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科学家的个人知识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ongfei 民间科学家@中国 scientist@world

博文

数学家总是与众不同 精选

已有 10330 次阅读 2007-11-19 14:04 |个人分类:科学人文

数学家总是与众不同

2007.11.19

《张寿武:一位天才加幸运的数学家》

前一段时间内人一直在忙碌地整理Columbia数学系张寿武教授的采访录音和写作相关文章。虽然有时候她会很激动地和我谈论和张寿武有关的事情,而我总是很不激动地说“So?!”,然后就去写自己的博客或者看自己的书。所以,和往常绝大多数时候一样,她们这篇文章发表之前的稿子我一点都没有看过。

今天终于在网上读到《科学时报》今天发表的内人和同事写的专访《张寿武:一位天才加幸运的数学家》及相关文章。读过之后觉得把张寿武的工作和为人写活了。我当时在办公室就给她办公室打电话,准备夸奖一下,可惜没有人接。

《张寿武:一位天才加幸运的数学家》全文链接:http://www.sciencenet.cn/htmlnews/2007111975942705194534.html?id=194534

数学家总是与众不同

我以前并不了解张寿武。读完《张寿武:一位天才加幸运的数学家》,更进一步地印证了我一贯的看法,就是:(好的)数学家总是与众不同。

我一直喜欢数学和数学家。我在大学二年级曾经申请修学一年去学更多地数学,系主任俞老师好说歹说劝阻了我,所以我到现在数学学得还是很少。

我在1991年到Columbia化学系之后,有人在校园中指着一个个子不太高的瘦瘦的中国人说:“这个人是王元的学生,听说很厉害。”Columbia化学系的楼和数学系大楼相距不到二十米,不过道不同不相为谋,虽然我也到数学系图书馆借过书,但认识的数学系的中国学生基本上都是在桥牌桌上认识的,其中并没有张寿武。以后我再也没有见过他。

我最近一次见到张寿武,是今年九月一日在Columbia数学系他的办公室。那一天是礼拜六,因为内人刚采访过他不久,所以约好了和他聊聊天,让他当半天地主。午餐之后,我们在一起聊了差不多大半个下午,主要是谈研究方面的心得以及对一些科学问题的基本看法。虽然我们的研究领域完全不同,但对待和处理问题的方法还是可以相互借鉴。当然,主要是我向他借鉴。文章中他的那些与众不同的故事,并没有涉及。

有了和张寿武的这个接触,再读《张寿武:一位天才加幸运的数学家》,我才确信文章是把他写活了。

与众不同的人生如何复制?

读了《张寿武:一位天才加幸运的数学家》文章中的那些故事,我们自然会问一个最简单也最复杂的问题:与众不同的人生如何复制?

问这个问题恐怕比问中国人如何才能得诺贝尔奖这个问题更为重要。如果我们能够找到如何才能得诺贝尔奖的办法,并且大量复制,恐怕诺贝尔奖早就没有价值了。真正有价值的事情应该是没有多少办法复制的。

既然如此,正确的态度可能只有两个。第一,是开始时不要扼杀,第二,是在一定阶段的时候要能够接受。至于具体怎么做,是专家的事情,任何一刀切的优待政策恐怕都起不到多少作用。

张寿武对数学的爱好和天赋一开始没有被扼杀,是个奇迹;在他显露出数学才华后,他在专业上也被恰当地接受,是理所应当。这两者加起来就构成了张寿武的幸运。前者要求比较宽松的教育环境,后者要求高度专业化和职业化的高标准的学术界。

这些东西说来容易,但却难得。前不久我在中山大学学医学的表弟告诉我他没有办法跟他期望的老师做研究生,虽然那个老师也很想要他,而且他在整个七年制的年级中成绩也是数一数二。原因:为了“公平”,今年一律不给名额。所以,他只能到其他专业去找老师。当然,这并不是世界的末日,但很难说是什么好事。

我们的政策,越来越一刀切地限制导师在选择和培养研究生上的自主权限,而不是着重于提高选拔导师的标准。张寿武要是生在今天,恐怕是凶多吉少。

不得不提到的是,张寿武的幸运还在于王元先生的学术远见和慧眼识珠。文革中王元老在自身难保的情况下敢于为陈景润的论文背书,更是令人钦佩。

王元老也不可复制。

(今天下午要出去开会,一周后回来,出门之前赶忙把这篇贴在这里。)



导师与学生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76-11299.html

上一篇:Latour的困惑:什么是可靠的知识?
下一篇: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蜀州行记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1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8 10:3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