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fter50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After50

博文

大爱安全观 精选

已有 2788 次阅读 2023-7-6 06:02 |个人分类:安全科学理论|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大爱安全观

2022-8-19俺在科学网发了一篇题为十种现代安全观的博文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32981-1351730.html,之后俺把该文做了浓缩,投了《现代职业安全》,并于2023年第526页上发表,其中的大爱安全观是俺首次提出来的,这个观念俺感觉比较重要,故再写篇博文进一步诠释。

安全是一个系统工程,安全需要人人参与并从中得到互惠,人仅仅关注自己的安全是远远不够的。当下很多人在开展安全教育时,经常只讲到人如何保护自身的安全,这是一个比较片面的安全教育方式。其实,人自身的安全更多的是依赖于人接触的一切东西和环境的安全,如果别人没有想到和考虑你接触的东西和环境的安全,一个人再怎么注意安全也是不安全的。

人不管从事工程、设计、制造、材料、教育、管理、服务和文化等等领域的工作,都会涉及安全问题,只有各个领域的人同时都关注安全、想到他人的安全和具有为他人安全的爱心,我们的世界才会有一个相对比较安全的生活和工作空间及环境。另方面,一个人的不安全行为,除了自己可能受伤害之外,还会波及他人的安全。当一个人能想到自己的安全和同时还能想到不伤及他人时,他才更加注意安全,典型的例子如安全驾车。

有大爱之心时,人会在许多方面思考和关注他人的安全。例如,有大爱之心的人会关心他人的安全状况,并愿意为他人提供帮助和支持;大爱之心使人会关注他人的潜在危险,提醒他人注意安全;有大爱之心的人不仅关心个人安全,也关注整个社区的安全状况,进而为社区创造更安全的环境尽一份力量;大爱之心的人才会关注弱势群体的安全,如儿童、老年人、残障人士等,从而采取行动来保护这些群体,提供关怀、监护和支持;有大爱之心的人才会反对任何形式的暴力和歧视,争取公正和平,维护他人的安全和尊严;等等。

当我们怀有大爱之心时,我们希望他人能够平安健康地生活;我们愿意关注他人的安全状况,并采取行动来保护他人的安全。大爱之心使我们从自我中心转向他人,将他人的福祉与个人利益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这种关心他人安全的态度源于对他人的关爱和尊重,以及渴望创造一个更加和谐、安全的社会的愿望。因此,大爱之心推动着我们采取措施来确保他人的安全,无论是提供援助、支持他们的需求,还是关注社会问题并争取改善。它使我们敏锐地察觉到他人的困境和威胁,并激发我们帮助他们克服困难并维护他人的安全。大爱之心是一种关心他人安全的基因和动力,它驱使我们关注他人的需要,并积极努力为他人创造一个安全的环境。

培养大爱之心是一个积极的个人成长过程,需要全社会的积极参与。例如,尝试从别人的角度看问题,设身处地地思考和感受,以培养对他人的关怀和理解;通过实际行动来表达关爱和关心,参与志愿活动、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回馈社会等,将大爱转化为具体的善行;尊重不同的观点、背景和文化,避免偏见和歧视,学会接纳多样性,展现宽容和包容的态度;了解和学习传统儒家思想、佛教、基督教等关于关爱他人的伦理与道德观念,培养自我反省和修身养性的习惯,审视自己是否符合大爱的价值观;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互动和交流,培养友善、支持和理解的人际关系,以激发大爱之心;关注社会问题、弱势群体的困境,为社会的和谐与福祉做出贡献。

培养大爱之心需要积极地思考、行动和修身。通过这些方法,我们可以逐渐培养起关怀他人、关心社会、追求公益的大爱之心。大爱体现在行为上表现为无私奉献、关爱他人、宽容理解、积极帮助、促进公平正义等。通过培养大爱之心和实践大爱行为,我们可以创造更美好的世界。

大爱的思想由来已久,可以追溯到古代哲学和宗教思想。在佛教中,大慈大悲是核心的修行目标之一,强调对一切众生的无私关怀和慈悲心态;在儒家经典中,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道德修养和仁爱之道;在基督教中,耶稣的教导强调爱人,将爱他人视为道德责任。随着时间的推移,大爱在现代社会中,大爱可与人权、平等、公正、环保、安全等相关议题相结合,形成了更加全面的内涵,成为推动社会进步、改善人类生存环境和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力量,具有更加广泛的意义和价值。

大爱安全观是一种超越个体利益、关怀他人、慈悲为怀的安全情感和态度,它强调对所有生命的尊重和关心,包括人类、动物和自然环境。拥有大爱安全观和大爱安全行动,不仅能够给予他人安全,而且最终也会惠及自身安全,即所谓:人人需要安全,安全需要人人;只要人人都献出大爱安全行动,世界将变成美好的安全人间。人人拥有大爱安全观是实现整体安全的重要基础和无形动力。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32981-1394195.html

上一篇:安全属性研究8:中英文摘要和结论
下一篇:一组睡莲花
收藏 IP: 110.52.211.*| 热度|

6 许培扬 周忠浩 杨正瓴 王成玉 崔锦华 郑永军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7 08:2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