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0年前两上冬季奥运会场【普莱西德湖1932年、1982年】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2022年2月5日发布(第29317篇)
奥运会普莱西德湖赛场(1932年、1982年)留影》,记叙了三十年前的1991年10月5日和12日我两上普莱西德湖参观两届冬季奥运会场地,了解我们陌生的冬季奥运会,又目睹千变万化的百里红叶。纽约州的十月已经是五彩缤纷的金秋季节,是户外欣赏山川美景的最佳时节。
真没想到,三十年后在目睹冬奥会的北京的举行,没有改革开放哪来在我国举办冬奥会!
**********************************
冬季奥运会普莱西德湖赛场(1932年、1982年)留影
已有 8923 次阅读 2007-7-6 07:46 |个人分类:摄影图片集锦(C)|系统分类:海外观察
冬季奥运会普莱西德湖赛场(1932年、1982年)留影
黄安年文 发表:2007年7月6日
美国纽约州白脸山(Whiteface Mo.)的普莱西德湖(Lake Placid)是1932年第三届冬季奥运会、1980年第十三届冬季奥运会的所在地。
纽约州的十月已经是五彩缤纷的金秋季节,是户外欣赏山川美景的最佳时节。1991年10月5日和12日我两上普莱西德湖参观两届冬季奥运会场地,了解我们陌生的冬季奥运会场地,又目睹千变万化的百里红叶。5日这天和王建国姚蓉一家及何先生一家驱车由奥伯尼经2小时40分(9:20-12:00)到达普莱西德湖赛场,参观了奥林匹克运动中心和跳台滑雪场,坐上缆车往返需要两小时半(14;30-17:00)中间达到白脸山顶端高4867英尺处,仔细参观了近个把小时,由于爬高路程很长,缆车分三段上升。
中间一周后的12日,SUNYA的李守明博士夫妇陪我再上普莱西德湖赛场,李曾是北京师范大学1977级外语系学生,我当时教过他美英概况,他父亲是北师大外语系教授李庭芗先生。我们再次来到奥林匹克中心和滑雪跳台中心。在返回奥伯尼的路上,我们还参观了约翰·布朗的墓地。从早晨8:30出发到下午7:40分返回奥伯尼将近11个小时。
下面是关于在美国纽约州普莱西德湖举行1932年第三届冬季奥运会、1980年第十三届冬季奥运会的网上资料。
******************************
第十三届冬季奥运会
地点:美国普拉西底湖 (1980年)
申办与筹备:
美国普莱西德湖在与加拿大温哥华竞选1980年冬季奥运会主办权时,由于温哥华在投票前临阵退出争办而最终成为唯一申办者,成为继圣莫里茨、因斯布鲁克之后第三个两次承办冬季奥运会的城市。
自1932年冬季奥运会在这里召开以后,普莱西德湖这个人口不多(1932年不足2千人,1980年为2700人左右)的山间小镇,成为美国冬季运动活跃的场所之一。但是40多年过去了,原有的设施已很难适应将近半个世纪后再度承办奥运会的需要。因此,当冬奥会决定再度在这里举行后,美国冬季奥运会组委会从1977年就开始大兴土木。他们新建了一座奥林匹克村,改建了奥林匹克中心滑冰运动场,修造了两个跳雪台以及雪橇滑道等。
大会组委会虽然作了不少努力,但仍碰上了很多难题。这个小镇固然有承办运动会的经验,但1932年冬奥会无论从参加人数(17国307人)还是竞赛规模(17个单项)都是无法与本届相提并论的。本届大会期间,从世界各地涌来包括运动员在内的客人就达5万人之多。如何解决交通运输和避免堵塞现象,曾使大会组织者煞费苦心。主办者虽然做了许多努力,但仍就出了一些纰漏 。如本届第一个项目30公里滑雪比赛结束后,负责授奖的国际奥委会副主席姆扎利所乘的车辆竟被堵在路上,结果不得不临时请基拉宁主席替代。
