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食品添加剂的逻辑是否正确?
近日,冯大诚教授写了一篇博文“说食品安全问题(修改稿)”,认为食品安全“如今比过去任何时候都好得多”。他批评现在的人们“怀念过去的食品,认为那时候的食品没有污染,没有农药,没有添加剂,都是有机食品、安全食品”要么不了解过去、要么选择性遗忘,是“完全错误的”。他想不通“为什么现在有人对于食品安全方面反而有比过去有更多的忧虑呢?”,他认为原因就是现在的人们吃得太饱了、要求高了、对有关部门不信任、上网多了又愚蠢(没有被科普)。实在忍无可忍,于是跟冯教授进行了一番商榷。
冯教授显然错误分析了人们对现在的食品安全缺乏信任和信心的原因。我认为,人们对现在的食品安全缺乏信任和信心,主要的原因是人们对食品安全专家信奉的“食品添加剂的逻辑”深感不安和忧虑,认为这一逻辑是完全错误的,因为几乎所有的食品安全问题都是这一逻辑下的必然产物。
食品安全专家信奉的“食品添加剂的逻辑”是什么呢?他们奉为金科玉律的一句话是“离开剂量谈毒性就是耍流氓”,从中可以看出他们的逻辑,那就是“只要在安全剂量范围之内,食品添加剂(任何有毒有害物质)就是安全的”。那么,这个“安全剂量标准”又是谁规定的呢?还是这帮专家。所以,这就等于说,食品添加剂是否安全是他们专家说了算。那么,专家制定的“安全剂量标准”是否真的安全呢?这帮专家说,只要权威机构批准的就是安全的。然而,众所周知,权威机构并不能保证所有经过认证的食品或药品都是完全安全的。这除了权威机构存在官僚腐败问题,还因为认证标准本身不可能是完美无缺的,因为这些标准可能无法涵盖所有潜在的风险因素,尤其是随着科学研究的进展,新的风险可能被发现。而且,许多所谓的安全剂量,是通过模式动物(比如小白鼠)实验得到的,即便是通过临床实验,也存在个体差异的问题。动物试验的时间周期往往比较短,几乎不能长达20年(人类从出生到生育的时间),往往几个月,顶多两三年,对于判断是否具有立即致死或致残或短期性的明显危害往往有参考价值,对于是否具有长期性的危害,则难以评估。
显然,“食品添加剂的逻辑”最关键、最要害的地方在于,食品安全专家有权规定有毒有害物质的“安全剂量”,同时通过权威机构的法律授权,只要符合这个“安全剂量”任何有毒有害物质都可以人为故意添加进入到食品中。
这就相当于食品安全专家为“食品添加剂”打开了一条特殊的绿色通道——可以故意往食品中添加有毒有害物质!就是说,明知这些所谓的“食品添加剂”是有毒有害物质,但人们就可以心安理得地往人吃的食品中添加!——只要添加的量不超过所谓的“安全剂量”就行。
其实,从科学的角度来看,某种化学物质是否对人体具有毒性,取决于它的分子结构和化学性质。这些属性决定了化学物质与生物体相互作用的潜力和方式,进而决定了其是否可能导致毒性效应。因此,如果一个化学物质在分子层面上具有能够破坏生物体正常功能或结构的能力,那么我们可以说它本身具有毒性。当然,并非人体摄入了有毒物质就一定会立即致死致残或产生严重中毒现象们还要看摄入的量是多少。如果人体摄入的有毒物质的量极少,那么它对人体造成的危害或影响就很小,甚至看不出来。即有毒有害物质对人体产生危害的大小取决于人体摄入的量。某种化学物质是否具有毒性,与摄入这种化学物质的多少对人体的危害的大小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某些别有用心的人就故意将其混淆,让人们误以为化学物质不存在是否有毒性的问题,只存在摄入量多少才会产生毒性的问题。它们别有用心地抛出了“离开剂量谈毒性就是耍流氓”的谬论,显然就是他们自己在耍流氓。
