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谋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ibseeker 图谋,为图书馆学情报学谋,为图书情报事业谋。

博文

关于高校图书馆专业馆员职业能力的思考 精选

已有 4972 次阅读 2023-7-12 10:23 |个人分类:圕人堂|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2023年7月10日,圕人堂群一位成员发信息,内容大致如下(注:标点符合为图谋所加)“放假前,会议、答辩、培训、测试。图书馆需要全才,各种专岗都要学会, 每年可能强制性换岗。别把自己当人才,有你没你,都可以运转。情报所的也可以去流通台,就是之前的主任也可以找个岗位或者流通台坐台。各馆是不是都可以这样转转?各岗位都可以做?”信息发布后数位成员参与了交流与讨论。亦引发了图谋的思考。

    不久前,我回答过“请谈谈对图书馆职业能力的理解?”考题。我主持完成的教育部项目名称为“新业态环境下高校图书馆专业馆员职业能力研究”,其中有两个关键词“新业态”“专业馆员”。“新业态”是指随着信息技术进步等因素影响,业态环境在不断发展变化。比如当前生成式人工智能、ChatGPT势必对图书馆发展形成影响。“专业馆员”需要以积极心态拥抱信息技术,关注她、了解她,并找到着力点,积极进取,有所作为。比如学科分析服务能力,是利用文献及相关工具(比如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等数字资源商推出一系列科研评价分析类工具数据库)来开展的,专业馆员需要虚心学习,努力提升自身职业能力,为所在高校的教学科研助力。

    杨沉认为“随着互联网技术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图书馆的服务环境、服务内容、服务对象、服务形式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网络和商业信息服务的锲入,也影响了图书馆在信息服务生态链中的地位,将图书馆推到了生死存亡的十字路口。 图书馆的传统服务方式已经无法满足用户的新型需求甚至无法确证其社会价值。 图书馆要实现转型、超越与蜕变,确立起其在新时期不可替代的社会地位,就必须与时俱进,提供新型服务,重构自己的业务功能和服务能力。”(杨沉.图书馆员新型能力:涵义、驱动因子、框架及其建构路径[J].国家图书馆学刊,2017,26(05):59-67.)近年,许多馆结合自身实际进行了实践与探索。我粗略考察了几家高校图书馆的机构设置情况(信息源自各图书馆网站):

    ① 北京大学图书馆(8+2中心):业务部门:知识资源服务中心、文献资源服务中心、古籍资源服务中心、特藏资源服务中心、协同服务中心、数据服务中心、计算服务中心、研发服务中心。管理部门:综合管理中心、项目管理中心。

    ② 清华大学图书馆:资源建设部、读者服务部、信息参考部、古籍特藏部、信息技术部、发展研究部、综合办公室。专业图书馆(6个)。

    ③ 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8个中心):资源建设中心、读者服务中心、教学支持中心、研究支持中心、系统技术与空间服务中心、李政道与特藏服务中心、数据服务中心、馆办公室(战略发展中心)。

    ④ 武汉大学图书馆:业务机构:资源建设中心、文献借阅中心、学术交流与服务中心、古籍保护中心、特藏中心、技术支持中心。另设:管理机构、分馆、万林艺术博物馆。

    ⑤ 哈佛大学图书馆:文理学院和各个学院对图书馆负有行政责任,这些图书馆为他们的学术项目和研究提供了专门定制的馆藏、服务和空间。哈佛图书馆系统推动并实施跨图书馆的共同战略,提供系统范围内的馆藏发现、获取、编目、保存和数字成像服务,并支持学术交流、研究数据管理和数字学术。哈佛图书馆还包括哈佛大学档案馆。(信息来源:https://library.harvard.edu/visit-about/about-harvard-library

    业务机构的名称,具体的岗位设置、岗位职责。图书馆人自己困惑,用户估计也困惑。我自身是“相当困惑”的。综合印象是:各行其是,各显神通。我同一位高校图书馆专业馆员私底下交流时分享了个人感悟:“短暂的职业生涯,能够有机会做点真正感兴趣的事情,其实是幸福的,也是幸运的。各有所长,用人所长,这叫‘以人为本’。确实是在用心做事的,应该鼓励,并提供必要的支持。”高校图书馆要实现转型、超越与蜕变,必须传承与开新并举,脚踏实地,循序渐进,任重道远。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13646-1395063.html

上一篇:高校图书馆专业馆员的故事
下一篇:圕人堂周讯(总第479期 20230714)
收藏 IP: 49.88.242.*| 热度|

6 郑永军 刘进平 杨顺楷 史仍飞 宁利中 徐芳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14:3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