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音窗可调节二胡的音质音色,主要有三大功能:1、加强共鸣:加强琴筒内声波的反射聚集,有利于二胡空气柱振动共鸣,使琴音变得集中。2、混除杂音:过滤高次非谐和声波,调节二胡音色音质,使琴音变得圆润。3、调整琴筒空气柱的频率及其响应范围(有音窗的空气柱的固有频率低于无音窗的),使琴音变得厚实。总之,有音窗的二胡声音比较集中、纯净、圆润,但高次谐波有所衰减,音量适中;无音窗的二胡声音比较响亮,但音色空洞、音频分散,声音的集中度、圆润性不足。此外,音窗还有美化琴筒外形的作用。
网上流传观点认为音窗开孔面积占音窗总面积的30%左右为好。这恰好接近建筑中的窗户面积最佳占比30%,当然二者没有任何关系。但30%是否是二胡音窗最佳占比,我且存疑。据有人初步(但非系统测试)实验结果,当外弦(440赫兹),音窗实际面积占比为27.6%时,二胡音量达最大值。我不知道他们如何得出最佳比率为30%的结论。
我个人认为,理想的音窗,其材质最好大致类似琴筒(有利于整体共振),音窗图案均匀分布,且最好中心对称分布(一般市面上的音窗多为二次轴对称),最佳的音窗实际面积占比可能约33.3%(因为1/3是自然界最常见最简单的比率,而自然常数1/e约为36.8%、黄金比率38%又显得太大,也没测试数据佐证)。我那个新装的紫檀音窗,用PS统计像素算得音窗实际面积占比约为31.3%,接近10的开方的倒数(31.6%)和π的倒数(31.8%,这也可能是标准规格琴筒条件下的理想音窗实际面积占比)。故且推测:音窗最佳的实际面积占比应该是琴筒长度、半径、形制和内壁反射率的函数,即取决于琴筒本身。
我最近为了解决二胡内弦沙音、破竹篙音,终于动手准备安装一个紫檀音窗。步骤如下:
1)撬拆音窗。最好用小铁杆,先撬音窗中部,然后分撬周边窗格,再用钳子夹住残余窗格,轻松地一一拿下。如果伸入铁钩直接拉扯,则会同时抵抗六边粘力的合力,太暴力,而难成功,也易出问题。然后,用砂纸磨掉琴筒口周边的固化胶凸起。
2)抹粉胶合。查看琴筒内壁凹凸不平情况(裂缝、凹坑和切割波纹),然后用毛刷扫除尘渣,再用左手斜垂放置琴筒,同时沿筒板间的小沟滴流一、两滴胶水(我图方便,用的是502胶水,它对缝隙渗透性很强,胶固速度较快;当然,最好的二胡用胶是鱼鳔胶)。斜度要把握好,它决定胶水流涂速度和长度,最佳情况是从筒口一直均匀流到筒底附近,但且不可流到琴膜上;垂直是为了防止胶水偏离筒沟而斜流到筒板上,而胶水会影响对声音的吸收和反射,进而影响琴筒音质音色。胶水在筒板间沟流速均匀且较快,表明筒板没有裂缝,此时一滴即可;若同样的琴筒斜角,一滴流下速度突然变慢然后停止,暗示那里有点缝隙或筒板那里没胶合好。琴筒斜角应为钝角,若胶水流速太慢,应及时增大斜角,以免胶水滞流不均和过早凝固。
然后,针对筒板上的裂缝单独滴流,因裂缝较短,需要挨着板面小心滴胶,防止漫流和斜流,切勿滴歪、甚至滴入琴膜上(若此则二胡完蛋了!),滴一下观察一下,真实裂缝更吃胶水(一般两三次即可),待其吃饱后,停滴。
然后,针对琴筒外端附近的豌豆大的凹坑(买琴后半年多一直没发现,后来用手机电筒才发现此阴险瑕疵!),先切毁一个黑檀琴马,将大小合适的碎块填入凹坑,然后撒压入木粉,最后滴胶水。一般滴胶后,无木骨的部分会收缩凹下,然后继续抹填木粉,再胶合。二次抹粉滴胶后,基本可以了。
然后,针对琴筒机构缝隙(琴杆与琴筒插口之间的缝隙、琴筒底板钉口凹坑)进行处理,放置好琴筒,有利于操作,先用小勺灌入木粉,然后滴胶。
3)砂光内壁。待胶水完全干固后,先剪出适当大小的粗砂纸(折成双层,便于磨砂)打磨凸起部分(凹坑木骨凸起部分、琴筒内壁的非设计性切割波纹),然后用细砂纸砂掉胶水漫流或斜流的表面,再用比细砂纸(剪得比筒板内壁宽度稍窄)打磨全部琴筒内壁,用力适度,次数大致相同,直到光滑为止。最后,大刷刷掉粉尘,牙刷补刷板沟。注:砂光内壁,减小对声音(尤其中高频)的漫反射。
