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段玉聪
贡献者: 弓世明
DIKWP人工意识实验室
AGI-AIGC-GPT评测DIKWP(全球)实验室
DIKWP-AC人工意识标准化委员会
世界人工意识大会
世界人工意识协会
(联系邮箱:duanyucong@hotmail.com)
引言在当今迅猛发展的人工智能(AI)和人工意识(AC)时代,段玉聪教授提出的人类个体既是AI/AC的使用者,也是其创建者的观点,揭示了人类在技术进步中的双重角色及其重要性。本报告将从科技哲学的角度,深入探讨这一观点的哲学意义和实践价值,强调正确使用AI/AC技术的重要性及其对社会、伦理和知识发展的影响。
AI/AC使用者和创建者的双重角色:哲学背景使用者角色的哲学意义技术作为扩展:AI/AC技术可以被视为人类能力的扩展工具。按照技术哲学家Don Ihde的观点,技术不仅扩展了人类的物理能力(如交通工具扩展了我们的移动能力),还扩展了我们的认知能力(如AI系统帮助我们处理和分析大量数据)。
交互主体:人类个体在使用AI/AC系统时,与这些技术形成了复杂的交互关系。这种交互不仅限于工具性使用,而是逐渐发展为一种主体间关系,类似于Martin Buber所描述的“I-Thou”关系,强调人与技术的深层互动。
创造性技术构建:技术的创造性构建过程反映了人类的自主性和创造力。AI/AC系统的开发者不仅是技术的操作者,更是技术的设计者和赋予者。正如Martin Heidegger所言,技术不仅是手段,更是一种“世界的开启方式”。
价值嵌入:技术设计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嵌入了开发者的价值观和伦理观念。Langdon Winner指出,技术本身具有政治性,其设计和应用过程反映了社会的权力结构和价值体系。
数据偏见与社会正义:AI/AC系统训练数据中的偏见可能导致算法的歧视性行为。科技伦理强调公平和正义,开发者应确保训练数据的多样性和代表性,避免技术放大社会偏见。John Rawls的“正义理论”可以作为指导原则,确保技术的公平应用。
算法透明与责任承担:AI/AC系统的决策应具有透明性和可解释性,使用户能够理解和信任系统。科技伦理要求开发者对算法的决策过程承担责任,确保技术的可追责性和伦理性。
知识的透明性:AI/AC系统的透明性涉及知识获取的过程。透明的系统能够增强用户对技术的理解和信任,符合科技哲学家Karl Popper的“开放社会”的理念,促进知识的自由传播和共享。
理解与解释:AI/AC系统的可解释性关系到用户对技术的理解。Gaston Bachelard的“科学精神”强调科学知识的批判性和反思性,开发者应设计出可解释的系统,帮助用户理解技术原理和决策过程。
伦理嵌入:AI/AC系统的设计和应用应嵌入伦理道德原则,反映社会的核心价值观。Hans Jonas在《责任原理》中强调科技发展的责任伦理,开发者应确保技术对人类和环境的友好和可持续性。
社会影响评估:AI/AC技术的社会影响应进行全面评估,确保其对社会的正面效应。技术哲学家Andrew Feenberg提出的“技术的批判理论”强调技术评估和社会参与,确保技术符合公共利益和社会价值。
技术进步的动力:AI/AC技术的正确使用和开发能够推动技术进步和创新。Thomas Kuhn的“范式转变”理论指出,科学技术的进步依赖于创新和变革,开发者应鼓励和支持技术创新。
持续改进与反馈:技术的持续改进和优化需要用户的反馈和参与。Heidegger的“技艺”概念强调技术与人类活动的不可分割性,开发者应积极接受用户反馈,推动技术的不断优化和改进。
教育和培训:加强公众对AI/AC技术的认识和理解,开展相关教育和培训,提高人们的技术素养和使用技能。科技哲学家认为,技术素养不仅包括技术技能,还包括对技术的批判性理解。
制定标准和规范:制定AI/AC技术的使用标准和规范,明确技术应用的伦理和法律边界,保障用户权益和社会利益。技术治理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形成科学、合理和可操作的技术标准。
多方合作:推动政府、企业、学术界和公众的多方合作,共同应对AI/AC技术带来的挑战,促进技术的可持续发展。科技哲学强调技术的社会嵌入性,技术发展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持续监督和评估:建立AI/AC系统的持续监督和评估机制,定期检查和改进系统的性能和行为,确保其符合预期目标和社会价值。科技哲学家认为,技术评估是确保技术负责任应用的重要手段。
作为AI/AC系统的使用者和创建者,人类个体在技术进步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正确使用AI/AC技术,不仅关系到技术本身的发展和优化,更关乎社会的公平、正义和可持续发展。从科技哲学的视角出发,我们应认识到技术的双重角色和多维影响,注重技术的伦理性和社会价值,推动技术的负责任应用和创新。段玉聪教授的观点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指导,未来的研究和实践应继续探索和优化AI/AC技术的应用,为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1 22:0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