雪的问题也使组委会大伤脑筋。这年冬季,普莱西德湖雪量颇少,大会只好搞人造雪。但老天好象故意为难似的,人工雪刚造好,在开幕前一天来了一场暴风雪。因为人造雪和天然雪很难融为一体,组委会又不得不组织大量人力清扫。
在组委会积极努力下,一个个难题得到了妥善解决。大会于2月13日至24日顺利举行。
基本情况:
本届竞赛项目除增加1项现代冬季两项10公里个人赛外,其余均与上届相同,大会共设6个大项38个小项的比赛。比赛战幕于开幕前一天就已拉开。赛区比较分散:滑冰、冰球在奥林匹克中心冰场,滑雪在怀特菲斯山,跳雪在英特维尔雪场,现代冬季两项和雪橇在霍文伯格山。
国际奥委会共有37个成员国/地区参加了本届冬奥会比赛,运动员总人数为1072人,女运动员233人,男运动员839人。其中,中国、哥斯达黎加和塞浦路斯是第一次参加。大会共招募到6703名志愿服务者。
火炬传递与开幕式:
普莱西德湖奥林匹克之火是当年1月30日在奥林匹亚林中点燃的,于开幕前一天传到主办地。这次点燃运动场火炬与以往不同,点火人不是本国知名运动员或社会名流,而是一位年已45岁并有5个孩子的普莱西德湖的普通市民查尔斯·摩根·克尔博士。代表运动员宣誓的是美国21岁的速滑选手埃里克·海登。而代表比赛官员宣誓的是速度滑冰裁判员泰里·麦克德莫特。
2月13日当地时间2时半,运动会正式开幕。虽然天气寒冷,但看台上仍挤满了两万多名衣着绚丽的观众。在本届组委会主席伯纳德·费尔、国际奥委会主席基拉宁先后讲话后,东道主美国总统的代表副总统蒙代尔宣布大会开幕。随后是隆重的入场仪式。
竞赛情况:
本届奥运会强手如林,成绩卓著,仅男女速度滑冰的9个项目就有63人108次打破奥运会纪录并重写1项世界纪录。普莱西德湖冬奥会的头号新闻人物是美国男子速滑运动员海登。1976年,这个当时年仅17岁的少年就已出现在因斯布鲁克奥运会冰场上,但一无所获。不过此后不久,他锋芒毕露,多次创世界纪录和获世界冠军,成为冰坛无与匹敌的人物。2月14日,他在500米赛中,以38秒03刷新奥运会纪录,击败世界纪录(37秒)保持者苏联的叶·库利科夫,夺得他的第一枚金牌。两天后在5000米比赛中,他又战胜了另一世界纪录(6分56秒9)保持者,挪威的凯·斯滕斯耶梅特,夺下第二枚金牌,成绩是7分02秒29,也是奥运会新纪录。随后他在1000、1500、10000米项目中接连夺冠,并以14分28秒13的成绩创造了10000米世界新纪录。海登囊括了全部5个速滑项目的金牌,这在奥运会史上是独一无二的。他因此被授予第十三届冬季奥运会杰出运动员的光荣称号。
海登的妹妹贝恩·海登也是冰坛风云人物,赛前也大有"舍我其谁"之心。但她没有哥哥那样幸运,未能一夺金奖。女子全部4项冠军为荷兰、民主德国、挪威、苏联均分。著名选手苏联的娜·特鲁谢娃和挪威的布·埃·延森分获了1000、3000米冠军。但另两名夺标者却颇出人意外。由花样滑冰改练速滑不久的民主德国18岁的卡林·恩克获得了500米金牌,冰坛默默无闻的荷兰28岁的女护士安妮·博尔金克,则成了1500米的问鼎者。
苏联花样滑冰运动员伊琳娜·罗德尼娜在男女双人滑中再次夺冠,这是她从1972年开始,第三次获冬季奥运会金牌。她的舞伴仍是上届的合作者,她的丈夫亚历山大·扎伊采夫。罗德尼娜是70年代后期世界最著名的花样滑冰运动员。除奥运会外,她还10次获世界冠军称号,后6次也是与自己的丈夫合作。男女单人滑金牌分别为英国罗·卡曾斯和民主德国安·珀奇获得。在冰上舞蹈赛中,上届第四名的苏联选手纳·利尼丘克和根·卡尔波诺索夫跃居冠军。
苏联的尼古拉·齐米亚托夫在男子越野滑雪赛中取得了优异成绩。他在30公里、50公里和接力赛中三夺金牌,成为冬季奥运会上第一个取得如此成就的滑雪选手。女子项目则是民主德国的芭芭拉·佩措尔德成绩突出,她在10公里和接力项目中获两枚金牌。滑雪赛中另一引人注目的人物是民主德国27岁的乌尔里希·韦林,他在北欧两项全能比赛中取胜,是第一个在这项比赛中连续三次夺冠的选手。奥地利两名滑雪手也大爆冷门。20岁的替补队员莱昂哈德·斯托克,在速降比赛中意外取胜;他的同龄队友安东·伊瑙尔带伤上阵,在70米跳台跳雪中也独占鳌头。
