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化- 杨学祥工作室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杨学祥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退休教授,从事全球变化研究。

博文

地磁暴预警还没完?专家的意见值得商榷

已有 1231 次阅读 2023-12-11 10:28 |个人分类:全球变化|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地磁暴预警还没完?专家的意见值得商榷

                                                      杨学祥

关键提示

       有报道称,对于人们普遍关心的地磁暴是否会对人体产生危害的问题,官方已经给出了明确的解释,让我们不必过于惊慌。

       实际上,地磁暴对人体的影响是微乎其微的,几乎可以被忽略。

       而且地磁暴属于太空天气现象,而地震则是由地球内部的过程所驱动。虽然它们都是自然界中的现象,但它们之间并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

       太阳活动具有大约11年的周期,周期内太阳耀斑和磁暴的强度会有所变化。与此不同,地震的发生并没有明确的周期性,因此没有证据能表明,地磁暴与最近发生的地震存在直接的因果关系。或许我们只是目睹了一次偶然的巧合事件。

       而对于普通大众或者极光爱好者来说,未来几天可能要时刻注意空间天气信息,无需为地磁暴带来的影响感到过度担忧,就安心在家里欣赏难得一见的极光吧。

https://so.html5.qq.com/page/real/search_news?docid=70000021_0866572965070052

        关于地磁暴与地震的关系,科学界有一种新观点,可参考相关报道。根据这一观点,本次大磁暴期间发生的菲律宾7.6级强震就不是巧合。

        太阳风压缩大气层、地磁层、臭氧层、海洋圈、岩石圈、地幔和外核,形成大气尾、臭氧洞、地磁层空洞、内外磁尾、海洋尾,以及地球各圈层的差异旋转和相互运动,对地震的影响不可避免。

        根据最新发现,7-9日的太阳风周期对厄尔尼诺、拉尼娜和地震火山活动,都有显著的控制和影响,这在潮汐组合预报中最为显著。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412660.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412213.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412321.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1402732

        关于欣赏极光的安全问题,可以参看我的以下博文: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413081.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413104.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413115.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1413178


相关报道

地磁暴预警还没完?专家:对地球有影响,但和地震、飞机迫降无关

百科密码

百科密码

前天

气象局发出的地磁暴预警不止一次,据说这周还会有小规模爆发,而这个“地磁暴”对我们普通人会有什么影响,很多人都还不怎么清楚。

这两天北京、黑龙江、内蒙古的极光倒是火了,毕竟一向都说极光是北极圈才有的现象,现在北京都能看见,这就是地磁暴最无害的一种影响。

根据中国气象局的监测数据分析,北京时间12月1日20时到23时,受到太阳日冕物质抛射的影响,地球经历了“全球磁场指数”达到7的大地磁暴。

通过进一步分析太阳黑子数的变化,得出结论是:目前正处于太阳第25活动周的上升期,而2024年被预测为太阳活动的高峰年,因此地磁暴可能会持续一段时间。

然而,与极光现象同时上热搜的还有一些突发事件:多地相继发生地震,一些航班在降落时经历剧烈波动甚至不得不进行紧急迫降。

许多网友纷纷解读这些特殊现象可能与近日的地磁暴有关;此外,一些人还担忧地磁暴是否会引发大量宇宙辐射,对人类身体健康构成威胁。

那么,到底什么是地磁暴?这种现象的确会对地球造成一些影响,那对人到底有没有危害呢?

什么是电磁暴?

电磁暴的形成源自太阳的活动,太阳是我们太阳系的中心,同时也是一个极为活跃的恒星。太阳表面不断地发生各种变化,其中一种现象是太阳风的产生。

太阳风是由太阳外层的等离子体组成的高能粒子流,它不断地从太阳表面喷射出来,带有电荷并携带太阳的磁场。

当这些带有电荷的高能粒子流向地球时,它们与地球的磁场相互作用,引发了电磁暴的产生。这一过程中,太阳风的能量和磁场与地球磁场相互耦合,导致地球磁层发生扰动,产生一系列的磁暴现象。

另外,地磁暴的持续时间则取决于多个因素,其中主要包括日冕物质抛射的强度和方向。一般来说,地磁暴可能持续数个小时至几天不等。

所以为了科学家和气象学家更准确地评估和描述地球磁场的活动水平,更快速理解地磁暴的强度和影响,专家们设计了一种评估方式:用行星K指数(Kp)的指标来衡量地磁暴的强度。

在这个指数中,数值的不同代表了地磁场的不同状态,从正常轻微扰动再到中等强烈扰动

Kp是一个介于0到9之间的数字,用以表示地磁场的扰动程度,数值越大表示地磁暴越强。

通常情况下,当Kp小于4时,地磁场处于正常状态;Kp等于4或5时,地磁场略有轻微扰动,称为小磁暴;Kp等于6或7时,地磁场出现中等扰动,称为中等磁暴;而当Kp等于8或9时,地磁场则经历强烈的扰动,被称为大磁暴。

而此次出现极光的原因,就是因为现在地球上正在发生强度为7的地磁暴现象。

地磁暴为什么会带来极光?

