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验总结:“质”和“量”应该是可以考核的,好的情况是“质”“量”都高。其实不难发现,很多情况下现有的考核总会出现偏颇,要么看数量,要么看质量,相比之下,数数量多少更容易,只需识数;而看“质地”需要本身懂行,有专业素养,但很多负责考核者其实是“官”或“官人”,负责行政管理或事务性管理。
最常见的情况如下:一是数数,数发表成果的数量的多少,比如论文的数量;假如“数量”不足,可以数发表文章的Impact点数,如CNS等等...另一种“数数”是数进账经费的数量...
与简单数数不同的是“质考”,对成果的质地进行考核。但这需要负责考核者真的“懂货”,或者可以“货比三家”,否则操作起来难度很大,甚至难到无法操作..
最怕的是不加区别的比较,比如不同专业之间的比较,有的专业很容易出文章,比如搞分析的,特别是分析化学,有的专业很难出东西,耗时耗力,比如分子生物学机制解析...
很多考核最让人不服气的是不分具体的专业,不管专业差距,之数数量多少...
最好的情况是,橘子和苹果比,最糟的情况是不具可比性而任性地比较...
生活在这个数字时代,管理者(考核者)会不经意地喜欢“数考”,定个数,“够数”的比"不够数"的更合格?
很多问题因此而生。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6 19:1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