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几日,诺贝尔奖的消息成为新的热搜,从昨日开始,朋友圈被斯万特·帕博霸屏。从几何时起,中国开始密切关注诺奖的走向。这其实是一件好事,虽然我们没有获奖,但是至少营造了一个积极的氛围。对于我们普通科研人员,诺奖无疑是“镜中花、水中月”,然而我们依然可以从那些诺奖得主身上,学习做科研的思路和品格。当然,学习诺奖得主不是为了追求“诺奖”,而是能够为学生们或者下一代营造一个好的科研氛围,也算是作为一个分母,尽的一份努力了。
我们普通科研人员能从诺奖得主身上学些什么呢?
其一,科研只有兴趣之别,没有冷热门之分。
如今社会将科研分为热门专业和冷门专业,学生们对热门专业趋之若鹜,冷门专业面前往往是“门前冷落鞍马稀”。从今年诺奖得主的经历,我们不难发现科研只有兴趣之别,没有冷热之分。10月3日之前,谁也没有料想的2022年诺贝尔奖生理学或医学奖会颁给古人类进化领域,这也是近百年来首次颁给这个领域。如果从专业的冷热来分,新晋诺奖得主斯万特·帕博从事的古人类进化专业,可以说是“冷若冰霜”了。当然,他获得诺奖之后,可能将这个专业带入热门,攻守之势异也。
科学的本质是对客观世界的探索,科研人员还是要回归到兴趣本身。无论什么专业,只要有兴趣,且做出重大成绩,都会得到尊重。对整个国家的科研来说,一门独大不是什么好事,“万类霜天竞自由”才是最佳的科研环境。
其二,诺奖得主很少有为了得诺奖而做科研的。
这次获奖的帕博,也不是从一开始就瞄着诺奖而进行科研。他这个领域获奖都属于100年来的首次,帕博无论如何也没有这种超强的预测能力。科研还是要回归到科研本身,少一些欲望,多些本心。诺奖是科研之路上的取得重大突破的副产品,而不是追求的目的本身。同样,各类人才帽子也是如此。如果将科研的追求定义在追求人才帽子上,那么科研就不会那么纯粹,科研就容易偏离方向。科研工作者就应该做自己感兴趣的方向,“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其三,科研需要找准方向后从一而终。
有了科研兴趣,沿着自己感兴趣的方向往下做。当然,不是每个人一开始从事的科研就是自己感兴趣的方向。这自然存在一个摸索的过程。一旦确定了自己的方向,就坚持下去。即便是在这个领域做不了什么惊人的成绩,能够给他人做个嫁衣,为后来的研究做个数据积累也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反之,有些科研人员单纯为了追求文章的点数,哪个容易发文章就干什么,这可能获得一时之利,但无法成就一世之功。
其四,面对考核和兴趣之间的权衡需要强大的勇气和付出。
对于我们普通科研人员来说,上述三条都属于“诗与远方”。我们首先面对的是“眼前的苟且”——活下去,如何活下去就要看考核的要求,跟着考核的风向走,顺之则昌,逆之则亡。我们目前大多数的考核机制对于兴趣导向的科研不是很友好,考核在乎的是文章的影响力,至于是哪个方向,是不是你感兴趣的方向,都不重要。文章的点数,即便是CNS也不能完全客观反应研究者的科研水平,尤其是不同学科之间存在差异。我们如今过于追求CNS以及子刊,甚至把它当作评价科研的唯一标准。按照我们当前的评价体系,一些北美的教授可能在中国干不了副教授,有些学科和研究方向不适合发CNS。因此,对于普通科研人员来说,能够坚守下去则需要莫大的勇气和付出,更不用说是做自己喜欢的科研了。所以,对于很多人来说,只能退而求其次,先满足眼前的苟且,再去追求诗与远方。
其五,做点科普为营造好的科研氛围贡献微薄之力。
经常听老师们抱怨(也包括我本人)中国的科研氛围不好。扪心自问,我们有多少人为营造好的科研氛围做了努力?很多人都以为科研规则是肉食者谋之。其实不然。我们每个人做好自己,肉食者就无法谋之。正是多数人无法坚守自己,才给了肉食者的谋之的机会。我们是否愿意为营造好的科研环境做点考核之外的事情呢?帕博不仅科研做得好,他还积极将自己的科研成果科普化。他的一句话说得特别好,“要写一本能让孩子看懂的书”。科研的目的之一是提高全民的科学素养,反过来,全民科学素养的提高,能催生顶尖的科学家。我们这代成不了伟大的科学家,我们可否为下一代做个嫁衣,给他们播下一颗科学的种子?尽管,这种事情很有意义,但是不算考核。
我们为科研,做点不算考核的事情吧!
其六,科学研究工作的体系和传承很重要。
我们的研究大多是因人而异。很多学校引进人才考虑的是发的文章如何,而不是本校本院是否需要发展这个专业。这造成人走茶凉的局面,一旦这个人离职没人承接原有的工作。即便是一个课题组,很多时候也是一个萝卜一个坑,缺少体系和传承的研究。这样一是极大浪费科研资源;二是不利于长期的数据积累,形成质变的优势。
总之,对于普通科研人员来说,在“活下去”的前提下做点自己喜欢的科研,即便是我们终其一生不能做出重大突破,能够为这个学科做点积累,做点科普为下一代播下一颗科学的种子,这也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科学研究也需要传承,甚至是多代人的努力,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尤其是科学氛围的营造,很难弯道超车。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0 06:4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