看到这里可能大家都会很好奇,为什么地磁暴现象会为我们带来极光,极光是怎么形成的呢?

那么首先我们必须要了解地球的磁场。地球周围存在一个庞大的磁场,就像是一个巨大的磁铁,这个磁场主要来自地球内部液态外核的运动。

同时,太阳是一个时刻都在进行核聚变的巨大天体,除了给地球提供能量以外,它还像一个巨大的磁铁一样在不断地释放带电粒子,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太阳风

太阳风中的带电粒子并不会直接吹到地球上,当它们到达地球附近时,就会与地球磁场发生相互作用。这些带电粒子大多数被地球磁场挡在外面,但一小部分会沿着地球磁场线进入大气层。

进入大气层的带电粒子与大气中的气体发生碰撞,激发出能量。这能量以光的形式释放,形成了极光。不同的气体和元素会释放出不同颜色的光,因此我们看到的极光呈现出多彩多姿的色彩。

而地磁暴则是太阳活动的一种表现。当太阳活动达到一定强度,太阳风中的带电粒子增多,进而引发地球磁场的扰动。这种扰动使得更多的带电粒子能够进入大气层,从而加强了极光的表现。

而且再跟大家科普一个“冷知识”:其实极光不只有一种颜色,而是非常的绚丽多变,极光主要集中在地球上方的90公里至400公里高度范围。这个高度区间内,极光的颜色也呈现出层次分明的变化。

在300公里以上的高空,极光主要呈现出浅红色。这是由于大气层中的带电粒子与气体发生碰撞激发出的红色光辉。而在200公里至300公里高度,极光的主要颜色则为深红色,这种变化和气体组成以及碰撞的能量有关。

在100公里至200公里的高度范围内,极光主要呈现绿色。这是因为在这个高度,氧气分子受到太阳粒子的激发而产生绿色光辉。而在100公里以下的低层大气中,极光可能呈现蓝色、紫色或多种颜色混合的效果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地球表面有一定的弧度,这使得地球本身会挡住一部分远处的物体。因此,观测点离极光太远时,可能只能看到高度更高的红色极光。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在中国看到的极光大多是呈红色的原因。

电磁暴究竟会对我们产生什么影响?

在观看极光之余,大家更关注的是电磁暴究竟会对我们产生些什么影响?

其中最为明显的就是对卫星通信和导航系统的影响。地球的大气层中,特别是电离层,对无线电波有着重要的传播作用。

然而,在电磁暴的影响下,电离层可能会发生异常变化,影响无线电波的传播路径,导致信号的衰减、多径传播等问题,从而干扰到无线通信系统的正常运作。

而且当卫星信号穿过受到电离层扰动的区域时,可能发生信号散射和延迟,进而导致导航和通信系统性能的下降

特别是对于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来说,其导航信号会受到地面60至1000公里范围内电离层活动的影响精度出现明显偏差。

这种情况下,人们使用手机导航时可能会遇到位置不准确的问题,因此在地磁暴期间,对于导航系统的使用需要额外的注意。

此外,电磁暴还可能对电力系统带来一系列的影响。地球磁场的扰动可能导致输电线路中电流的变化,从而引发电网中的潜在问题

在高纬度地区,地磁扰动可能诱发电网中的过电压和电流,对电力设备产生不利影响。曾经在1989年就发生过这样的意外事件,加拿大魁北克省的一处变压器在大地磁暴中受到感生电流的影响而被烧毁,造成了当地的大面积停电。

所以电力系统运营商需要密切监测和应对电磁暴的影响,以保障电力系统的稳定运行。

对于人们普遍关心的地磁暴是否会对人体产生危害的问题,官方已经给出了明确的解释,让我们不必过于惊慌。

实际上,地磁暴对人体的影响是微乎其微的,几乎可以被忽略。

而且地磁暴属于太空天气现象,而地震则是由地球内部的过程所驱动。虽然它们都是自然界中的现象,但它们之间并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

