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昨天,2021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结果公布了。我申请的项目获批立项。这个结果有点出乎我的意料。实验室同门C博士在8月16日发给我网上流传的查项目是否上会的方法。我试了一番,结果“没上会”。我相信今年的申请没戏了。之所以这样相信这个方法,是由于去年两个同事按照该方法提前明确了项目已上会,最终他们两个都中了。而我去年按该方法测试得到的结果是没上会,最终没中。因此,8月16日开始,我就对今年的申请不抱希望了。
从昨天上午起,陆续看到有关基金评审结果揭晓的消息,但在申请系统中还是不知道如何查看。C博士给我发了网传的办法,按该办法查,显示项目中了。但我心里还是不放心,直到与科技处确认才最终相信我的申请中了。现在反思自己申请基金的这条路,“长期主义”这个词立马浮现出来。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是时间跨度长。第一次写基金申请书是在2017年。那年我的第1,2篇文章被录用,想试一下申请国自科到底是怎么回事。2018年第二次申请,还请导师帮忙找了一位行业内高校的老师联合申请,没有成功。2019年,临近博士毕业,那个寒假一边写毕业论文,一边写基金。因毕业的优先级高于申请基金,没花太多精力在项目申请上,没成功。2020年继续打磨2019年的本子,还是没中。但专家给了很多建设性意见。这是我获得博士学位以后第一次申请,心里有些压力。今年在2020年专家评审意见的基础上做修改完善,终于命中。从萌生写基金的想法到获批立项,跨越了5年时间。
二是写作时间长。2017-2019三年的基金本子没花多少时间,那时还在读博士,面临科研压力,也没有一定要中的决心。2020年和2021年,两个寒假几乎没有休息,主要用在写基金本子上。一方面是有压力,没有基金职称很难上去。另一方面是不服气,在成电认认真真读了个博士,不至于一直搞不到基金。两方面因素作用下,对本子的写作非常重视,也很用心,因而写基金本子花了很多时间。
三是对研究方向的长期坚持。5次基金申请过程中,屡战屡败,也曾动摇我坚持现在研究方向的决心。失败后,会认为申报书的研究内容不前沿、评审人不感兴趣、自己在这个方向没有优势......。导师一直鼓励我在现有方向做出成绩后再考虑拓展方向。院里有经验的同事建议我不要换方向,而是按照评审人的意见修改。在仔细聆听他们的建议,并认真思考后,我坚持了一直以来的研究方向。
总结这些年申请基金的经验:一是多看,在科学网上看了好多老师写的基金申请系列博文,初步了解了基金申请是怎么回事。二是多听,学校和学院经常邀请专家做报告,听他们的报告对理解申报书各部分的用意,及写作方法很有帮助。三是多读,读别人的申请书范例,也要多读自己的本子。四是请人指导,这非常关键,可以请导师指导,他能以小同行身份把握技术问题和方向;还可请位大同行对本子的写作、行文逻辑、结构等方面把关。
今年的国自科申请已经结束。感谢科学网上各位无私分享基金写作方法的老师、给我指导和建议的老师。感谢评审人对我申请书的肯定与鼓励。感谢我的博导的指导与帮助,还有同事Y教授给我修改基金本子提供的帮助。祝奋战在科研一线的人们在来年都取得好的结果。我也将继续做一名长期主义者,相信时间、相信积累。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10:0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