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OCK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CSpengbo

博文

学术论文是否应该严格评审? 精选

已有 9150 次阅读 2023-11-11 23:00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学术论文是否应该严格评审?

彭渤

    最近几年,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加大了对学位论文的审查力度,实施抽查措施控制“水货”学位论文,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在期刊界,就笔者参与通讯审稿的学界主流期刊而言,邀请35位审稿人对同一篇论文稿件把关是常事。就是说,学术论文严格评审是学界的共识和常规。故此,本人上个月连续拒审8篇博士学位论文,原因是对其研究的课题不是很熟悉,无法给出准确的评审意见。

    但最近自己一学生论文的外审,让我看花了目前学术论文的评审境况。这篇论文在预答辩时,各位评委指出了很多问题、提出了很多意见和建议,我针对评委的意见和自己对论文的看法,要求学生暑假期间认真修改。但几个月过去了,不但论文未见任何修改,而且学生还提出要送外审的要求。我一直在系统没有通过他送外审的请求,因为我不认为这篇论文达到了送外审的基本要求。他自己则多次电话直接来做工作了,说什么错过这次外审的机会,就很难毕业什么的等等一大堆。在实在没办法的情况下,我让他写出一个保证,就是保证继续认真修改论文。他立马就把保证书发过来了。我也没办法就同意送外审,看看外审专家对论文的看法是否也如我所见。

    我万万没想到的是3个外审专家的评审意见都站在我的对立面。但在评审意见表“您对论文熟悉程度”这一栏的选项中,3个尊贵的专家都选择了“比较熟悉”,而没有一个专家理直气壮地选择“熟悉”这个回答选项的。且不说论文的创新,单就论文的摘要、目录、结论三个部分表达的内容是否对应这一点,明人眼里都能看得出来。如摘要里提到的“构建X指标”的重要研究结论之一,在目录、结论部分根本就没有体现(当然文中也没有,这里不要求专家看全文);而目录里在研究方法中表述篇幅占近一页纸的Y分析,在通篇论文就根本没有出现相应的分析结果和讨论,摘要和结论也没有体现;在目录里出现的分析“Z异常”,在全文所有数据表格里就没有一个关于Z的分析数据或者引用的数据;……这样显而易见的问题,不说“比较熟悉”,就是对研究内容不熟悉的专家,只要大致读一下论文也能看得出来!不说文章的数据表达、科学分析等等其他问题,针对这样的问题其实已经不叫是“严格评审”了。我真不知道我们“比较熟悉”的专家是怎样评审这篇论文的?3个评审专家三言两语写出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评审意见,既不担责,也不为难学生。这样达到一个“你好、我好、大家都好”的“最佳”效果,难道这就是我们当下倡导的学术论文评审?有关部门、有关方面是否应该对类似这样的学术论文评审把关或者追责?

    今年以来,我为各类刊物(主要是英文期刊)已经评审了50多篇/次论文(基本平均每月4.6/)。大家知道,英文期刊审稿是没有审稿费的。可是,国内学位论文评审是有评审费的。但不熟悉的论文,即使有报酬,也不接受评审邀请(以某中心学位论文评审指派为证)。对于这篇学位论文,我当然可以按照外审专家意见通过,即使抽查查出来了问题,于我也应该没有太大的影响。但做科研,做学术,做人,我们的心呢?我们评审时应该把握的基本原则呢?

    作为导师,没有不希望自己带的学生不毕业、不获得学位的;作为“比较熟悉”的专家,我不会不读论文就动手写评议意见。这件事给我带来很大的迷茫,就是学术论文是否应该严格评审?特别是,我们正常一篇投稿的论文至少经历一个月的审稿才能得到评审意见,可是,一些OA期刊和一些类似OA的期刊,一个星期文章就可以见刊。学术界真的如此包容了?

    前段时间在修改学生的论文时,发现一个我们常用的指数计算公式,学生在文中不但表述错了,而且选用相关的元素都错了。指出多次,学生都没有改过来。一次到办公室当面问他,为什么那样做,他便把参考的文献找出来,原来是一篇未经严格审查的文章被他参考了。学术论文的质量对学界的影响、对年轻人的影响,由此可见一斑。

    我们究竟是否应该对学术论文把关或者严格把关?这已经不重要了。但愿我们的专家在评审学术论文时莫违心而为。

 

 

20231111()长沙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79096-1409316.html

上一篇:研究生论文写作应注意的细节问题
下一篇:祝贺女儿被UQ录取
收藏 IP: 111.22.183.*| 热度|

25 王涛 郑永军 孔玲 黄永义 李东风 武夷山 王德华 孔梅 杨顺楷 崔锦华 杨正瓴 吴嗣泽 汪运山 李陶 胡大伟 王安良 褚海亮 汪凯 孙志鸿 许培扬 谢钢 刘跃 刁空非 guest62906136 guest38022935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3 17:1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