男女高山滑雪成绩出众的是瑞典和奥地利。瑞典名手英格马尔·斯滕马克和列支敦士登女将汉尼·文策尔分别在男女大小回转障碍滑中夺标,各获两枚金牌。23岁的汉尼在上届曾得1枚铜牌,这次她与弟弟安德列亚斯一道参赛,除上述两枚金牌外,姐弟俩还分别在速降和大回转赛中各得银牌1枚。列支敦士登是一个只有两万多人口的小国,这次获两枚金牌、两枚银牌,名列本届第六。如果按人口平均算,当居各国之首。
民主德国在雪橇赛中仍占有较大优势,获全部5项中的4项冠军。苏联在现代冬季两项中重现了上届成就,获20公里个人(安·阿利亚比耶夫)和接力团体冠军。新设的10公里个人赛,金牌为民主德国弗·乌尔里希获得。
冰球是本届比赛时间最长、最紧张激烈的项目。战幕于大会开幕前一天拉开,到闭幕日才告结束。其中苏、美之争使赛场气氛达到高潮。苏联自1956年参加奥运会冰球赛以来,曾5次夺魁,美国队于1960年也曾获一次冠军。这次一个想蝉联冠军,一个则力图东山再起。这支美国历史上最年轻的冰球队在比分三度落后的不利形势下顽强奋战,结果以4:3反败为胜。消息传开,轰动了整个美国,美国总统亲自打电话向运动员表示祝贺,并邀请他们去白宫作客。2月24日美国对芬兰再以4:2取胜,实现了他们东山再起的宿愿,打破了苏联自1964年来垄断冰球冠军的局面。
本届苏联成绩仍继续领先,获金牌10枚,银、铜牌各6枚;居第二位的民主德国队金牌比苏联少1枚,而银、铜牌却比后者各多1枚;东道主美国列第三,金、银、铜牌分别为6、4、2枚。
中国情况:
中国奥委会是1979年在国际奥委会合法席位得到恢复后首次出席冬季奥运会,共派出28名男女运动员,参加了滑冰、滑雪、现代冬季两项的18个单项比赛。首次参赛的我国男女选手与世界先进水平有较大差距,无一人进入前六名。
?
http://www.jiaozhou.net/bbs/thread-173058-10.html
*****************************************
(二)
大项:4项
小项:14项
第三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于1932年2月4日至15日在美国普莱西德湖举行。
第三届冬奥会申办的城市有7个,除普莱西德湖外,还有德国的贝尔堡、加拿大的蒙特利尔、美国的丹佛、德卢恩、明尼阿波利斯和约塞米特谷。国际奥委会最后将会址选在普莱西德湖。
普莱西德湖是美国东北部的一个宁静的山镇,普莱西德湖既是镇名又是湖名,环绕普莱西德湖与米勒湖形成了这个山峦起伏、景色秀丽的宁静山镇。自1850年就已辟为避暑胜地。这个山镇冬季晴朗,气候寒冷、干燥,是理想的冬季运动场所。
由于经济危机和旅费问题,只有17个国家的运动员参加了比赛,美国和加拿大运动员数目最多,几乎占参赛选手总数的一半,而欧洲一些冰雪发达国家,只派少数运动员参加,中国第一次派队参加。总的来说,无论从参加国家还是运动员的数目看本届规模都要比上届小。
本届比赛项目没有多大变化,只将雪车5人座改成4人座,另增了一项双人座,取消了上届的4轮雪车赛。速度滑冰的竞赛方法不再采用上两届的两人一组比赛,最后以成绩决定名次的方法,而根据美国的要求,采用田径比赛方法、首先分组预赛,然后成绩优秀者再决赛,以决赛成绩分名次,而且速滑取消了全能赛。
第三届冬奥会于1932年2月4日开幕,纽约州州长罗斯福(即后来的美国总统)携夫人出席和主持了开幕式。他通过无线电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强调了体育运动对促进人类相互了解的作用。美国著名两极飞行员伯格代表运动员宜读了誓词。
