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望远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qsqhopeiggcas 天马行空,寻求真谛

博文

日本科学家屡得诺奖靠的是什么精神? 精选

已有 12307 次阅读 2020-3-30 15:37 |个人分类:建言献策|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日本科学家, 一根筋

这两天,我连续看了4个“活久见”的基金本子,吃了几块冷冻西瓜仍不管事儿,不妨写篇博文换换脑筋放松下。

2019年诺奖季后不久,我见到了一位本领域的知名日籍华人学者,和他聊天时谈到日本科学家屡得诺奖的事儿,我询问道:“您能不能用一句话或几个字,总结下日本科学家最突出的精神是什么?”

他毫不迟疑答曰:“一根筋!那就是认准了一件事,就要义无反顾做到底,不撞南墙不回头,甚至撞了南墙也不回头。”

他接着说:“日本科学家大都如此,其中的诺奖得主更是如此,即使‘青椒’也是如此。若不信,给您举个例子。我们实验室曾接了个难度较大的科研项目,前后用了几个从欧美来的博士后攻关都半途而废。于是乎老板换了个日本‘青椒’,这人性格既“轴”且“二”,还善于单打独斗、玩命折腾,以至于老板担心他会出事儿。后来他找到了一个突破口死磕不放,不但完成了项目而且做出了令学界瞩目的成果。

2000年以来,日本更是以平均每年1人获得诺奖的速度,引发广泛关注。看了日本诺奖得主的介绍,觉得这些科学家确实够“轴”,其中下村修(2008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山中伸弥(2012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得主)与中村修二(2014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是“一根筋”的优秀代表。例如,中村修二在日本一个小地方的一个小企业里,做了很多年无人赏识、无人置信的工作,因为所有专家都在尝试用貌似前途光明的硒化锌制造蓝色发光二极管,而他却在使用所有人看起来有明显缺陷的氮化镓。几乎所有的同行都认为他的想法很“二”,不可能成功。外界那些声音,在他看来只是杂音。他以一种“匠人的直觉”, 把自己的发明做到底,直到获得巨大的成功,包括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日本科学家一旦选定一个领域,便会心无旁骛地安心投入,不达目的誓不罢休,不会这也想要那也想要。假以时日再去看,会让人震惊不已。下村修谈及自己为何走上科学之路时说:“我做研究不是为了应用或其他任何利益,只是想弄明白水母为什么会发光。”嗯,对世界保持一颗好奇心,是引领诺奖得主走进科研殿堂乃至做出伟业的直接驱动力。

然而,国内诸多科学家的聪明才智,往往用在了追求一切外在的、能立竿见影的所谓成果上。其以跟风研究为标志,以“打一枪换一个地方”为方针,以多出与快出“成果”进而获得名利为目的。因为这是耐不住寂寞以功利心驱动而出的“成果”,因而往往经不起实践或时间检验, 故“鸡肋”是最终归宿。

当然,以“一根筋”精神攻坚克难时,需要明晰研究方案的可行性。若其违背了公认的科学原理,明知不可为而为之,那是真“二”,要及时按下“停止”键;若不能知晓可行性有多大时,要提倡研究方向的多样性,即鼓励不同学科的科学家以有别于传统方向的新方向,持以之恒开展研究谋求解决之道。这样的话,沿着某个新方向研究的科学家可能恰好找到了突破口,进而以“滚雪球”的方式扩大战果,则可实现整体性的突破乃至彻底解决。

恒则志强,志强则智达。苏东坡有云:“古之成大事者,不唯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任何人要想成就一番伟业,须抵得住各种利益诱惑,在具有可行性的情况下扎根于一处,以“一根筋”精神静心耕耘,方能有望实现。

参考(略)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75926-1225990.html

上一篇:英文翻译哪家强?
下一篇:解读美国爱达荷州6.5级地震
收藏 IP: 59.109.146.*| 热度|

38 陈波 王洪吉 王庆浩 帅凌鹰 杨正瓴 王卫 张学文 张坤 谭平连 黄永义 郑强 徐耀 孟佳 曾杰 姚远 吴晓娲 郑永军 杜学领 孙志鸿 黄玉源 张明武 吴斌 梁星云 李剑超 晏成和 周浙昆 彭振华 檀成龙 代恒伟 文端智 宁利中 吉宗威 张国宏 杨金波 楚振宇 冯圣中 廖洁 葛及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01:5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