人数成倍增长。但是与之形成鲜明反差的,却是一大批类似陈家堡长城这样的残长城年久失修,任凭风霜和岁月磨平其饱经沧桑的城墙和历史,让人为之扼腕叹息!

令人欣慰的是,陈家堡长城石峡段已经在20133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地位已经和八达岭长城相当。

更可喜的是,20181215日,北京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和国家文物局的领导一行,冒着零下十几度的严寒,登上陈家堡长城的花家窑子段调研。

这段长城按照“最小干预”原则,对965延米墙体和5座敌楼进行抢险修缮,保留了残墙原貌。在这段鲜为人知的古长城上,大家极目远望,长城蜿蜒于崇山峻岭,犹如蛟龙腾跃,尽显雄姿。

20191月,《长城保护总体规划》印发,提出“原址保护、原状保护”总体策略;尽可能原状保护,不能都修成八达岭;北京将打造全国长城修缮标杆工程。

201929日,农历正月初五晚,我在国家大剧院观看爱尔兰国家舞蹈团著名的《舞之韵》踢踏舞表演,看到舞台背景多次出现中国的长城,可见国外友人对长城是多么向往和喜爱,他们以此来表达对中国人民的尊敬和中国春节的问候!

世界对中国充满兴趣、对中华文化更加认同,这其中既有文明交往的需求,可能也不乏经济的联系、市场的驱动,但从根本上说,还是因为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中华文化影响力的不断提升。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不到长城非好汉”体现出所有中华儿女以万里长城为荣耀的文化自信。长城是人类历史上宏伟壮丽的建筑奇迹和无与伦比的文化景观,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和图腾。

时至今日,长城内外的各族人民已经融入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长城已经失去了原来的功能,但它曾经经历过的百姓苦难、民族纷争、刀光剑影、快意恩仇和朝代更替,形成了中华民族独一无二的长城文化,它所蕴含的人文精神和历史积淀,不仅涵养了中国人的精神生活,而且可以跨越山海,架构起世界人民交流的桥梁和纽带,甚至对解决当下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具有重要价值。

长城长,故事更长;长城美,故事更美......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602524-1435285.html

上一篇:读诗,让我们找到最幸福的状态
下一篇:寻找家乡的桥
收藏 IP: 124.17.34.*| 热度|

2 郑永军 王安良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6 13:1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