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ins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pins

博文

参加第三次空间科学大会的流水账 精选

已有 6335 次阅读 2023-11-10 16:00 |个人分类:日志|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指导学生写了一篇论文《临近空间天文台发展与展望》,投到了空间科学大会的中国天文学的过去,发展与未来session。

其实用意很明确,我们是做高空科学气球平台的,这个也是可以做空间天文的观测,NASA做了大量的项目,持续稳定的支持,每年大概有10次实验。我们最开始发展高空气球平台,目标也是为了空间科学的宇宙线观测,也属于广义上的空间天文观测。曾经也搭载过传统意义上的望远镜,为慧眼卫星的hxmt做了前期的验证工作。但中间因为经费的支持中断了,空间科学研究断了一段时间。最近几年,在中国科学院A类先导鸿鹄专项(临近空间科学实验系统)的支持下,我们又把高空气球平台的能力恢复了起来,并有所发展。最近5年共开展了50多次的飞行试验,其中也包括球载日冕仪,紫外光谱仪,太阳高能探测器,空间碎片观测等几个典型的空间天文观测的科学实验,取得了不错的观测数据。我们也研制了迄今为止国内最大的高空科学气球,100万立方米,在全世界排在第三位。这个气球具备的能力是在37km高度,3.6吨的载重。


上图由张航悦博士设计。

我们希望能够找到一个天文望远镜,需求能够匹配这样的能力。当然也可以采用多个载荷组合的方式来完成这次飞行,相当于火箭发射中的一箭多星。

出发之前领导也交代了,利用此次大会,宣传我们的平台,积极沟通交流,寻求合作的机会。

第一天大会主题报告,王赤院士给我泼了一桶冷水:他说空间科学的定义是什么呢?

IMG_20231015_094949.jpg

利用航天器对地球,行星,恒星等天体进行观测,研究其物理、天文、化学及生命等自然先将极其规律的科学。

一句话就把我们临近空间天文台概念排除在了空间科学之外。

这个定义改变了我的两个认知,第一我以为只要是往太空,空间观测的都是空间科学,这个确实不准确,因为地基天文台也是往天上看的,但只能算天文学,而不是空间天文学。

第二,我以前以为往地球上看的不算空间科学,属于遥感领域,但显然不准确,比如使用卫星观测地球,属于空间地球科学的范畴。所以这一次我们空天院来了很多人,吴一戎院士领衔,他们有一个专门的session,叫做透视地球前沿科学。

IMG_20231015_104418.jpg

晚上回到宾馆,我们就把PPT的思路改了,逻辑就是,高空科学气球虽然到不了太空,不是航天器,但是它可以为空间科学任务进行前期的试验验证,可以算作是一个完整空间科学任务的中间过程,怎么样,这姿态已经放的够低的吧。

第二天的中国天文分组报告,非常精彩,而且这个分组是最活跃的,报告最多,有30个,小会议室坐的满满的,我后来进去是站着听的。

IMG_20231016_113511.jpg

云台林首席的报告是太阳抵近观测卫星计划。我们之前认识,在鸿鹄专项里面球载日冕仪的观测也比较成功。

印象深刻的是,大家汇报了很多规模庞大的空间天文观测计划,有抵近太阳的,有寻找宜居星球的,有128颗星座的联合观测的,还有清华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天格计划”星座对伽玛暴观测的,总体感觉我们国家的空间科学研究这几年也逐渐火热起来,大家提出的这些庞大的空间天文计划普遍都有经费支持,并有严格的进度安排。中国的科学家都可以提出自己的创新想法,研制自己的探测器,用自己的卫星送上太空,拿到第一手的观测数据,第一时间开展研究。

IMG_20231016_143703.jpg

清华曾鸣老师报告了以学生为主导的“天格计划”,受到普遍好评。

这时候我就有一个疑问,既然有些想法或仪器是有很大的创新性的,那如何能够验证它的有效性呢?这时候清华大学的冯骅老师回答了我的疑问,我们准备用立方星验证一下!而且之前已经发射过好几个了,有经验了。其实他提到了国外做过的同类型试验,NASA的叫COSI,这个我熟悉呀,2019年NASA在南极放的就是这个,它后来就上卫星了。国内研究机构没有选择气球实验的环节,是不是可能并不了解气球实验呢?

IMG_20231016_120103.jpg

所以,现在大家的资源都还是不错的,几乎没有人提到用高空气球。

我说几乎,并不是没有,日内瓦大学的那个深空探测器,提了一句说他们大概率找不到卫星资源来发射升空,所以他们说实在不行就用高空气球在南极放一个。

image.png

上午的报告多是一些邀请报告,时间比较长,20分钟的,下午的报告更加密集,每个12分钟,几乎没有提问的时间。

IMG_20231016_134329.jpg

博士生李一健讲的有点快了,有点紧张,很正常。不过正好留了2-3分钟给大家提问。

没想到大家反响还挺热烈的,特别是说我们的成本比较低的话,很多人还是感兴趣的。

包括上海天文台,国家天文台,日内瓦大学,天津大学,都加了联系方式。

云台的林隽首席还关心明年他们还能不能再飞呢。我想既然我们有一个100万立方的高空球,那这个起码带林首席的日冕仪是没问题的,至于是否有经费支持,现在还没有定论,也要看鸿鹄二期的论证结果吧。

我还见缝插针听了科普分会场的几个报告,包括刘勇老师的,王老师的科普影视的报告,见到了老朋友孙志斌,他最近跟着刘勇老师的专家科普团,做了不少科普报告,我一看他的报告题目,我滴妈呀,世界航天发展的几大问题!!!厉害厉害。

IMG_20231016_093652.jpg

刘勇老师介绍科普工作室

IMG_20231016_101332.jpg

王姝老师的科学与影视融合的报告,非常精彩。

IMG_20231016_105038.jpg

还有科普视频up主刘博洋博士,就是拍摄空间站的那位。

最后还听了一个508的报告,是介绍的充气式再入减速器的,最近美国有一个实验取得了成功,这是第一次,508的王智超介绍了它的情况,以及对它的仿真。

IMG_20231016_164238.jpg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057882-1409186.html

上一篇:沙漠历险记 -记一次高空科学气球吊舱的回收经历
下一篇:40千米高空,科学家要放个“气球”当天文台
收藏 IP: 223.104.41.*| 热度|

2 张学文 郑永军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3 11:0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