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彦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何彦

博文

科学追逐确定性,哲学思索不确定性

已有 1401 次阅读 2023-3-4 21:29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自然科学的哲学原理》2023-02-22 (1)

自然科学研究及其应用对人类文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众所周知。与此同时,有古今中外众多哲学经典的陪伴,被无数心灵鸡汤包围,哲学的重要性也不容置疑,尤其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显学的中国。自然科学领域的学生都知道一定要学习一些哲学,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学生也知道要了解一些自然科学。但不可否认的是,对于大多数人而言,自然科学和哲学的关联仅只是抽象的和外在的。特别地,各家哲学的基本原理,虽然听起来都很有道理,但在具体实践中的实用性却很难表现出来,也很难被学生现实地把握。

往大里说,当今各国都在不断加大科技投入,期望通过深入的基础研究和大规模应用研究,推动科技创新,实现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虽然每隔一段时间,都能从新闻中听到令人激动的重大科技进展,哲学也可以提供各种解释,但是,过去那些重大创新的新思想的酝酿及其曲折的实现,与哲学有没有什么实质的关系?下一阶段的重大科学发现可能会在哪个方向,哲学有没有什么预测?此外,面对科技进步和科技传播不均衡导致的种种负面影响和焦虑,除了批判之外,哲学有没有提供一些可以实操的建设性意见?

往小里说,尽管从事科学研究的学生们最初都是带着满腔热情和激情投身于科研之中的,但时间一长,除了少数聪明人和幸运儿,大多数学生都难免被具体科研中的具体问题所困扰,同时为自己的课题能否发好文章、自己在辛勤付出后能否找到好工作而焦虑。这时,如果有人建议他们学点儿哲学或看点儿哲学书,那么几乎一定会收到这样的反馈:哲学对这个课题的进展和文章的发表有什么用?哲学对我自己有什么用?

另一方面,科技自身的短板也日益凸显。就在20年前,人们还普遍相信世界是平的,相信科技的进步能克服一切障碍,把现代文明推广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但在今天,伴随着世界范围愈演愈烈的系列乱局和变局,人们不得不承认仅靠科技自身的力量是不够的。为了应对科技的高速发展带来的既欢喜又困惑的矛盾心态,我们其实很需要哲学提供一个合理的解释并指出一条可行的出路。只有人类社会的希望被重新看到,个人的心灵才能重获宁静。

这里的关键在于,自然科学研究的本质特征是追求确定性,这使得科学能够不断开疆拓土,不断细化和深化,但另一方面也造成专业的科学研究不能有效应对大范围的不确定性。与之相反,哲学的根本特征就是不确定性或自由,但也导致普通人对哲学的态度是两级分化的:或者认为哲学原理很高深,虚无缥缈甚至有些神秘,很难理解和把握;或者觉得哲学怎么说都行,没什么大用,每个人都可以谈论哲学,都可以有自己的哲学。

但是,尽管以工业化为中心的现代文明是奠基在确定的科学技术上的,从20世纪初开始,先是数学和物理,然后是化学、生物和医学,自然科学基础研究的确定性就在被不断侵蚀。特别地,进入21世纪以来,各个学科都不得不面对大量的无法用确定性思维解释和解决的复杂体系问题。就此而言,能够直面不确定性的哲学其实是当代自然科学研究非常需要的。但是,能够满足该需要的哲学不能只是以抽象外在的方式对自然科学指指点点,而必须在对专业知识充分了解的基础上,深入到自然科学大厦的内核之中,去理解和把握科学与哲学的内在关联。只有借助严格的思维的反思,科学的确定性实践与哲学的自由精神才可能无差别的融合到一起,在不同尺度和维度困扰个人和社会的复杂性难题才可能找到新的思路。

事实上,确定性与不确定性从来都是纠缠在一起的。从量子世界到浩瀚宇宙,所有看似确定的地方都可以观测到不确定性。社会中的每一个人,既是现实的物理存在,也都有摆脱束缚追求自由的意愿。回顾历史,不确定性与确定性、哲学与科学实证的对立并非恒古长存的,而是近代工业、社会和文化革命的产物。在近代以前的两千年间,哲学一直是科学的科学,科学与哲学是不分的。面对强大和神秘的自然,弱小的人类只能被动接受不确定性,并以敬畏神灵的名义把自己的命运交给未知的外在。近代以后,随着科学技术的高歌猛进,有些人不再觉得人是渺小的,甚至认为可以按照自己意愿征服和改造自然。哲学被当作无关紧要的东西放到一边,那宏伟的科学大厦,也因最高精神的缺失而变成没有神明的神庙。

但是,人毕竟生来就是身心合一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矛盾统一体。尽管因为信仰的崩塌或缺失,对确定性的执着以及对不确定性的拒斥在当代社会普遍存在,但这种状况不可能长久维持。人自己制造的分裂必定能由人自己弥合。当然,新时代的神庙不可能供奉旧的神灵。面对无所不在且不可分割的不确定性,人们将既不被动接受也不畏惧逃避,而是将通过现代科技的巨大力量和人的最广泛的联合,直面事情本身,以更大的自觉和更高的热情,创造更丰富的确定性,主动拥抱并最终融入那确定的不确定性——作为无限者的人民整体。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614-1378910.html

上一篇:2023春新开课:自然科学的哲学原理
下一篇:哲学不能只是意见,还需要有完整的建构
收藏 IP: 219.142.144.*| 热度|

3 檀成龙 许培扬 李陶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9 08:1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