4)磨装音窗。先磨砂新音窗周边,边磨边试装,没轮每边力度和次数相同(但近平行于木材条纹方向的边容易砂掉,故用力要温柔些或次数少些),反复约8轮后,终于基本可稍用力按几下就可装入了,但我还未刚好达到音窗贴合放入而不落入琴筒的那个微妙尺寸,即安装时音窗对边直径尺寸可能仍大半丝,装入后发现有两条边有一端磨狠了一点,露出宽约0.4mm的缝隙,不仅影响美观,而且可能会在琴筒共振中影响音色,于是夹一点木粉抹了几下缝隙,然后滴流一点502胶水,这样就基本牢固了。
完成以上步骤后,我终于可以试音了,感觉外弦音色稍有提高,内弦破竹篙音基本消除,沙音频位变低了,但仍感不舒服。当时我意识到犯了一个错误,音窗估计稍大了约0.15mm,安装时没有六边涂抹胶水(因为502干得快,不便于安装,所以马虎了事)。我拉了几天仍觉得影响情绪,于是试图解决,结果让我意外满意!方法是:用两根相同的抗拉力较强的细线搓成绳状(为美观计,建议用金黄色千金线),然后沿琴筒后端(音窗口周围)的凹槽捆一圈,打紧疙瘩,剪除残须,然后从琴筒六边顶点沿槽线滴流胶水,胶水干缩进一步收紧琴筒,如此就箍紧了琴筒后端。并且,同时在琴筒口与琴托之间塞入一个夹一层手巾纸的音垫。然后试音,音质音色带来意外惊喜!内弦沙音基本消除,纯净了许多,外弦音色更加通透、圆润。
反思总结:音窗对琴筒就那么一点外撑力,就导致琴筒整体不十分紧固,就产生了那点影响情绪的低频沙音。可见,琴筒胶合扎实度的重要性,这就是为啥少数二胡厂商采用整块木材内刨空的琴筒,这种琴筒共振性能更好。二胡制作必须精密,精工出佳音;出现声音瑕疵,必须设法解决,否则影响拉奏情绪,甚至阻碍拉奏技巧的进步。
我作为一位二胡业余爱好者来说,自学二胡的过程也是不断深入认识二胡物理、动手改善二胡的过程。我通过多次比较择购、测试琴弦、琴马、音窗,以及修补打磨内壁,将一把一般的二胡硬是提升了一个档次。第一天学得会一调,第三天开始拉简单流行歌曲,三个月开始拉出感觉,半年开始拉复杂的民族乐曲,一年开始拉出有些感觉。自学自练,越到后来,越感不易,对声音越敏感,就越想改进二胡,于是多次逐步修缮,可谓“挥鞭抚弦抒情意,人琴如友共进步”。
同时,我对音乐的欣赏水平和对音高的把控能力也得到较大提高,几乎任何一个乐谱一拿到手,经常在第一遍(复杂的民族乐曲有时可能需要第二遍)就可准确细腻地读唱出其中的旋律情感。我从网上搜集一叠叠的乐谱,甚至我的口哨也能自由畅快地吹奏许多这类乐曲,如《二泉映月》、《春江花月夜》、《平湖秋月》、《平沙落雁》、《葡萄熟了》、《喜看麦田千重浪》、《扬州小调》等等,对于中低音乐曲,则有时呼麦几段。网上有两三个人能吹简单的流行音乐,但能用口哨吹复杂民族乐曲的人,本人还没听见一个。口哨古代谓之啸乐,曾有古代学者对此有专论,如[魏晋]成公绥作《啸赋》、[唐]孙广撰《啸旨》,《世说新语》亦载古代啸士故事。今蒙古族之呼麦,盖源于古代巫师仪式哼唱技法,声带发低音,喉腔口鼻等皆可作为共鸣重心,其实平时人人皆可呼麦,只是精细调节共鸣器官的能力需要训练。呼麦与吹啸发音机理、音域存在不同。其实,二者精通到一定程度,可同时实现多声部(声带、口腔、鼻腔、嘴唇)音乐!呼麦的音色浑沉而神秘,音域限于低、中音;吹啸的音色则纯粹而洒脱,音域可达三个八度,可对付大多数乐曲。对此,我且简论《呼啸》如下:
啸,口哨也。呼吐胸气,共鸣于口腔,变声于唇舌,诚自然之至音,非丝竹可拟也。古名士善啸者多矣,故常见于诗词。渊明登皋以舒啸,阮籍酒后而长啸。成公作啸赋,述啸曲之变幻;孙广撰啸旨,记啸技之高超。乐不假器,随口成曲;行走正坐,随处舒啸。鸣高雅于青山,和群鸟于幽谷;涌二泉以映月,奏赛马以驰骋。时抑扬而婉转,时冲郁而飚起;心涤荡而无累,志离俗而超然。
呼麦,哼呼呜哦也,双音复合,此其特征也。喉舒哼低音,舌翘控气流;为口腔则开振高音,为鼻腔则闷振中音。音随胸、气、喉、腔而妙变,曲随情、感、意、志而涌流。沉雄苍茫,激越纵横,慷慨悲壮,神秘诡谲,皆可奏焉。
人生天地间,命运各分流。外感于心,块垒于胸,于是驻足而仰天长啸,以抖擞精神;散步而舞手短啸,时惊讶路人。随意气而音变,随情感而律动。
乱曰:长啸几声风云变,呼迈一曲天地宽;大风起兮云飞扬,我自呼啸共苍茫。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6 05:1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