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ngxintie1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angxintie1

博文

太阳爆发大耀斑,又达到本太阳活动周期峰值,极光在中纬度地区重现, 会不会预示地球上又引起地球物理强烈变化?

已有 223 次阅读 2024-5-16 18:19 |个人分类:地震前兆和预报|系统分类:博客资讯

        太阳爆发大耀斑,又达到本太阳活动周期峰值,极光在中纬度地区重现, 会不会预示地球上又引起地球物理变化?

    太阳最近爆发X8.7级耀斑系十余年来最大。据中国科学院空间环境研究预报中心发布太阳耀斑活动信息,北京时间2024年5月15日,太阳爆发第25太阳活动周最强耀斑,为X8.7级。已转出可视日面的13664爆发X8.7耀斑(SDO卫星,世界时)。目前13664仍存在12个黑子活动区,预计未来几天还有可能继续爆发M级或X级耀斑。我国一般处于中纬度地区,一般很难看到极光,但是前几天在新疆地区见到很少见的粉红色极光,当地城市为了观测和欣赏,全城禁止开灯,充分欣赏这个奇景。

    太阳是一个充满磁场的等离子体,其磁场由太阳内部的电流产生。这些磁场随着太阳的自转而发生扭曲和缠绕,最终会形成复杂的磁场结构。当这些磁场结构变得不稳定时,就会爆发出太阳风暴等活动。还受太阳内部的热核反应速率、太阳风的强度等影响,太阳活动呈现出一种周期性的变化。根据过去的统计,太阳活动周期约为11年。今年为太阳活动的第25个周期。X8.7级耀斑 系十余年最大,据杨学祥教授所述,目前看来,今年进入第25个活动周期以来的太阳,比上一个周期表现亮眼。

    从1月开始,不断爆发出多个X级别以上耀斑。1月1日爆发的X5.0级耀斑、2月22日爆发的X6.3级耀斑,5月6日爆发的X4.5级耀斑,5月11日爆发X5.8级耀斑,但是都被5月15日爆发的X8.7级耀斑碾压。5月太阳表现抢眼。首先5月以来,太阳活动出现了两大活动区域,13663、13664,这两个区域一前一后,连续爆发数个X级别耀斑。5月3日到8日,太阳有5次X级耀斑均为活动区13663产生,且没有伴随明显的日冕物质抛射。但是5月8号以后,13664后来居上,一周不到共产生11次X级耀斑,且伴随有多个全晕日冕物质抛射,也给我们中纬度地区带来了极致的极光盛宴。2024年5月8日-14日13664爆发11个X级大耀斑(GOES卫星,世界时)这些耀斑几乎和2010-2012年太阳耀斑同级。

       那么前一个太阳活动周期的强耀斑对地球有何影响呢?查一下地球物理信息,2010-2012年太阳风暴连续发生导致特大地震连续发生,2010年2月27日智利发生8.8级特大地震。令人意外的是,紧接着2011年3月11日日本发生9.1级特大地震,2012年4月11日印尼苏门答腊发生8.6级特大地震。相关的信息是,2010年8月4日发生了太阳风暴。  事实上,2010-2012年太阳风暴连续发生了5次:太阳风暴连续发生导致特大地震连续发生。12年前的太阳风暴爆发记录:2010年8月4日、2011年2月、2011年3月7-8日、2012年3月8日、2012年7月23日。

      这样看来,我们对2024年的太阳耀斑,以及整个太阳活动的峰值,对于地震,病毒流行和干旱洪水的影响也不能忽视。其实去年北方的洪水,南方的冻雪,尽管都已经发生,而且让我们感到诧异,但是如果从太阳活动对地球物理的影响来看,其实我们不应当感到十分吃惊,除了对通讯的影响外,从中国古天文观测和历史灾害的统计结果看,从现代的地震灾害和洪涝灾害与太阳黑子沃尔夫数的相关分析来看,这些灾害是应当大概率出现并要给与特殊注意的。现在我们应当把注意力放在未来还没有出现的地震洪涝等地球物理因素产生的灾害上。

    尽管我们现在临震预报还做不到,中长期预报也报不准,也许强大的地震将不在我国大陆出现,但是即就是邻国有灾害,我们有些防备也好,有一只常备不懈的强大救援力量随时可以出动也是必要的。话说回来,我们增加一些临震预报的地球物理测量和生物异常预警统计,也有必要。

主题词:太阳活动,地球物理扰动,地震,病毒流行,旱涝灾害

太阳活动,地球物理扰动,地震,病毒流行,旱涝灾害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354893-1434391.html

上一篇:当变量大于园半径的情况下是如何在实数范围拓展园的函数关系的? 请注意这个小问题引起的大思考
下一篇:磁暴时候的磁场对人有影响吗 ?
收藏 IP: 111.193.182.*| 热度|

1 杨正瓴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 16:2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