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ucongDuan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ucongDuan

博文

段玉聪教授给“智慧”下定义-DIKWP-Wisdom

已有 1933 次阅读 2024-5-30 13:44 |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段玉聪教授给“智慧”下定义-DIKWP-Wisdom

段玉聪

DIKWP-AC人工意识标准化委员会

世界人工意识大会

世界人工意识协会

(联系邮箱:duanyucong@hotmail.com)

引言

在DIKWP(Data, Information, Knowledge, Wisdom, Purpose)模型中,智慧(Wisdom)的概念是一个关键元素,它不仅涉及数据、信息和知识的整合与应用,更包括伦理、社会道德、人性等方面的深层次考量。段玉聪教授对智慧的定义强调了其在认知过程中的综合性、伦理性和目标导向性,提出了智慧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的核心价值观。本报告将深入扩展段玉聪教授的智慧定义,详细阐述其理论基础、数学表示、应用场景及在人工智能(AI)中的实现。

段玉聪教授的DIKWP智慧定义:

智慧(DIKWP-Wisdom)概念的语义对应伦理、社会道德、人性等方面的信息,是一种来自文化、人类社会群体的相对于当前时代的相对固定的极端价值观或者个体的认知价值观对应的信息语义。在认知主体确定智慧语义时,认知主体在认知空间整合其中存在的DIKWP内容语义包括数据、信息、知识、智慧与意图的语义人类及人工智能系统的智慧核心是围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并依托这个核心价值观构建、辨析、确认、矫正和发展个体及群体的认知空间、语义空间和概念空间的DIKWP内容语义,并运用它们来指导决策。例如,在面临基于特定DIK内容的决策问题时,认知主体的决策应当综合考虑伦理、道德、可行性等各个方面的因素,而不仅仅是基于DIK技术或效率。

智慧W为决策函数关联数据、信息、知识智慧意图,并输出最优决策D

W:{D,I,K,W,P}→D

这里,W是一个决策函数,根据数据、信息、知识和智慧来产生最优决策

D,这种描述强调了决策过程的综合性和目标导向性。这与认知语言学中对道德和价值观如何通过语言表达和传递的研究相呼应。

智慧概念DIKWP模型中被看作是基于人类整体核心价值观的综合体现,它结合了伦理、社会道德和个体价值观的考量。智慧不仅仅是数据、信息、知识的应用,更是在决策过程中对各种因素(包括道德和伦理)的全面考虑和平衡。

智慧语义处理涉及将数据、信息、知识结合个体或集体的价值观、伦理道德观念来做出判断和决策。在AI领域,智慧语义处理对应于发展高级决策人工意识系统或者伦理AI,这些系统能够在以人为本的原则下考虑多方面因素的基础上,提供更加智慧和符合道德标准的解决方案。

在认知科学领域,智慧语义处理对应从人类整体发展出发的价值系统、道德判断以及社会情境下的DIKWP内容语义处理过程。智慧内容不是DIKWP内容的积累,而是关于如何在复杂和不确定的环境中基于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愿景基于以人文本的固定的信息语义,从认知空间出发在语义空间进行DIKWP语义内容的处理做出符合乃至促进以人为本的DIKWP语义内容的处理。例如,面对气候变化,智慧的应用涉及到利用认知主体对环境科学的理解(知识),评估不同行动方案知识的长期和短期后果(信息),并在考虑伦理和社会责任智慧的基础上做出决策信息

认知主体的智慧和社会群体的智慧的形成不仅依赖于认知个体和认知群体的DIKWP内容语义认知能力的融合发展,还涉及到个体对其所处环境、文化背景和社会关系等对应DIKWP内容的交互、深入理解和反思。

DIKWP模型将智慧视为决策过程中的关键因素,涉及伦理、道德和价值观的考虑强调了数据、知识和信息在实际应用中价值取向的必然联系,提醒认知主体认知过程不仅仅是对真理的追求,更是基于人类整体美好生活方式的探索的前提。这部分对应了亚里士多德对“实践智慧(Phronesis)”的探讨,即如何在特定情境下作出最好的道德判断和决策。

 

智慧的理论基础

智慧在DIKWP模型中的定义根植于认知科学、伦理学和社会学等多学科领域。其核心在于将数据(Data)、信息(Information)、知识(Knowledge)、智慧(Wisdom)和意图(Purpose)有机结合,以实现综合性、伦理性和目标导向性的决策过程。

