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京德(Jingde Cheng)的博 ...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JingdeCheng 相关逻辑,软件工程,知识工程,信息安全性工程;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博文

“干粮”与“猎枪” vs “How”与“Why” -- 清华园随笔(2) 精选

已有 4686 次阅读 2023-12-20 06:58 |个人分类:其它|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敬请读者注意] 本人保留本文的全部著作权利。如果哪位读者使用本文所描述内容,请务必如实引用并明白注明本文出处。如果本人发现任何人擅自使用本文任何部分内容而不明白注明出处,恕本人在网上广泛公布侵权者姓名。敬请各位读者注意,谢谢!


“干粮”与“猎枪” vs “How”与“Why” -- 清华园随笔(2)

程京德


[关于“清华园随笔”:作为历史记录,陆续发表或重发一些回忆文章]


    古人[出处不详]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清华20世纪50年代(1952年11月起)到60年代(1966年6月文革前)的校长蒋南翔先生曾经告诫学生们说:“你们进入大学要学知识,要提高能力。就像一个人要穿过原始森林,重要的不仅是给他一袋干粮,更应给他一支猎枪,因为干粮吃光了,不会再有;而用猎枪,可以不断地获得新的食物。”[1,2] 蒋校长还曾经说:作为一所工科大学,清华大学“在业务上要给予工程师的基本训练。工程基本训练不仅要掌握外语,以外语为工具,不仅要在理论上打好基础,把基本技能打好,而且要有实际能力综合训练。综合训练是通过生产实习、生产劳动,通过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来培养独立工作能力,要培养能够解决实际工程技术能力”。[1] 

    笔者最早知道蒋校长的“干粮”与“猎枪”这个关于教学方针的形象比喻,还是在清华附中读书的时候。记得附中的万邦儒校长当年就时常用蒋校长的这个比喻来告诫附中的老师们和学生们怎么教和怎么学,笔者时觉得非常有道理。

    1952年6月至9月,中央政府大规模调整了全国高等学校的院系设置,亦即第一次高校改革,把民国时期效仿英美构建起来的的高校体系改革成为效仿苏联的高校体系。蒋南翔先生恰好是在此次高校改革之后被中央委派来清华担任校长的。笔者当然无意评论此次高校改革。但是,笔者的现在的认识是,蒋校长提出的比喻(教学方针)是极其符合中央对清华“培养红色工程师的摇篮”之定位的。

    到了笔者进入清华读书的时期,蒋校长的比喻(教学方针)仍然是清华一直强调和贯彻的,笔者当时也仍然觉得非常有道理。

    然而,从教育和培养人才(有人主张,人才不是“培养”出来的,本文姑且对此不论)的观点来看,教育和培养不同类型的人才,实际上不应该以完全相同的模式和方针来实施。这个认识,是笔者自己做了教授,要有意识地把不同的学生教育培养为不同类型的人才,比如,学术研究工作者/教授或者工程技术工作者/工程师,才逐渐从实践中体会认识到的。

    对于一个将来要做学术研究工作者/教授的学生来说,在学习期间,最最重要的是多学多问多认识“Why”,亦即,问题以及问题提出的背景,而不是“How”,亦即,具体的如何做。做科学研究,无论什么科学领域,问题及其背景,永远是第一位重要的!!!

    希尔伯特在1900年曾经说过:“As long as a branch of science offers an abundance of problems, so long is it alive: a lack of problems foreshadows extinction or the cessation of independent development.”

    爱因斯坦在1938年曾经说过:“The formulation of a problem is often more essential than its solution, which may be merely a matter of mathematical or experimental skill. To raise new questions, new possibilities, to regard old problems from a new angle, requires creative imagination and marks real advance in science.”

    对于一个将来要做工程技术工作者/工程师的学生来说,在学习期间,最最重要的是多学多问多认识“Why it works”,亦即,支撑方法的基本原理以及方法的有效范围,而不仅仅是“How”,亦即,具体的如何做。做工程项目,无论什么工程领域,平衡选择和在允许界限内的妥协,永远是第一位重要的!!!

    现在社会上有个说法,说我国各行各业的“创新”,从1到100的很多,但是从0到1的很少。笔者私见,如果从教育政策方针来探究和解决这个问题的根源,那么从初等教育到高等教育,有意识地在课程设置和教学方针上增加“Why”的内容,减少“How”的内容,让做工程师的学生们到具体工作实践中去学习“How”,应该是一个值得考虑的方向。

    (2023年12月19日记)


参考文献

[1] 不仅是给干粮,更应给猎枪”,水木清华,2023年第4期。

[2] 刘惠莉,“蒋南翔:不仅是给干粮,更应给猎枪”,清华大学校史馆。



微信公众号“数理逻辑与哲学逻辑”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371919-1414559.html

上一篇:人工智能应用中的行为主体问题实例 -- Geoffrey Hinton 对人工智能技术发展之担心与恐惧的哲学根据在哪里?
下一篇:“8-1>8” 与软件系统研发 -- 清华园随笔(4)
收藏 IP: 111.216.90.*| 热度|

12 郑永军 张晓良 许培扬 徐耀 冯圣中 崔锦华 王成玉 李学宽 刘钢 吴斌 谢钢 黄河宁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6 16:3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