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ucongDuan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ucongDuan

博文

段玉聪:人类个体既是AI/AC的使用者也是AI/AC的创建者,应正确使用

已有 381 次阅读 2024-5-20 12:00 |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段玉聪:人类个体既是AI/AC的使用者也是AI/AC的创建者,应正确使用

段玉聪

贡献者弓世明

DIKWP人工意识实验室

AGI-AIGC-GPT评测DIKWP全球实验室

DIKWP-AC人工意识标准化委员会

世界人工意识大会

世界人工意识协会

(联系邮箱:duanyucong@hotmail.com)

引言

在当今快速发展的人工智能(AI)和人工意识(AC)时代,段玉聪教授在“未来已来,万物智能”学术专题讲座中,强调了AI和AC技术的现状和未来展望。段教授指出,人类个体在AI/AC系统的使用和创建中扮演了双重角色,这一特性使得正确使用和负责任的开发变得尤为重要。本文将基于段玉聪教授的观点,探讨人类个体作为AI/AC系统的使用者和创建者,应如何正确使用这些技术,以推动技术进步和社会福祉。

AI/AC使用者和创建者的双重角色使用者角色
  1. 个人助理:人类个体日常使用AI/AC系统,如智能语音助手(Siri、Alexa)、聊天机器人(Replika)和智能家居设备。这些系统通过提供便利和提高效率,深刻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2. 专业应用:在医疗、金融、法律等专业领域,AI系统(如IBM Watson)通过数据分析和决策支持,帮助专业人士提高工作效率和决策准确性。

  3. 娱乐和教育:AI/AC系统在娱乐和教育中的应用,如游戏AI(DeepMind)和教育机器人,提供了丰富的互动体验和个性化学习。

创建者角色
  1. 数据贡献者:人类个体在使用AI/AC系统时,不断生成和提供数据。这些数据用于训练和优化AI/AC模型,提高系统的性能和准确性。

  2. 系统训练师:在AI/AC模型的开发和训练过程中,开发者和研究人员根据实际需求和反馈,设计和调整算法和模型结构,使系统能够更好地满足用户需求。

  3. 价值导向设计者:人类个体在设计AI/AC系统时,通过嵌入价值观和伦理道德原则,确保系统的行为符合社会期望和伦理标准。

正确使用AI/AC技术的重要性避免偏见和歧视

AI/AC系统在训练过程中,容易受到训练数据中偏见和歧视的影响,从而在实际应用中产生不公平和歧视性行为。人类个体作为数据提供者和系统训练师,应确保数据的多样性和公平性,避免偏见的引入和放大。

确保透明度和可解释性

AI/AC系统的决策过程往往存在“黑盒”问题,导致用户难以理解系统的决策依据和过程。开发者应注重系统的透明度和可解释性,确保用户能够理解和信任系统的决策,从而增强系统的可接受性和安全性。

注重伦理和社会价值

AI/AC系统的设计和应用应遵循伦理和社会价值观,避免技术滥用和负面影响。开发者应在系统设计中嵌入伦理道德原则,确保系统的行为符合社会期望,促进技术的负责任应用和社会福祉。

推动技术进步和创新

正确使用AI/AC技术能够推动技术进步和创新,促进社会各领域的发展。人类个体应积极探索和尝试新技术,提供反馈和改进建议,推动AI/AC系统的不断优化和提升。

实践建议
  1. 教育和培训:加强公众对AI/AC技术的认识和理解,开展相关教育和培训,提高人们的技术素养和使用技能。

  2. 制定标准和规范:制定AI/AC技术的使用标准和规范,明确技术应用的伦理和法律边界,保障用户权益和社会利益。

  3. 多方合作:推动政府、企业、学术界和公众的多方合作,共同应对AI/AC技术带来的挑战,促进技术的可持续发展。

  4. 持续监督和评估:建立AI/AC系统的持续监督和评估机制,定期检查和改进系统的性能和行为,确保其符合预期目标和社会价值。

结论

人类个体作为AI/AC技术的使用者和创建者,肩负着推动技术进步和确保技术负责任应用的双重责任。通过正确使用和负责任开发,AI/AC技术能够更好地服务于人类社会,促进社会福祉和可持续发展。段玉聪教授的观点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指导,未来的研究和实践应继续探索和优化AI/AC技术的应用,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和谐发展做出贡献。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429562-1434836.html

上一篇:段玉聪:人工智能(AI)和人工意识(AC)的定义与区别
下一篇:段玉聪:人类个体作为AI/AC系统的使用者和创建者合体
收藏 IP: 140.240.43.*| 热度|

1 农绍庄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 16:2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