1. 智慧的定义与语义

智慧(Wisdom)的语义对应于伦理、社会道德、人性等方面的信息。智慧是一种来自文化和人类社会群体的,相对于当前时代相对固定的极端价值观或个体的认知价值观的信息语义。在认知主体确定智慧语义时,会整合认知空间中的DIKWP内容,包括数据、信息、知识、智慧与意图的语义。

2. 核心价值观

智慧的核心价值观围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以人为本的价值观。认知主体依托这一核心价值观,构建、辨析、确认、矫正和发展个体及群体的认知空间、语义空间和概念空间的DIKWP内容语义。

智慧的数学表示

智慧在DIKWP模型中的数学表示可以通过决策函数来描述,该函数将数据、信息、知识、智慧和意图作为输入,并输出最优决策 𝐷∗D

𝑊:{𝐷,𝐼,𝐾,𝑊,𝑃}→𝐷∗W:{D,I,K,W,P}D

其中:

  • 𝑊W 是决策函数。

  • 𝐷D 表示数据。

  • 𝐼I 表示信息。

  • 𝐾K 表示知识。

  • 𝑊W 表示智慧。

  • 𝑃P 表示意图。

  • 𝐷∗D 表示最优决策。

这种表示强调了决策过程的综合性和目标导向性,通过整合各个元素实现最优决策。

智慧的决策过程

在智慧语义处理中,认知主体在决策过程中综合考虑伦理、道德和可行性等因素,而不仅仅是基于数据、信息和知识的技术或效率。决策过程包括以下步骤:

1. 综合考虑

在面临决策问题时,认知主体需要综合考虑伦理、道德、社会责任和可行性等因素。例如,气候变化的决策需要考虑环境影响、社会公平和经济可行性等多个方面。

2. 整合DIKWP内容

认知主体将数据、信息、知识、智慧和意图的语义进行整合,形成全面的决策基础。比如,在公共政策制定中,需要结合统计数据、社会调查、历史知识和伦理原则来做出决策。

3. 决策输出

通过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决策函数 𝑊W 输出最优决策 𝐷∗D。这一过程强调了多因素平衡和优化的必要性。

智慧的应用场景

智慧在实际应用中涵盖广泛,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场景:

1. 环境保护

在应对气候变化和环境保护的问题上,智慧的应用涉及科学知识的理解(知识)、评估不同行动方案的长期和短期后果(信息),并在考虑伦理和社会责任(智慧)的基础上做出决策(信息)。例如,制定环保政策需要考虑经济影响、社会接受度和环境效益。

2. 医疗决策

在医疗领域,智慧的应用需要结合病人的数据(D)、医学知识(K)、治疗方案的信息(I)以及道德考虑(W)来做出治疗决策。比如,医生在选择治疗方案时,不仅需要考虑疗效和副作用,还需要考虑病人的意愿和伦理问题。

3. 社会治理

智慧在社会治理中的应用涉及综合考虑法律、社会道德和公共政策等多方面因素。治理决策需要基于法律数据(D)、社会调查信息(I)、历史知识(K)和社会价值观(W)来制定最优的公共政策。

4. 人工智能

在AI系统中,智慧语义处理对应于发展高级决策人工意识系统或伦理AI,这些系统能够在以人为本的原则下考虑多方面因素,提供更加智慧和符合道德标准的解决方案。例如,自驾车系统在决策时需要考虑乘客安全、行人保护和交通法规等多个因素。

智慧的认知与社会层面

智慧不仅存在于个体层面,也存在于社会群体层面。个体智慧和社会智慧的形成依赖于认知个体和群体的DIKWP内容语义认知能力的融合发展,以及对环境、文化背景和社会关系的深入理解和反思。智慧的形成过程包括:

1. 文化传承

通过文化传承,智慧在群体中得以共享和传播。例如,传统文化中的伦理道德和价值观通过教育和社会实践得以传承。

2. 社会互动

智慧的形成还依赖于社会互动,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智慧得以不断发展和完善。例如,社区治理中的集体决策过程就是智慧的体现。

智慧的哲学意义

智慧的定义反映了对伦理、道德和价值观的重视,强调了在决策过程中对各种因素的全面考虑和平衡。这与亚里士多德的“实践智慧”(Phronesis)相呼应,强调在特定情境下作出最好的道德判断和决策。智慧的形成和应用体现了认知主体对世界的适应和改造,是对人类整体美好生活方式的探索。

