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martcity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martcity 大道至简 静水流深 时空地理 人文城市

博文

人与自然耦合系统中的利益相关者理论框架

已有 2153 次阅读 2023-1-16 17:29 |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环境问题具有复杂性、非线性、动态性和多尺度性,本质上反映了人与自然发展的不平衡。人们会以不同的方式感知环境并与环境互动。基于不同的价值观、目标和背景,人可以分为不同的利益相关群体,如普通市民、政府、媒体、企业、科学家、NGO等。这些群体或多或少都是环境污染与治理的利益相关者。要解决环境问题,就必须处理好这些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因为各利益相关方共同决定着区域环境的演变方向。

在分析多个利益相关者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时,我们参考了一些已有理论和概念,包括人地耦合系统和组织间耦合(Liu等,2007;Wang等,2018),环境感知(Steg等,2013;Tuan, 1990)、多中心治理(Heikkila等,2018; Ostrom,2010)、意识行为理论(Guagnano等,1995)以及合作博弈(Xue等,2015)等。

在前人研究基础上,我们将利益相关者放在人与自然耦合系统的宏观框架中进行解释(图1)。人对环境的感知和意识决定了人们的行为,进而影响区域环境质量(Hou等,2021b;Saarinen和Sell, 1980);这些影响有积极也有消极的方面。进一步地,根据环境心理学,外界环境因子会影响人们的体验、感知和幸福感(Steg et al., 2013)。反过来,周围环境也是人们的重要行为动机之一,这可能直接影响人们的各种行为,如出行方式和经济活动(Deckers, 2018)。不仅如此,这些行为还会强化人们的认知和刻板印象(Hou等,2021a)。因此,人的感知、行为和环境质量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形成一个反馈回路(图1a)。

微信截图_20230116172335.png

 图1  人与自然耦合系统中的利益相关者理论框架

组织间耦合是指不同组织和利益相关者之间在自我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进行权衡的复杂博弈过程(Liu等,2020a)。每个利益相关者的行为都有其内部驱动因素:市民寻求自身福祉最大化;政府寻求维护其公民的社会正义和安全;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媒体追求有效传播的机会;科学家们试图探索因果机制和规律,以支持社会可持续发展。在这些不同的利益偏好影响下,各利益相关方与环境系统之间的关系和反馈很可能存在巨大差异,并且这种差异会随着时间和空间的变化而变得更加多样化(图1b)。

一个主体的内部驱动力以及与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外部互动决定了环保态度和行为(Guagnano等,1995)。协作网络的研究表明,哪些主体参与,他们与谁合作,以及他们如何与生态环境系统的结构联系在一起,这可能对参与者解决不同类型环境问题的能力产生深远影响(Bodin, 2017)。为了实现环境的可持续性,这一协同网络中既需要存在协同机制,也需要进行权衡取舍(Akinyi et al., 2021),如图1b中虚线所示。协同机制的一些例子包括:增加公众对环境的关注,可以有效促进地方政府通过增加投资、改变能源供应类型和产业结构等方式更加关注解决环境问题(Wu et al., 2020);媒体对环境事件的关注可以促进政府管理效率的提高,提高公众的环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高敏等,2019)。一些权衡的例子包括:企业需要平衡经济利益和环境责任,以满足政府的环境法规和媒体监督(Henriques and Sadorsky, 1999);政府经常在经济增长、公众舆论和环境保护之间进行权衡(Pradhan et al.,2017);在“公地悲剧”(Hardin, 1968)的影响下,公众可能会为了环境的共同利益而权衡自身的利益。人与自然耦合系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于平衡各利益相关方的需求,实现有效的合作。这一目标实现的前提是深入了解多方利益相关者的感知和偏好。

 节选自论文:Liu H, Liu H, Cheng Y. Illustrating the multi-stakeholder perceptions of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based on big data: Lessons from China[J]. Regional Sustainability, 2022, 3(1): 12-26.

全文下载: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2666660X22000172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73292-1372219.html

上一篇:城市化-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假说及初步验证
下一篇:地理学视角下未来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几点思考
收藏 IP: 159.226.112.*|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8 01:4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