太阳活动具有大约11年的周期,周期内太阳耀斑和磁暴的强度会有所变化。与此不同,地震的发生并没有明确的周期性,因此没有证据能表明,地磁暴与最近发生的地震存在直接的因果关系。或许我们只是目睹了一次偶然的巧合事件。

这次事件也成为了空间天气预报人员一次难得的实战演练。未来,他们将更有信心有效地应对类似的太阳爆发事件,为公众提供更准确的信息和保障。

而对于普通大众或者极光爱好者来说,未来几天可能要时刻注意空间天气信息,无需为地磁暴带来的影响感到过度担忧,就安心在家里欣赏难得一见的极光吧。

https://so.html5.qq.com/page/real/search_news?docid=70000021_0866572965070052

太阳风暴,是引发地震的原因之一?有些科学家真这么认为

2022-09-07 09:23:08 来源: 物种日更 北京  


把太阳的作用考虑进来,你可以这么解释:从太阳闪焰对着地球抛射出来的能量和质子,让正对着太阳的大气电离层充满了能量。电离层受到太阳影响而产生的电荷变化,透过地心电浆场的反压电效应转成地壳板块运动的能量,沿着断层线从地球的另一端释放出压力。压力沿着断层线释放出来,产生地壳错动,也就造成了地震。如果断层线没有办法从别的地方释放压力,可能会在压力累积的局部用火山爆发的方式释放出来。

当然,这些都是一种解释、一种说法而且是很难用实验去验证的说法。但我相信你只要愿意去思考,也就发现有些解释很有意思,好像把许多现象都串起来了都通了。甚至,你从这个新的角度去想,会发现很多你认为理所当然的知识,像是地心的组成、极光的现象、地球的演化、生命的历史,或许会有完全不同的解释。

(摘自《转折点》)

https://mp.weixin.qq.com/s?src=11&timestamp=1702259444&ver=4949&signature=w-Zo5yj-pZbOt9g6N5DLWb*sqrzGO47qWGpnDni9rlQhSspjEdHlSYsa*4iiP-*fL40jzSNnH415vFgMmuzT8qbOmEjMsuo3n8rkmVxqRMsG5UDRaxgg3eotcOnUNUzs&new=1

太阳风对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的影响

已有 621 次阅读 2023-9-15 14:56 |个人分类:全球变化|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太阳风对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的影响

                                                              杨学祥


       关键提示: 潮汐组合类型转换具有13.6天周期,即双周循环。除此之外,两周之内厄尔尼诺指数往往出现两个峰值和两个谷值,即次一级的7天周期。这一 周期在气温变化中也有明显的表现

https://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1388780

       潮汐不仅有13.6天周期,而且存在7.1天和9.1天周期。1921年杜德生对月亮和太阳引潮力位进行了严格的调和级数展开,在展开中约有90项长周期成分。其中振幅超过这90项长周期振幅之和的0.5%的共有20个,在这20个中就有9天项和7天项

       NASASABER卫星首次观测到因周期性的高速太阳风而产生的地球上层大气层的呼吸”——一种膨胀和收缩的活动。根据美国最新的卫星观测结果,地球大气层正在有序地扩大和收缩,平均每九天就有一个周期!地球似乎在缓慢地呼吸,地球每天都在波动,在0.50.8米的范围内波动。

   随着太阳的27天的自转周期,这些太阳风通常以9天为周期冲击地球。高速太阳风有时候显示出的是七天的周期性。

http://ceode.cas.cn/qysm/qydt/200901/t20090102_2370439.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288792.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358948.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358222.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358222.html

       太阳风压缩大气层形成臭氧洞和气尾

       根据地球公转轨道,秋分(922-24日)到冬至(1221-23日),南极的极昼使太阳辐射对南极最强,产生南极的臭氧洞(或臭氧稀薄区);春分(320-22日)到夏至(621-22日,北极的极昼使太阳对北极辐射最强,易产生北极的臭氧洞(或臭氧稀薄区)由于地球近日点在13日或4日,远日点在72日或3日,这是南极比北极更容易出现臭氧洞的原因,也是臭氧洞季节性变化的原因。

臭氧洞应该周期性地在南北两极轮流出现特别是,由于没有达到臭氧洞低浓度的标准,臭氧洞没有出现,但是北极臭氧稀薄区在3月和南极臭氧稀薄区在9月也会周期存在,从而形成每年3月和9月两极地区的臭氧稀薄区变化周期。这是冠状病毒季节性爆发的原因。