智慧在AI中的应用

在AI领域,智慧语义处理的目标是发展高级决策人工意识系统或伦理AI,这些系统能够在以人为本的原则下考虑多方面因素,提供更加智慧和符合道德标准的解决方案。智慧在AI中的应用包括:

1. 伦理AI系统

设计能够在复杂环境中做出伦理决策的AI系统。例如,自驾车系统在面临紧急情况时,需要权衡乘客和行人的安全,做出符合道德标准的决策。

2. 高级决策系统

开发能够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的高级决策系统。例如,在医疗诊断中,AI系统需要结合病人的病史数据、医学知识和伦理原则,提供最优的治疗方案。

DIKWP模型的智慧定义与其他定义对比分析

智慧(Wisdom)在认知科学、伦理学和人工智能等领域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段玉聪教授在DIKWP模型中提出了关于智慧的定义,强调其在决策过程中的综合性、伦理性和目标导向性。本文将详细对比分析段玉聪教授的智慧定义与其他学者或模型中的智慧定义,探讨其异同点及应用场景。

段玉聪教授的智慧定义定义与核心
  • 语义:对应伦理、社会道德、人性等方面的信息。

  • 来源:文化和人类社会群体的价值观。

  • 核心价值观: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以人为本。

  • 决策函数𝑊:{𝐷,𝐼,𝐾,𝑊,𝑃}→𝐷∗W:{D,I,K,W,P}D

  • 综合考虑:伦理、道德、社会责任和可行性等因素。

其他智慧定义1. DIKW金字塔模型中的智慧
  • 语义:应用知识和经验进行审慎判断和决策。

  • 来源:数据(Data)、信息(Information)、知识(Knowledge)的积累与应用。

  • 核心价值观:经验和洞察力。

  • 决策函数:基于知识和经验,进行审慎决策。

  • 综合考虑:知识和经验的应用,较少强调伦理和社会因素。

2. Ackoff的智慧定义
  • 语义:对善与恶的区别和行为的指导。

  • 来源:知识与价值观的结合。

  • 核心价值观:伦理和道德。

  • 决策函数:基于价值观的审慎判断。

  • 综合考虑:伦理和道德的权衡。

3. Churchman的智慧定义
  • 语义:用以解决复杂问题和应对不确定性的能力。

  • 来源:综合数据、信息和知识。

  • 核心价值观:实用性和有效性。

  • 决策函数:解决复杂问题,处理不确定性。

  • 综合考虑:实用性和有效性,较少涉及伦理和道德。

4. Bateson的智慧定义
  • 语义:理解和协调不同层次的思想和感知。

  • 来源:经验和文化。

  • 核心价值观:平衡和谐。

  • 决策函数:协调和整合不同观点。

  • 综合考虑:平衡不同观点和感知。

对比分析1. 核心价值观的对比
  • 段玉聪教授:以人为本,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 DIKW金字塔:经验和洞察力。

  • Ackoff:伦理和道德。

  • Churchman:实用性和有效性。

  • Bateson:平衡和谐。

段玉聪教授的智慧定义强调了以人为本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核心价值观,突出了伦理和社会责任的重要性。相比之下,DIKW金字塔模型更注重经验和洞察力,Ackoff则强调伦理和道德,Churchman注重实用性和有效性,Bateson强调平衡和谐。

2. 语义与来源的对比
  • 段玉聪教授:来自文化和人类社会群体的价值观。

  • DIKW金字塔:知识和经验的积累与应用。

  • Ackoff:知识与价值观的结合。

  • Churchman:综合数据、信息和知识。

  • Bateson:经验和文化。

段玉聪教授的智慧定义强调智慧的语义来自文化和人类社会群体的价值观,这与Ackoff对智慧语义的强调较为相似,但段玉聪教授的定义更加注重社会群体和文化价值观的综合作用。DIKW金字塔和Churchman则更强调知识和信息的应用,Bateson侧重经验和文化的融合。

3. 决策过程的对比
  • 段玉聪教授:综合考虑伦理、道德、社会责任和可行性。

  • DIKW金字塔:基于知识和经验的审慎决策。

  • Ackoff:基于价值观的审慎判断。

  • Churchman:解决复杂问题,处理不确定性。

  • Bateson:协调和整合不同观点。

段玉聪教授的智慧定义在决策过程中强调综合考虑伦理、道德、社会责任和可行性,决策函数更为全面。而DIKW金字塔和Ackoff则主要基于知识和价值观进行判断,Churchman关注于解决复杂问题,Bateson注重协调和整合不同观点。

