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种数据分析之放飞自我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ijiaobai 关注:生物统计,数量遗传,混合线性模型,生物信息,R,Perl,Python,GWAS,GS相关方法,文章及代码

博文

如何优雅的使用markdown写博客--微博图床使用说明

已有 5636 次阅读 2019-4-2 19:50 |个人分类:便捷操作|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一: 我的理想

我一直有一个理想, 写博客就舒心的去写, 然后能够在知乎, 简书, csdn, 科学网上任意复制, 这是多么快意的人生.

Markdown的出现, 满足了我90%的需求, 一个痛点就是图片的问题, 毕竟花40分钟写文章, 然后花半小时上传到不同平台的事情是不能够忍受的, 其中花费时间最多的, 第一是错别字修改, 第二就是上传图片…

二: 我的折腾史:

1, 简书是个好东西, 图片可以直接复制粘贴. 比如你截图之后, 直接粘贴到简书编辑器, 就会生成markdown格式的图片, 我以为我找到了解决方案. 后来, 发现简书上面的markdown文章, 在科学网以及csdn上面的图片不再显示, 才知道简书不是一个好的图床.

2, csdn是个好东西, 编辑器更新之后, 支持markdown的公式编写, 绝对是markdown中一个清流, 而且里面的markdown编辑器各种快捷键, ctrl+shift+M添加代码块, ctrl+b加黑, 后来发现, csdn中的图片在科学网中无法显示, 复制到微信公众号一样无法显示, 才知道csdn不是一个好图床.

3, 科学网, 以前不支持markdown, 现在支持了, 你还要什么…

4, 知乎, 知乎编辑器现在markdown还支持的不太6, 你还要什么…

5, jupyter, 编辑器变为markdown格式时, 可以粘贴图片, 但是一个窗口只能支持一个图片, 因为图片的名字是一样的, 粘贴多个图片, 就需要打开多个窗口. 而且, 图片是临时性的, 生成html时, 图片找不到了, 或者变为所有图片都是一个图片, jupyter也不是一个好图床.

6, 微博是个好图床, 安装谷歌浏览器后, 发现了插件: 微博图床. 安装插件, 登录, 然后点击图片右键, 上传即可.

三: 微博图床的应用实例

1, 网页登录微博

2, 谷歌浏览器, 安装插件

image

3, 本地图片上传

打开图床, 点击图片窗口, 本地选择图片, 选择markdown格式

image

image

4, 截图图片, 生成markdown

Art + A截图, 复制, 打开微博图床界面, 粘贴, 生成markdown格式.

image

四: Jupyter中下载markdown格式

image

五: 批量上传博客

1. 科学网上传博客

安装chrome插件: Markdown Here, 将markdown内容复制到编辑器中, 点击快捷键: Ctrl + Alt +M一键转化
image

打开科学网编辑器

image

将markdown内容复制到编辑器中

image

点击:Ctrl + Alt + M对markdown转换格式

image

2. csdn上传博客

打开编辑器, csdn中支持markdown, 因此不用使用Markdown Here进行格式转化

image

复制markdown内容到编辑器

image

3. 知乎上传博客

知乎, 编辑器使用markdown Here转化效果不好, 可以在编辑器中上传md文档.

image

image

image

4. 微信公众号上传博客

这里使用Markdown Here进行转化

image

这里, 编辑器中图片依旧不能出现, 但是可以用第三方编辑器转化好之后, 在粘贴到微信公众号平台, 可以解决图片的问题.

image

六: 我的微信公众号

image

七: 后记

这样, 一篇博客写完之后, 如果想要快速的在各个平台进行发布, 通过编辑好的markdown格式, 配合Markdown Here插件, 就可以愉快的进行复制, 粘贴, 转化了.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577109-1171112.html

上一篇:育种4.0世代的到来个人应该准备什么
下一篇:从读书到别人思想的跑马场
收藏 IP: 117.119.97.*|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6 22:4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