因此,有毒有害物质之所以对人体有害,是因为它的分子结构和化学性质决定的,并不取决于摄入量的多少。摄入量的多少只会导致其对人体产生危害的大小,不改变其化学物质本身是有毒有害的性质。有毒有害化学物质本身不能给人提供任何有益的营养元素或生理功能,显然不应该人为故意添加在食品中。假如在生产过程中,食品中自然产生了某些有毒有害物质,这时我们才需要考虑我们是否可以食用该食品,看其摄入的量是否对人体产生显著的危害,在摄入该食品的益处与产生的危害之间做出理性的选择。
目前已知的常用食品添加剂有人工甜味剂、人工色素、防腐剂和抗氧化剂等。这些添加剂本身就具有对人体的危害作用,属于有毒有害物质。比如某些人工甜味剂如甜精和苯脲等甜味剂经过动物试验证实具有致癌作用。许多人工合成的色素如奶油黄色素能够诱发大鼠的肝癌。甲酸钠等防腐剂对人体有危害作用,比对皮肤、眼睛和呼吸道的刺激性,还可能损害人体的神经系统和呼吸系统,长期接触或摄入高剂量的甲酸钠会引起中毒症状,包括恶心、呕吐、腹痛、嗜睡、头痛、头晕、意识模糊等。更为严重的是,甲酸钠还可能增加患癌症的风险。抗氧化如如BHA可能会增加患癌症的风险。它可能积聚在人体组织内,损伤DNA,阻止基因修复,导致基因突变、细胞癌变。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在2017年将BHA列入3类致癌物清单中。此外,BHA还可能引发肺部炎性病变和肝小叶的损伤。此外,还有一些其他的食品添加剂,如漂白剂、增稠剂、消泡剂等,虽然它们本身不一定具有致癌性,但过量使用或不当使用也可能对人体健康造成潜在威胁。这些食品添加剂在一定剂量范围内,通常不会造成急性中毒现象,人们通常会忽略它们的长期危害。长期危害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涉入的添加剂本身的危害是长期的,二是长期吃含有添加剂的食品,摄入的添加剂会长期累积,从而造成危害。可见,目前使用的食品添加剂大多是有毒有害物质,显然不应该人为故意添加进食品中。
然而,食品生产行业却把有毒有害化学物质的“安全剂量”作为“尚方宝剑”就打开了这个“食品添加剂”的特殊绿色通道——就可以“持证放毒”了。只要你添加了“食品添加剂”的食品没有造成立即的死亡或上吐下泻头晕头痛恶心等急性中毒现象,几乎没有人管你。于是,人们就认为,食品生产行业长期使用“食品添加剂”都没有造成这样的急性中毒事件,说明“食品添加剂”就是安全的。显然,他们把化学物质是否具有毒性的问题偷换概念为食用多少这样的化学物质的“安全剂量”问题,然后再把“食品添加剂”的“安全剂量”问题偷换概念为不会造成急性中毒,而完全忽视了长期危害性。
此外,从食品安全的监管来看,有关部门往往都是“事后监管”,即出了问题才来管。比如,有人吃了某个品牌的食品出现了急性中毒,被投诉了,有关部门才会来处理。而食物急性中毒的事件往往比较少发生,通常会发生在卫生条件不好的食堂或饭店。添加食品添加剂的加工包装上市的食品,通常含有足够的防腐剂,反而不容易发生急性食物中毒事件。因此,食品添加剂的问题通常不会由急性中毒事件而被发现。显然,事后监管的机制几乎不能发现食品添加剂的危害,也就是说,实践证明事后监管不能起到真正的监管食品添加剂的作用。只要不是发生立即的食物急性中毒,食品添加剂的危害就永远难以被发现。现在人们都担心食品安全问题,认为食品添加剂可能是造成现在医院人满为患的重要原因之一。但是,食品添加剂专家却可以认为你没有任何证据,他可以人为你的疾病是其他原因造成的。
