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ctor_DU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d289390715

博文

从教育改变命运谈起 精选

已有 8299 次阅读 2023-3-21 12:53 |个人分类:社会观察|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曾几何时,教育改变命运是社会共识。于是,上大学成为千家万户的梦想。

但,“曾几何时”这个词,感慨的是才过去没有多久、竟有相当大的变化。

时间的长短,取决于你自己对时间的理解:心上人一日不见,如隔三秋;断肠人苦等十年,却似恍若昨夜。

 

1998年,全国招收本专科人数是108.36万人;而到了2020年,全国招收本专科人数是967.45万人。但在2020年,出生并已经到公安机关进行户籍登记的新生儿,共1003.5万。即便考虑到没有登记的这部分新生儿,在大学数量增加、招生规模膨胀、新出生人口数量总体下降的复合作用下,很可能暗示着:上大学的难度,也在下降!

 

近年来,高等教育大众化这个词被频频讨论。大众化,意味着传统的大学很可能是精英教育,面向少数群体。而进入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变得平民化,高等教育培养了海量的大学生。当大学学历不再是稀有物时,学历贬值也就在所难免。

“教育改变命运”这个观点,开始被质疑。

教育还能改变命运吗?

我的观点是:教育一定能改变命运!

但请注意:命运是个中性词,教育是把你的命运改到了更好的赛道,还是把你扔到了犄角旮旯,不知道!

 

绝大部分人期待的是教育把自己的命运改到更好,但悲哀的是,在上大学的人群里,有多少人能意识到:教育是手段不是动力,根本性改变自己命运的源动力,在于自己!自己用好了教育这个工具,才能更好的改变自己的命运。教育给同一个班级所有学生提供的,几乎是相同的内容、均等的机会。到毕业的时候,这个班级所有同学的毕业证、学位证也没有区别。但再过几年看一下,有的人飞黄腾达、如日中天,有的人盆满钵满、吸金无数,也有的人碌碌无为……当然,必须说明,每个人有选择自己生活的权利,“碌碌无为”是相对的,如果你自己很享受这种生活,不要因为别人觉得你“碌碌无为”就为了迎合别人而改变自己。你的“碌碌无为”,有些人还未必能过得来。

但是,当年大学期间差别不大的同学,毕业后的几年,生活就会出现分化。拿着相同毕业证的你,是否还要把锅甩给教育呢?

这个时候,你可能又有了新的借口:他爹是某某单位的,他老丈人是谁谁谁,他有什么什么样的背景……

事实上,他爹真的有可能就是行业大佬,但是你爹不是啊!所以你这个借口能换爹吗?不能!!!

很多失败者在反思自己为何失败的时候,是把责任推给了对方,而且这种情况还是人之常情。

但事实上,如果对方足够优秀,而你落败,是没有什么可遗憾的。你已经做到了自己的极致,但对手还是如此强大,这已经不是你能在短期内所克服的。也因为这个原因,很多拼尽全力的选手,虽然心有落寂,但依然会发自肺腑的为对手喝彩。能做到这样的人,基本上自己是问心无愧的。

但还有时候,我们失败了,却在背后指责那些超越我们的人,他们普通话不好,他们奇装异服,他们表演痕迹过重……我们是不是应该也问一句:即便如此他们都能超越我们,是不是自己在某些方面确实存在不足?而且是非常的不足!

当有一天,你回忆起过去某件事的时候,你能意识到当初的自己是多么不足,恭喜你,至少今天的你相比于那个时候的你,在思想上是进步的!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人非草木,孰能无情?

圣贤亦非草木,芸芸有情众生,一生难免犯过。

当有一天,你不再执着于过去的那个自己的时候,也许,你的新生也在慢慢开始。

教育也好,其他也好,当局者迷,当此之时难免执着于万一。但昨日不可追,一个人要想生活幸福,应该多想一想为了未来的幸福,今天的你要怎样,而不是沉迷在过去的回忆里。

 

哈佛的学生,也有半途而退的,但半途而退,并不是人生尽毁;

职校的学生,也有无怨无悔的,坚持半辈,也可能青史名垂!

所以,为了你的梦想,Do Something!

实干,比抱怨重要的多的多的多!

当你期待教育能改变你的命运的时候,用好教育这个工具,为之奋斗,教育一定会改变你的命运!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400925-1381289.html

上一篇:研究生选导师系列:青年学术型导师
下一篇:对本科毕业论文的10个反思
收藏 IP: 111.121.62.*| 热度|

24 郭战胜 邝宏达 许培扬 李可 武夷山 宁利中 郁志勇 秧茂盛 韩玉芬 孙小银 褚海亮 郑永军 璩存勇 王涛 王飞 刘建兴 郑强 曹俊兴 周健 丁海霞 杜占池 王成玉 李东风 guest51891223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9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1 21:2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