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术交流以激发思维、创新思维为根本宗旨,用思维创新打开学术新问题、新方向、新路径的认知空间,从而增添新的思想内容、建构学术新形态。
学术交流是学术信息的有序流动,通过信息的交流促进思想相互作用,它的核心价值在交流中的思维受激。知识与信息只是构成学术交流有效性的基础,虽然知识性认知能引导我们进行思考与判断,在学术情境中进行合理的推理和论证,表达自己的见解与对方进行有效互动,但在问题、使命、目标、超越等情感驱使下的经验、直觉与想象力才是构成思维受激的引擎与本质。学术交流并非完全依赖于事先准备好的知识,更多的是通过理性与非理性思维的对立,通过逻辑、经验、直觉与想象力来快速获取推断、判断,作出预测,勇于表达,推进交流双方的思维激发。这种激发的思维是在稳定、常规思维中脱颖而出的一种超逻辑、超常规的思维,理性与非理性思维的对立也就成为创造性思维之源。思维受激具有直觉性、突发性,是不能事先规划、事先捕捉的,我们能作并需要作的是,运用学术交流激发思维机制,创造突破思维界线与定式的学术交流环境,从而增大思维激发的几率、创新思维。创新思维需要冲破确定性的思维禁锢。人们日常行事中往往喜欢确定性,并将这种常人喜好的行为方式带到探讨科学问题上来,这是我们学术交流不太成功的原因。在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对立中,保持两者之间必要的张力,才是科学需要的学术交流形态。怀疑与智慧的结合才是思维创新之母。从思维科学来看,创新思维的直觉性、突发性决定了它自身的规律。在近千亿个神经元构成的人脑中,知识信息只是储藏性地存放在大脑神经元中,当众多外部信息中的某种信息激活储存中的认知神经元,特别是激活存储的经验、直觉与想象力神经细胞时,神经元之间产生新的化学、物理反应,猛然间产生新意识、新认知,产生创新思维。目前人类对思维科学规律的认知还很少,人的意识如何产生、思维受激如何发生,我们还不清楚,对学术交流规律的认识,也停留在思维受激产生创新思维的浅层认识上,并不了解思维受激的规律,不能预知何时何处发生思维受激,正像灵感如何发生至今无法解释一样。就是说思维能否受激是不确定的,这是产生从0到1创造性思维困难之所在,然而应对不确定性的能力,又是创造力的基础。当前我们学术交流的一个问题是,缺乏激发思维的动力源。学者在学术交流中作为“独立人”而非“旁观者”在主体进取性上普遍不足,思维激发机制欠缺,质疑赋能的科学文化不足。前不久,我看到这些深层次的学术生态环境问题再一次引起一些院士、专家呼吁:“怀疑一切权威理论”“你们得折腾”“放开思想”。今年6月17日,五位高能物理领域的院士坐到一起,一边畅谈中国高能物理过去50年的发展,一边喊话年轻人参与高能物理争论,大胆批判质疑。”——五位院士喊话年轻人:“怀疑一切”“去折腾”—新闻—科学网 (sciencenet.cn) 这是院士、专家对当年钱学森之问进一步深化大胆的回应。质疑边界的扩展,有助于学术交流激发机制的催化、活化。
最后用二句话来概括学术交流激发思维与思维受激的关键与情境:一、在理性与非理性思维对立中创造超逻辑、超常规的高阶思维并大胆表达,是学术交流中革命性的力量。二、学术交流是躲开已经熟悉掌握的认知,发现不熟悉不掌握认知的思想旅行。(温馨提示:旅行与旅游的区别是,前者没有向导,完全靠自已身体力行与体验,在不确定中产生乐趣;后者有导游导引,只要“跟团”就可以了,确定性使走程序多于乐趣。)
高 峡 2023年8月5日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21:2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