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多关注可视化教育的双面性
偶尔俺刷微信视频时,看了一些有关数模、逻辑、哲理等的可视化短视频,开始看了觉得还挺有意思,但冷静思考一下,就发现绝多数表达的内容都过于简单化、理想化,经不起复杂一点的问题介入和仔细推敲,因而也想起就此问题说几句。
多年来,可视化一直是教育技术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也是科学研究所追求的一个重要方向!
在教育领域,可视化技术通过图形、图像、动画等视觉元素,将信息和知识转化为更加直观、易于理解的形式。大多数人认为这种技术的应用不仅提高了教学效果,还能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甚至可以做到寓教于乐。对于初学者的教育来说,个人也认同这种评价。例如:在教学中,可视化技术通过将抽象的概念、原理和过程用可视化方式呈现,帮助学生更快地理解和掌握这些内容。而且,随着可视化技术的不断更新和升级,虚拟现实等技术为教育带来沉浸式和交互式的可视化体验,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进而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
可视化教育技术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可以展示机械部件运动关系、装配过程;可以展示算法、数据结构、编程逻辑;可以展示原子结构、分子运动、电磁场分布等抽象概念;可以展示化学反应过程、分子结构、化学键的形成与断裂;可以展示细胞结构、生物大分子、生物过程;可以展示几何图形变换;可以展示函数图像、代数表达式的几何意义;可以展示历史事件、人物关系、时间脉络;可以展示地形地貌、气候分布、人口迁移等地理现象;可以展示单词之间的语义关系;可以展示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关系、情节发展、主题变化;还可以展示设计作品效果、色彩搭配;等等。
可视化教育的确有很多优点!
然而,迄今可视化教育仍存在有很多问题。一方面,由于世界是复杂多变的,可视化技术也不是万能的,很多情况下可视化技术是无法表达的;另一方面,人类的感知能力本身是非常有限,许多知识或规律要适应人类的有效感知功能去开展可视化技术表达,如对很多复杂问题在可视化之前都需要经过许多的简化,才能把结果以人眼能感知的形式呈现。因而,能可视化的知识往往都是比较粗浅的,是经过简化的,只可以作为学习者的初步或入门。反过来说,入门的东西比较适合做可视化,有深度的东西往往可视化不了。由此看出,可视化教育的主要存在问题。
可视化教育对高阶思维锻炼不足,如果过度依赖可视化教育,会导致学习者对知识只会进行低阶的整合加工,而缺乏高阶思维的锻炼,进而会影响学习者深入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思维的培养。其次,过多的视觉刺激更容易引起学习者视觉疲劳,生需上需要同时处理大量视觉信息,从而出现信息过载,学习效果下降。可视化元素如果与教学内容无关或过于花哨,甚至可视化设计不当,还会分散学习者的注意力,影响他们对核心内容的关注。可视化教育还严重依赖于多媒体技术和设备,如果这些设备更新不及时,也会影响教学效果。可视化教育一般很难紧跟科学技术前沿,为了使实现可视化教学,往往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之后才能实现。
个人觉得,当一个人长期习惯可视化学习,其思维会被简单化,人的兴趣会被理想化,进而缺乏探索和深度思考的训练,即会慢慢变得愚蠢起来。从这些年的经验看,能被可视化知识的表达大都缺乏深度。当科学问题能够被表征成模型,特别是数学模型时,其可视化才能达到一个飞跃,才可以有无穷多种状态呈现给人眼。但在许多规律未能被表达成数学模型之前,有些数学模型需要再经过理想化之后才能用可视化的形式呈现,因而其可视化展现就存在着不足和甚至会引起误导。只喜欢可视化的人,大都是不太深思的人;课堂教学只喜欢可视化的学生,大都是不太善于深度思考。
近年AI大模型很热,也有一些研究者开展大模型可以可视化研究,希望让大家能够更好地理解大模型的内部机制和工作流程,从而让AI大模型科普化。个人觉得,如果AI大模型的工作机制能完全可视化或透明化,其表达的东西可能就不是真正意义的智能化大模型了。
在高等教育中,针对可视化教育带来的问题,我们还是需要平衡可视化与非可视化教学方式,在使用可视化教学手段的同时,更要结合文字材料培养学生阅读和理解及撰写文字的能力;更要引入一些需要深度思维和逻辑推理的问题,鼓励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更要提供一些需要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和发现的学习任务,激发他们的分析能力和创造能力;更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对可视化信息进行批判性思考,分析信息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质疑,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
因此,也请不要忽视可视化教育的问题和不足!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2 09:4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