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段玉聪“意识Bug”理论的DIKWP人工意识系统测试
段玉聪(Yucong Duan)
国际人工智能评价网络 DIKWP 标准化委员会(DIKWP-SC)
世界人工意识 CIC(WAC)
世界人工意识大会(WCAC)
(电子邮件:duanyucong@hotmail.com)
摘要
本报告旨在为基于DIKWP语义数学(段玉聪教授的意识“Bug”理论)的DIKWP人工意识系统提供一套系统化、全面的测试方案。与纯客观、全量数据分析的计算科学版本不同,该版本强调利用假设、抽象和适应性来处理不完整(incomplete)、不精确(imprecise)和不一致(inconsistent)的信息,即3-No问题。测试方案包括场景设计、数据准备、验证指标设定、运行步骤和反馈迭代过程,以帮助开发者有效评估系统性能并进行持续改进。
一、背景与目标
在“意识Bug”理论版本的DIKWP人工意识系统中,系统通过对不完美的信息环境进行假设和抽象来模仿人类思维模式,从而在不确定条件下仍能生成有意义的决策和输出。测试的主要目标包括:
验证适应性:确保系统在面临不完整、不精确和不一致的数据时,能够通过生成假设、抽象数据和构建主观知识网络来维持合理的功能和决策能力。
评估决策有效性:在缺失或冲突信息下,评估智慧模块(W)所做出的决策是否仍具有实用价值,并能在意图模块(P)的引导下实现目标对齐。
分析系统稳健性:检查系统在多种场景下的表现,确认其适应性与灵活性,并为后续的算法优化提供参考。
二、测试场景设计
设计三个具有代表性的场景,以充分考察系统对3-No问题的应对能力。
不完整场景:数据点中存在缺失属性。例如:
{'id': 1, 'color': 0.90}(缺失size属性)
{'id': 2, 'color': 0.30, 'size': 0.85}
{'id': 3, 'color': 0.10}(缺失size属性)系统需要通过假设生成(Hypothesis Generation)为缺失属性填补合理值,并通过抽象缩小处理范围,以在信息不完整的条件下构建知识网络并做出合理决策。
不精确场景:数据点存在浮动或统计估计值,导致属性值不精确。例如:
{'id': 1, 'color': 0.90, 'size': 0.80}
{'id': 2, 'color': 0.85, 'size': 0.75}(属性值为统计平均或模糊值)
{'id': 3, 'color': 0.10, 'size': 0.85}系统需在属性值不精确的情况下提取主观差异,通过抽象减少复杂性,并在不确定条件下利用假设的关系形成主观知识网络,再运用智慧模块生成相对有效的决策。
不一致场景:数据点间存在逻辑冲突或矛盾信息。例如:
{'id': 1, 'color': 0.90, 'size': 0.8}
{'id': 2, 'color': 0.90, 'size': 0.7}(与id=1相似度高但在关联属性逻辑有出入)
{'id': 3, 'color': 0.30, 'size': 0.85}系统需通过假设和抽象策略来调和不一致信息,在主观知识网络中以某种方式接受或忽略部分矛盾关系,从而在智慧模块中仍能做出折衷和有效的决策,并最终通过意图模块确保结果与设定目标保持一致。
三、测试准备与执行步骤
数据准备:为每个场景分别准备合适的数据集文件或内存数据结构。对于不完整场景,确保有多处属性缺失;对于不精确场景,保证数据属性值为估计值或统计值;对于不一致场景,引入逻辑冲突的数据点。
参数设定:
假设生成策略(Hypothesis Generation):基于均值、最常见值或简单统计方法填补缺失值。
抽象规则(Abstraction Rules):设定关键属性,忽略次要特征,以简化数据处理。
决策标准(Decision Criteria):在不确定条件下优先选择最稳健的决策。例如,面临不一致时可选择忽略较少出现的异常值,或在不精确条件下选择范围最小的差异作为参考。
运行步骤:(1)数据模块(D):对输入数据进行假设生成和抽象处理,输出D_subj。(2)信息模块(I):计算主观差异并生成I_subj,处理None或不精确值的差异计算逻辑。(3)知识模块(K):基于I_subj构建主观知识网络K_subj,其中节点和边可能源自假设和抽象信息。(4)智慧模块(W):应用K_subj进行决策,重点在于不确定条件下维持有效结果。(5)意图模块(P):根据系统目标(如“优化在不确定条件下的决策”)调整和校准决策结果,最终输出与目标对齐的行动方案。
记录输出与日志:将每个模块的输出(D_subj、I_subj、K_subj、决策结果、意图校准后结果)记录下来,并通过日志记录模块的运行状态和关键中间数据。
四、验证指标与分析方法
验证指标:
决策达成率:在不完整、不精确或不一致条件下,系统仍能给出有意义决策的比例。
调整次数:意图模块对决策进行校准的频度,反映目标对齐的难易度。
稳定性:在多次对同一不确定数据集运行时,系统决策是否存在过大的波动。
分析方法:对收集的输出进行人工审查与自动化检查:
检查假设生成的合理性:观察填补缺失值的策略是否产生过度偏差。
检查抽象效果:确认抽象属性集对信息与知识提取有助益,不会过度简化导致信息流失。
检查决策合理性:智慧模块的决策在面对数据问题时,是否体现出人类式的适应性和折中策略。
检查意图对齐:最终决策是否能体现系统目标(如提高决策的实用性、在不确定条件下维持可行策略)。
五、迭代优化与持续改进
根据初轮测试结果,如果发现系统在某些场景下表现不佳,可进行以下优化:
改进假设策略:更灵活地选择填补缺失值的方法,或在不精确条件下使用统计模型而非简单均值。
调整抽象规则:在抽象过程中保留更多或更关键的属性,使系统在面对不确定信息时获得更多支持。
精化决策标准:在智慧模块中应用更复杂的策略(如加权平均、模糊逻辑或启发式算法)应对冲突和不一致条件。
强化目标对齐:在意图模块中增加对目标的度量或使用多目标优化,将抽象决策过程与更精细的目标函数联系起来。
多轮迭代的过程使得系统在3-No问题条件下的表现愈加稳健,逐步接近人类认知过程中所体现的灵活性与适应性。
六、结论与展望
通过本报告所述的测试方案,开发者可对基于“意识Bug”理论版本的DIKWP人工意识系统进行全面的验证与分析。该方案强调:
在多样化场景下运行测试,以考察系统在不完整、不精确、不一致信息条件下的韧性与决策能力。
使用日志、验证指标和人工审查方法为系统表现进行定性与定量分析。
通过迭代优化不断改进假设生成、抽象、决策标准和目标对齐逻辑,使系统更逼近人类式的抽象认知过程。
未来的工作可结合更多真实数据集及应用案例,以进一步检验和完善此类DIKWP人工意识系统在复杂现实环境中的适用性和实用价值。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1 23:5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