每年3月和9月的臭氧洞漏能效应,相当于大自然对地球的两次大规模消杀病毒过程,对冠状病毒的抑制或杀灭作用不可忽视。

      事实上,地球南北极都出现过臭氧洞,证实了我们的理论。彗星的轨道是一个偏心率很大的椭圆,受太阳风压力作用,在近日点彗尾最长,在远日点彗尾最短。同样,地球轨道也是一个椭圆,在近日点气尾最长,在远日点气尾最短。这是南极臭氧洞比北极臭氧洞面积大,存在时间长的原因(见图1)。


太阳风压缩大气层形成臭氧洞和气尾.png 

 1  太阳风压缩大气层背光流动形成两极地区极昼时臭氧洞(或臭氧稀薄区)和极夜时气尾

     据任振球的研究,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使地球冬至时的公转半径发生相当稳定的准周期变化,与全球尤其北半球气温变化的间隔60年振动相一致。在本世纪初的低温期和60~70年代相对偏冷期,当时(19011960年)地球冬至时的公转半径分别延长了94(相当于日地距离的0.6%)57km;在30~40年代和80年代后的暖期,地球冬至时的公转半径(19402000年)分别缩短了7644km2000~2020年地球冬至时的公转半径由极小值变为极大值,他推测2020年前后全球气候将进入相对冷期。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533501

      这是2020年地球南北极都出罕见臭氧洞的天文原因。太阳风压缩大气层,背光方向形成气尾,向光方向形成臭氧洞(或臭氧稀薄区)。这是大气异常流动的结果。    

       两极臭氧洞首先是自然的产物。极夜和极昼的交替,极涡和低温条件,火山灰向极地的集中,臭氧洞在南北两极的轮换,都是自然规律运作的结果,远非人力所能控制。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371993.html

       同理,太阳风也压缩了海洋圈,形成背光的海洋尾。

        由于地球自转,除了两极地区外,地球背光的大气尾和海洋尾是绕固体地球由东向西旋转的。太阳风压缩大气圈和海洋圈因为7-9天周期的波动,会显著的影响赤道太平洋的气流和海流,进而控制厄尔尼诺指数变化。


太阳风压缩地球外磁层形成外磁尾

 

据网上资料料,地磁场是指地球内部存在的天然磁性现象。地球可视为一个磁偶极(magnetic dipole),其中一极位在地理北极附近,另一极位在地理南极附近。通过这两个磁极的假想直线(磁轴)与地球的自转轴大约成11.3度的倾斜。地球的磁场向太空伸出数万公里形成地球磁圈的外磁尾。地球磁圈对地球而言有屏障太阳风所挟带的带电粒子的作用。地球磁圈在白昼区(向日面)受到带电粒子的力影响而被挤压,在地球黑夜区(背日面)则向外伸出。值得关注的是,地球磁圈的外磁尾是绕地旋转的。


太阳风压缩地球磁层形成外磁尾.png

图2   磁层结构示意图:太阳风压缩地球外磁层形成外磁尾(网上图片)

 

地磁场包括基本磁场和变化磁场两个部分。基本磁场是地磁场的主要部分,起源于固体地球内部,比较稳定,属于静磁场部分。变化磁场包括地磁场的各种短期变化,主要起源于固体地球外部,相对比较微弱。地球变化磁场可分为平静变化和干扰变化两大类型。

当地磁场受到太阳黑子活动而发生强烈扰动时,远距离通讯将受到严重影响,甚至中断。假如没有地磁场,从太阳发出的强大的带电粒子流(通常叫太阳风),就不会受到地磁场的作用发生偏转,而是直射地球。在这种高能粒子的轰击下,地球的大气成份可能不是现在的样子,生命将无法存在。所以地磁场这顶保护伞对我们来说至关重要。

 

太阳风压缩地球内磁层形成内磁尾

 

      黄赤交角是地球公转轨道所在的平面即黄道面与地球赤道面的交角。在每年620日左右的夏至(地球公转轨道远日点),太阳光直射北回归线22.4度,北极为极昼,南极为极夜,光压和太阳风导致地壳和地幔向南半球移动,迫使内核向北半球移动;每年1220日左右的冬至(地球公转轨道近日点),太阳光直射南回归线22.4度,北极为极夜,南极为极昼,光压和太阳风导致地壳和地幔向北半球移动,迫使内核向南半球移动。这是地球内核南北震荡一年周期形成的原因。