前面已经分析,“食品添加剂的逻辑”存在明显的漏洞,即专家设置了一个“安全剂量”,然后打开了一个人为故意添加有毒有害物质进入食品的缺口。冯大诚教授批评人们怀念过去的食品没有污染、没有农药、没有添加剂、都是安全的有机食品,认为过去的食品安全问题其实更严重,现在才是食品安全做得最好的时候。他举例说,那时的猪肉里面有许多绦虫、人们用大粪汤浇灌蔬菜、用明矾澄清泥沙导致饮用水中有铝离子、普遍使用锡制品餐具铅含量很高等等,认为这些都有很大危害。然而,过去的这种所谓食品安全问题是由于当时的人们没有认识到危害,属于无心之过。现在的食品安全问题则是人为故意往食品里面添加有毒有害的“食品添加剂”造成的,性质完全不同!“食品添加剂的逻辑”就是为这种人为故意往食物里面投放有毒有害物质提供理论依据和法律依据。这样逻辑同样适用于为转基因食品辩护,事实上也适用于任何有毒有害物质的人为故意添加。
无良企业添加三聚氰胺恐怕也是做过实验评估的,婴儿吃过它们的奶粉后不至于产生急性中毒事件,这样它们就侥幸逃过了有关部门的监管。有人会说,三聚氰胺不属于“食品添加剂”,属于非法添加,跟“食品添加剂”的合法添加是不同的。三聚氰胺不在合法食品添加剂的名单之中,但同样不在非法食品添加剂的名单之中——因为根本就不存在什么非法的食品添加剂名单。在2008年三聚氰胺牛奶时间爆发之前,在牛奶的质量检测中根本就不检测三聚氰胺,你添加再多的三聚氰胺,只要监管机构不检测,它就稀里糊涂地过关上市了。所谓的合法的添加剂名单,也只是规定了所谓的安全剂量范围,只要在所谓的“安全剂量”范围内就是合法的。根据这样的逻辑,许多不良商家有样学样添加一些不在“合法食品添加剂名单”中的一些有毒有害物质(比如三聚氰胺、苏丹红、瘦肉精等),而检测机构往往只检测“合法食品添加剂名单”中的添加剂是否超标,从而忽视了对其它人为添加的有毒有害物质的检测(三聚氰胺就是这样长期没有被检测到)。三聚氰胺奶粉事件被揭露纯属偶然,如果不是有细心的医生和勇敢的记者,危害的恐怕就远不止30万婴儿!三聚氰胺奶粉事件爆发后,有关部门才开始对牛奶中的三聚氰胺进行检测,尽管三聚氰胺不属于合法的食品添加剂,但从此以后它也有了所谓的“安全剂量”,成为了事实上的合法食品添加剂——只要不超过这个安全剂量就行。我们可以设想,未来很可能一些无良商家还会添加其它有毒有害物质进入食品,如果有关部门不检测,添加了那就添加了,啥事没有——只要不会出现急性中毒事件就行。万一像三鹿奶粉一样倒霉被人举报揭发了,有关部门再给一个“安全剂量”,那就又变成“合法食品添加剂”了。
冯大诚教授认为现如今是食品安全做得最好的时期,不明白现在人们为什么对于食品安全方面反而有比过去有更多的忧虑。冯大成罔顾事实、甚至不惜“指鼠为鸭”为现在的食品安全工作唱赞歌,振振有词、理直气壮地为“食品添加剂”辩护,污蔑现在的人们吃得太饱了、要求高了、对有关部门不信任、上网多了又愚蠢(没有被科普)才会产生对食品安全问题的怨言和不满。他根本不清楚,人们对食品安全问题感到非常焦虑的根本原因,恰恰就是“食品添加剂的逻辑”打开了人为故意添加有毒有害物质进入食品的“潘多拉魔盒”,人们对于专家和权威的傲慢感到恐惧、焦虑、不安,甚至不满和愤怒!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23:1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