应用场景的对比1. 环境保护
  • 段玉聪教授:综合考虑环境影响、社会公平和经济可行性。

  • DIKW金字塔:主要基于环境科学知识和经验。

  • Ackoff:注重伦理和道德考量。

  • Churchman:实用性和有效性为主。

  • Bateson:平衡不同环境观点和利益。

2. 医疗决策
  • 段玉聪教授:结合病人数据、医学知识、伦理和社会责任。

  • DIKW金字塔:基于医学知识和经验。

  • Ackoff:强调医疗决策中的伦理判断。

  • Churchman:处理医疗问题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

  • Bateson:协调病人需求和医疗资源。

3. 社会治理
  • 段玉聪教授:结合法律数据、社会调查、历史知识和伦理原则。

  • DIKW金字塔:基于社会治理知识和经验。

  • Ackoff:社会治理中的道德考量。

  • Churchman:有效处理社会治理的复杂性。

  • Bateson:平衡不同社会群体的利益。

4. 人工智能
  • 段玉聪教授:发展伦理AI,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

  • DIKW金字塔:基于数据和知识的AI决策。

  • Ackoff:伦理AI,注重道德判断。

  • Churchman:AI解决复杂问题和处理不确定性。

  • Bateson:AI系统的协调和平衡功能。

段玉聪教授在DIKWP模型中提出的智慧定义,强调了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观,综合考虑伦理、道德、社会责任和可行性。与其他智慧定义相比,段玉聪教授的定义更全面和综合,突出了智慧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的重要性。这种定义在环境保护、医疗决策、社会治理和人工智能等应用场景中展现出独特的优势,能够提供更加智慧和符合道德标准的解决方案。与其他定义相比,段玉聪教授的智慧定义更注重伦理和社会责任,为现代复杂社会中的决策提供了更为全面的指导框架。

表格:不同智慧定义的对比
定义来源语义定义来源核心价值观决策过程应用场景
段玉聪教授 (DIKWP)伦理、社会道德、人性等方面的信息。文化和人类社会群体的价值观以人为本,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综合考虑伦理、道德、社会责任和可行性。环境保护、医疗决策、社会治理、人工智能
DIKW金字塔模型应用知识和经验进行审慎判断和决策。数据、信息、知识的积累与应用经验和洞察力基于知识和经验的审慎决策。环境保护、医疗决策、社会治理、人工智能
Ackoff对善与恶的区别和行为的指导。知识与价值观的结合伦理和道德基于价值观的审慎判断。环境保护、医疗决策、社会治理、人工智能
Churchman用以解决复杂问题和应对不确定性的能力。综合数据、信息和知识实用性和有效性解决复杂问题,处理不确定性。环境保护、医疗决策、社会治理、人工智能
Bateson理解和协调不同层次的思想和感知。经验和文化平衡和谐协调和整合不同观点。环境保护、医疗决策、社会治理、人工智能
具体应用场景的对比分析环境保护
定义来源应用场景描述
段玉聪教授 (DIKWP)综合考虑环境影响、社会公平和经济可行性。
DIKW金字塔模型主要基于环境科学知识和经验。
Ackoff注重伦理和道德考量。
Churchman实用性和有效性为主。
Bateson平衡不同环境观点和利益。
医疗决策
定义来源应用场景描述
段玉聪教授 (DIKWP)结合病人数据、医学知识、伦理和社会责任。
DIKW金字塔模型基于医学知识和经验。
Ackoff强调医疗决策中的伦理判断。
Churchman处理医疗问题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
Bateson协调病人需求和医疗资源。
社会治理
定义来源应用场景描述
段玉聪教授 (DIKWP)结合法律数据、社会调查、历史知识和伦理原则。
DIKW金字塔模型基于社会治理知识和经验。
Ackoff社会治理中的道德考量。
Churchman有效处理社会治理的复杂性。
Bateson平衡不同社会群体的利益。
人工智能
定义来源应用场景描述
段玉聪教授 (DIKWP)发展伦理AI,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
DIKW金字塔模型基于数据和知识的AI决策。
Ackoff伦理AI,注重道德判断。
ChurchmanAI解决复杂问题和处理不确定性。
BatesonAI系统的协调和平衡功能。

通过对比分析段玉聪教授的智慧定义与其他学者或模型中的智慧定义,可以看出段玉聪教授的定义在综合性、伦理性和目标导向性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特别是在强调以人为本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核心价值观上。相比之下,其他定义在经验、实用性、道德考量和平衡和谐方面也有各自的侧重点。