     由于太阳系轨道周期和地球轨道周期,地球内核振动具有1天、1月、1年、18.6年、29.8年周期,还有24104050000万年的南北方向振动周期以及1万多年和2亿多年的地核向心和离心振动周期。太阳风和太阳斥力是地核定向振动、大陆南北漂移和地球南北反对称分布的动力。

   


图3  太阳风和光压挤压地壳地幔和地球内磁层形成地球内磁尾(外核尾)以及相对地核、地壳和地幔背光旋转,摩擦生热维持磁场能量消耗。

 

地磁场的起源:地球内磁尾和外磁尾中电子绕地旋转

 

地球存在磁场的原因还不为人所知,普遍认为是由地核内液态铁的流动引起的。最具代表性的假说是发电机理论1945年,美国物理学家埃尔萨塞根据磁流体发电机的原理,认为当液态的外地核在最初的微弱磁场中运动,像磁流体发电机一样产生电流,电流的磁场又使原来的弱磁场增强,这样外地核物质与磁场相互作用,使原来的弱磁场不断加强。由于摩擦生热的消耗,磁场增加到一定程度就稳定下来,形成了现在的地磁场。

还有一种假说认为铁磁质在770℃(居里温度)的高温中磁性会完全消失。在地层深处的高温状态下,铁会达到并超过自身的熔点呈现液态,决不会形成地球磁场。而应用磁现象的电本质来做解释,认为按照物理学研究的结果,高温、高压中的物质,其原子的核外电子会被加速而向外逃逸。所以,地核在6000K的高温和360万个大气压的环境中会有大量的电子逃逸出来,地幔间会形成负电层。按照麦克斯韦的电磁理论:电动生磁,磁动生电。所以,要形成地球南北极式的磁场,必然需要形成旋转的电场,而地球自转必然会造成地幔负电层旋转,即旋转的负电场,磁场由此而生。

这一假说的致命弱点是,地幔间形成负电层相对于地壳和地幔是固定不动的,并没有旋转,因此不能形成地球磁场。

1998年我们发现,太阳风压缩地球磁层产生背光的外磁尾和内磁尾,是环绕地球各圈层旋转的,包括地壳、地幔和固体内核。内磁尾和外磁尾中的带电粒子绕核旋转、绕地壳地幔旋转,形成地磁场。这一发现发表在参考文献的论文和论著中。内磁尾是当时的定义,现在看来,称为“外核尾”比较准确。

在太阳磁场的挤压下,伴随地球自转,外核中的内磁尾环绕内核旋转,内磁尾(外核尾)里的多余电子环绕内核旋转而产生地球磁场。或许与地球外磁层类似,电子携带的负电荷与质子携带的正电荷分布在内磁尾(外核尾)的不同高度。最合理的解释是,内磁尾(外核尾)集中了一种电荷,电子携带的负电荷或质子携带的正电荷,电荷极性的改变导致地磁极性倒转。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327821.html

地球内磁尾的差异旋转不仅为地磁场的形成提供动力,而且为热能集中在核幔边界提供能量。

本文为太阳风暴和地磁暴影响地震、火山、厄尔尼诺和拉尼娜提供了可能的地球物理机制。  

参考文献 

1杨学祥陈殿友宋秀环太阳风、地球磁层与臭氧层空洞科学(中文版), 1999, 5):58~59

2.杨学祥,陈殿友地球差异旋转动力学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 1998.79,88,103,113,155,174,196

3.  Yang, Xuexiang, Chen Dianyou, Gao Yanwei, Su Hongliang and Yang Xiaoying, et al, Geophysical and Chemical. Evidence in the Depletion of Ozone. J. Geosci. Res. NE Asia, 1999, 2 (2): 121~133.

4.杨学祥,等. 对地球质心偏移及板块驱动力的讨论. 长春地质学院学报.1993,23(4):470-475.

5. 杨学祥. 臭氧洞漏能效应及其形成原因. 见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1999合肥:安徽技术出版社, 1999191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96823.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295007.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317774.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1402732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413349.html

上一篇:2023年12月11日早报:潮汐组合使厄尔尼诺指数进入快速上升区间
下一篇:2023年12月11日午报:潮汐组合使厄尔尼诺指数进入快速上升区间
收藏 IP: 58.244.7.*| 热度|

2 宁利中 周少祥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7 02:4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