在速度滑冰项目中,美国的约-谢伊获500米、1500米金牌,欧-贾菲获5000米、10000米金牌。欧洲只有挪威两名选手贝-埃文森和伊-巴兰格鲁德各得了1枚银牌。
花样滑冰是在室内冰场进行的,首先进行自由滑,然后是规定滑。男子单人滑中,奥地利23岁的卡尔-舍费尔获冠军,上届的冠军35岁的瑞典名将格拉夫斯特隆屈居亚军。女子单人赛时,上届的冠军挪威的海妮以优美的舞姿赢得了7个裁判的最高分,获冠军。女子单人赛中,英国塞西莉娅-科莱奇得了第八名,她刚11岁零两个月,是参加冬季奥运会年龄最小的运动员。有趣的是,双人赛中获第七名的美国人约瑟夫-萨维奇,年已53岁,是参赛选手中年龄最大的,可以说是科莱奇的奶奶这一辈人了。
18公里越野滑雪时,气温突然升高,促使冰雪迅速融化,加之这年降雪很少,滑道只剩下薄薄一层冰雪,比赛不得不在极其复杂和困难的条件下进行。瑞典的斯玫-乌特尔斯特隆和阿克尔-维克尔斯特隆分获了冠亚军。东道国最好成绩只是第二十三名。
在进行有“马拉松”之称的50公里滑雪赛时,天气居然下起雨来,原先安排的滑雪路线已无法使用,组委会不得不临时找了一块大的林间地带于2月14日进行了这项比赛。它的实际距离为48.239公里。在18公里赛中得铜牌的芬兰人维里-萨克宁夺得了桂冠,而夺标呼声最高的另一名芬兰选手瓦伊诺-里卡宁以20秒之差屈居亚军。滑雪中另两项冠军被挪威夺得。比格尔-鲁德在跳台跳雪赛中取胜。上届冠军格勒图姆斯布罗腾这次又蝉联了两项全能冠军。
原计划在2月8日~9日举行的双人雪车赛由于大风雪不得不顺延一天,而第二天大风雪影响更大,致使4人雪车赛延至闭幕(2月13日)后的2月14日一15日才举行。美国获得了这两项金牌。在冬夏季奥运会上均获金牌的惟一选手美国人爱-伊根(1920年拳击冠军),就是在本次4人雪车赛中夺冠的。
本届比赛的冰球项目仅有4个队参加,比赛采取双循环制。美国、加拿大队均轻松地战胜了德国队和波兰队。美、加两队比赛时,第一场美国队以l:2败北。此后的第二场比赛使本届运动会进入了高潮。比赛时,仅能容纳3000人的冰场,一下子涌进了7000人。开始,美国队以2:1领先,但不久加拿大队就将比分扳平,直到终场哨声吹响,双方均再无建树。在加时赛过程中,2:2平局仍未改变。结果,加拿大队第四次夺得了冠军。
本届运动会于2月13日闭幕。因受气候影响,比赛到15日才最后结束。因此,本届会期是2月4日~15日。
排名
国家/地区
金牌
银牌
铜牌
1 美国 6 4 2
2挪威 3 4 3
3瑞典 1 2 0
4加拿大 1 1 5
5芬兰 1 1 1
6奥地利 1 1 0
7法国 1 0 0
8瑞士 0 1 0
9德国 0 0 2
10匈牙利 0 0 1
http://sports.sina.com.cn/torino2006/history/1932/
附图12幅均为即时拍摄。
1-3.在前往滑雪跳台的缆车上。
4.在高台滑雪场缆车高端鸟瞰冬季奥运会场全景。
5.奥运会滑雪场外景。
6.笔者模拟准备滑雪比赛过把隐。
7.站在金牌奖获得者的领奖台上的感觉。
8.在白脸山头冬运会场欣赏金秋红叶。
9-10.和李守明先生在白脸山下合影。
11-12.1991年9月28日晚在李守明先生家。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黄安年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15-4214.html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20:2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