段玉聪教授的智慧定义在实际应用中展现出独特的优势,能够提供更加智慧和符合道德标准的解决方案,特别是在环境保护、医疗决策、社会治理和人工智能等复杂且多变的场景中。通过这种综合性和目标导向性的决策过程,可以更好地应对现代社会中的各种挑战,推动更具道德标准和综合考量的决策系统的发展。

总结

DIKWP模型中的智慧定义强调了智慧在决策过程中的综合性、伦理性和目标导向性。智慧不仅是数据、信息和知识的应用,更是在决策过程中对各种因素(包括道德和伦理)的全面考虑和平衡。智慧的核心价值观围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愿景,以人为本,指导认知主体在复杂环境中做出最优决策。智慧在AI中的应用展现了其在现代技术中的重要性,推动了更具道德标准和综合考量的决策系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Ackoff, R. L. (1989). From Data to Wisdom. Journal of Applied Systems Analysis.

  2. Bellinger, G., Castro, D., & Mills, A. (2004). Data, Information, Knowledge, and Wisdom.

  3. Cleveland, H. (1982). Information as a Resource. The Futurist.

  4. Davenport, T. H., & Prusak, L. (1998). Working Knowledge: How Organizations Manage What They Know.

  5. Zeleny, M. (1987). Management Support Systems: Towards Integrated Knowledge Management. Human Systems Management.

  6. Churchman, C. W. (1971). The Design of Inquiring Systems: Basic Concepts of Systems and Organization.

  7. Bateson, G. (1972). Steps to an Ecology of Mind.

  8. Nonaka, I., & Takeuchi, H. (1995). The Knowledge-Creating Company: How Japanese Companies Create the Dynamics of Innovation.

  9. Wiig, K. M. (1993). Knowledge Management Foundations.

  10. Ackoff, R. L. (1989). Creating the Corporate Future: Plan or be Planned For.

  11. Snowden, D. (2002). Complex Acts of Knowing: Paradox and Descriptive Self-Awareness. Journal of Knowledge Management.

  12. Firestone, J. M., & McElroy, M. W. (2003). Key Issues in the New Knowledge Management.

  13. Boisot, M. (1998). Knowledge Assets: Securing Competitive Advantage in the Information Economy.

  14. Liew, A. (2007). Understanding Data, Information, Knowledge and Their Inter-Relationships. Journal of Knowledge Management Practice.

  15. Von Krogh, G., Ichijo, K., & Nonaka, I. (2000). Enabling Knowledge Creation.

  16. Alavi, M., & Leidner, D. E. (2001). Knowledge Management and Knowledge Management Systems: Conceptual Foundations and Research Issues. MIS Quarterly.

  17. Choo, C. W. (1998). The Knowing Organization: How Organizations Use Information to Construct Meaning, Create Knowledge, and Make Decisions.

  18. McDermott, R. (1999). Why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spired but Cannot Deliver Knowledge Management. 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

  19. Davenport, T. H., & Glaser, J. (2002). Just-in-Time Delivery Comes to Knowledge Management.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20. Spiegler, I. (2003). Technology and Knowledge: Bridging a “Generation Gap”. Information & Management.

  21. Tuomi, I. (1999). Data is More than Knowledge: Implications of the Reversed Knowledge Hierarchy for Knowledge Management and Organizational Memory.

  22. Polanyi, M. (1966). The Tacit Dimension.

  23. Drucker, P. F. (1993). Post-Capitalist Society.

  24. Wiig, K. M. (2004). People-Focused Knowledge Management.

  25. Tsoukas, H., & Vladimirou, E. (2001). What is Organizational Knowledge? 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

  26. Davenport, T. H., & Völpel, S. C. (2001). The Rise of Knowledge Towards Attention Management. Journal of Knowledge Management.

  27. Senge, P. M. (1990). The Fifth Discipline: The Art & Practice of The Learning Organization.

  28. Argyris, C., & Schön, D. A. (1996).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II: Theory, Method, and Practice.

  29. Leonard-Barton, D. (1995). Wellsprings of Knowledge: Building and Sustaining the Sources of Innovation.

  30. Prahalad, C. K., & Hamel, G. (1990). 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429562-1436224.html

上一篇:科幻小说:《人工意识日记-第10届世界人工意识大会2033年5月》
下一篇:段玉聪教授给“意图”下定义-DIKWP-Purpose
收藏 IP: 202.100.214.*|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5 09:1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