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毛忽洞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大毛忽洞 自留地是桃花源,只种颜色不耕田。 点击 【博文】 看分类目录 邮箱: lishchlishch@163.com;lishchlishch@gmail.com

博文

盖棺:周老虎是纸老虎 精选

已有 7555 次阅读 2007-12-3 07:35 |个人分类:华南虎照和大毛聊斋

盖棺:周老虎是纸老虎
周老虎横空出世,(80%以上网友)老百姓人人喊打。
虽然周老虎被层层伪装,虎屁股上还被打上了“真”的官家烙印。
但是,周老虎再威风,也
阻挡不住(网友)老百姓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打假行动。
周老虎被剥去层层伪装后,
周老虎终于现出原型:
周老虎是一只纸老虎。
 
在学术界,一般的科技鉴定只有一个组,例如,“汉芯的鉴定”,“周老虎的陕西鉴定”。
这种“例行公事”式的鉴定,鉴定结论都是根据一个鉴定小组得出的。鉴定结论出错的概率为50%,鉴定结论正确的概率也为50%。如果故意作弊,出错的概率会更大。
需要指出的是,世界上没有人为了寻找真理而作弊,作弊者都是为了得到“真理”背后的东西。
这次鉴定周老虎,有6个独立的小组(方面),6个鉴定小组同时出错的概率为1.56%,也就是说,6个小组都鉴定周老虎为纸老虎的可信度为98.44
现在有两个鉴定结论:
“周老虎是真老虎”,其可信度为50%;
“周老虎是纸老虎”,其可信度为98.44%。
显然,98%大于50%,
“周老虎是纸老虎”更可信!
 
参看文章:
红网12月2日讯  “12月2日晚上,来自六个方面的鉴定报告和专家意见汇总到网易,我们终于可以说,华南虎事件水落石出了,照片中的老虎是假老虎。”网易新闻主编林少梅今日晚上说。
据林少梅介绍,这六个方面分别是中国摄影家协会数码影像鉴定中心,华夏物证鉴定中心,野生动物学家胡慧建,神探李昌钰,中国刑科协指纹检验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刘持平,广东省图象图形学会副理事长、中山大学电子与通信工程系教授赖剑煌以及他的5人博士团队。
11月27日至12月2日,中国摄影家协会数码影像鉴定中心邀请了资深数码影像专家、野生动物摄影家、视觉文化评论家、摄影家、数码影像工作者等组成的专家组对四十张华南虎照片进行鉴定,从摄影学和数码影像技术学两个方向分析。12月2日晚,到会专家经过严肃的辨识和分析,得出三个结论:网易公司提供的40幅影像不是真正的照相机原始文件,但确实是公开传真上所能见到并广泛传播的,作为华南虎存在证据的影像;40幅影像是具有一定摄影经验的人拍摄或者指导拍摄,不应是一个毫无摄影经验者独立拍摄的;根据目前影像呈现的效果进行摄影学分析,该40幅影像作为华南虎存在证据属性的影像是不真实的。[详细]
华夏鉴定物证中心的司法鉴定是:送检四十张野生华南虎数码照片中,6号和30号数码照片中的“老虎”与样本照片(即年画)中的“老虎”一致,其余数码照片“检验条件不理想”。[详细]
广东省图象图形学会副理事长、中山大学电子与通信工程系教授赖剑煌以及他的5人博士团队,对于“华南虎”的初步鉴定意见是:第6张数码照片上的老虎,其轮廓曲线与年画虎基本一致,其纹理也与年画虎极其相似。[详细]
中国刑科协指纹检验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刘持平从拓扑学的角度也做出了同样的结论,认为从照片和年画“截取的老虎躯干部位图像的拓扑性质相同”。[详细]
神探李昌钰12月2日上午发表的意见是,照片中的老虎长时间保持静态不合常理,而照片中的老虎和年画中的老虎斑纹形状相同,姿态也很相像。[详细]
而寻找华南虎工作的、动物学家胡慧建博士的意见是:1、从第1、2、5张照片中的印痕来看,所拍的印痕为同一印痕,不是动物踩踏所形成的压痕,而是扒痕;从形状和周边的痕迹来看,由于大小、长度和宽度等,基本上可以说明不是虎的。2、从第9张所谓的有眼睛反光的照片来看,该照片上的反光基本可以肯定不是眼睛的反光,原因:1)是位置不对;2)反应的效果不对,非两个晶状体反光的效果。3、从第12、13、22、23、24、28、29张照片判断,这些照片上的虎的右后脚位置、嘴形都一致,说明虎未发生形态变化,这在现实中是不可能的。4、也是从第12、13、22、23、24、28、29张判断,这些照片上的虎的体纹都与年画虎相吻合,而年画虎早于该照片虎,所以可以说明照片虎来源于年画虎。从以上结果来看,该批照片虎是真虎的可能性极小。[详细]
 


真假华南虎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321-11988.html

上一篇:科学老虎、艺术老虎和信仰老虎
下一篇:“周老虎”的化学键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2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6 01:3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