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东省和济南市的钱是不是老百姓的钱?
——如何建设“双一流”,这个问题值得讨论
月前,看到了网上传说山东大学主校区要搬迁到章丘的消息。一开始,我是不相信真会有这样的事情的,因为在我看来,任何一个思维正常的教育工作者都不可能做这样的决策。山东大学中心校区的大规模建设前几年刚刚告一段落,那被评为齐鲁新地标的130多米高的知新楼才真正投入使用仅仅几年,像物理学院那样的学科好不容易才搬到了那里。豪华的体育馆、拔地而起的一栋栋学生宿舍、大成广场、稷下广场、也才使用了五六年的时间。而兴隆校区从征地、开始建设到现在也不过十几年。现在,这些通通都要废弃,要到四十多公里以外的刚刚成为济南市区一部分的章丘去征地8900亩(是清华园两倍还多),建设一个超大型的校园。
更何况,在前任校长策划和领导下建设起来的山东大学青岛校区(在即墨市鳌山卫,即位于青岛市东北,地图上与火车站直线距离50多公里处),虽说已经开学招生,仍然还是个半拉子工程,巨大的工程远远没有完成。在这种情况下,又要开始动搬迁主校区的脑筋,这简直是一个天方夜谭。
所以,我一开始就不相信会有这等事情。就在春节前,一位在职的教授来家,我问起此事,这位教授还不知此事。看来,学校领导的保密工作还真做得很好。但是,这两天的新闻报道(《科学网·新闻》2月4日头条)证实了真有此事,报道证实此事“得到了山东省委省政府、济南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而且据说章丘的房子销售已经“卖火了”。也就是说,不但真的有这个设想,而且似乎就差最后的拍板了。
看来,在如今气势恢宏、出手不凡的山东省和济南市,像我这样的思维好像才是“不正常”的。是不是这样呢?到底是谁的思维不正常呢?
据山东大学校友会官方微信称:“建设主校区是山东大学办学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得到了山东省委省政府、济南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它关系到我们学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办学目标能否实现,关系到山东大学永续发展”。这大概就是对这件事“意义重大”的官方解释。
什么是“世界一流大学”?毫无疑问,要有一流的教学、一流的学术研究。
一流的教学、一流的学术研究,最需要的是教师的投入,全身心地投入。教师的水平可能有高有低,但是,没有全身心的投入肯定不行。
但是,我认为,把学校搬迁到章丘和青岛鳌山卫那些地方,教师很难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和科研工作中,起码要打一个很大的折扣。教师不是只供挂着看的葫芦,他要吃饭,他有家庭、有孩子。孩子要受教育。而从有孩子到孩子上大学这十七八年时间,正是教师最年富力强、在教学特别是科学研究事业中最忙碌也最出成果的年华,这些教师是学校教师中真正能够干活的中坚力量。现在如果把这些人投入到远离城市的学校,他一定是“身在曹营心在汉”。放下在学校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就匆匆忙忙赶回自己的家庭,上百里路(从章丘到济南)或上千里路(从即墨到济南),绝不是几分钟、几十分钟的路程。
章丘或即墨不是建宿舍了吗?是建了,但是,谁能够让自己的孩子放弃济南市中心的优质教育,放到新建的农村学校?很多年轻教师的配偶都有自己的较为舒心和能够发挥自己能力的职业,他(她)们愿意放弃自己的原先适合的岗位跟着自己的配偶到新建的地方去吗?因此,可以断定,会有相当部分的教师将把自己的很大一部分生命消耗在来回奔波的路途之上。
这样的情况有利于建设“世界一流大学”?
如果我们的教师只是些照本宣科的庸庸碌碌之辈,如果他们只是进行一般性的教学活动,那倒也没有什么关系,但是,我们是要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真要世界一流大学,教师们几乎是要恨不得一天有四十八小时的。我自以为不算愚笨,当我还在岗位上教书、做研究、努力工作的时候,我不敢松懈,差不多一年三百六十五天都在实验室,脑筋总是在研究业务,在思考我们的研究课题,但还是只能做出一些一般的研究工作,难以说有“世界一流的水平”,因为我的十多年最好的青春岁月已经被文化革命所蹉跎。是不是世界一流水平的工作,凭着我们的领导、无论是什么级别的大领导去说,都是不行的,他们不懂。谁懂?研究人员自己心里知道。教师是良心活,这句话似乎已经被人说烂了,但这就是一句真话。没有全身心投入,不可能世界一流。
我们要办世界一流大学,缺少什么?最缺少的就是真正高水平而没有后顾之忧的教师。我们的很多青年教师资质并不愚笨,但是,很多年来我们并不能使他们的全部精力和智慧集中在有用的地方。他们有太多的后顾之忧,他们要考虑许许多多本来用不着他们去考虑的问题,他们要做很多本来不需要他们去做的事情。
山东大学有一个办学宗旨,就是“为天下储人才,为国家图富强”。下半句话我很赞成,为国家图富强,毫无疑问。前半句我就一直不赞成,学校不能只是“储”人才,人才更需要培养造就。没有一个人生下来就是人才。人才需要家庭、小学、中学、大学一点一点地培养,大学里的青年教师仍然需要不断培养,让他们不断学习、老教师帮助、自我学习,才能够不断进步。我记得唐敖庆先生曾经对我们说过:我们一起从国外拿了学位回国的人,有人不断能够做出好的工作,有人就没有做出什么工作,原因就是拿了学位要不断学习,如果长时间不看文献不学习,就跟不上了,就没有办法做工作了。这是唐老师1980年对我们说的话。对于青年教师,创造好的环境,使他们能够有条件不断提高,当然,是在自己的工作、自己的教学和研究实践中不断提高,这就是人才的培养造就。上面已经说到,让教师们的精力浪费在路途之上,是难以培养造就世界一流人才的。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不但需要从国外先进国家引进人才,更重要的是自己培养造就第一流的人才。能不能培养造就第一流的人才,这才是检验是否世界一流大学的标准。
山沟沟里可以搞一般的教育,山沟沟里可以搞革命,山沟沟里就是出不来世界一流大学。真正世界一流大学的教师必须没有后顾之忧。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就需要有能够懂得教育,知道发挥教师作用的领导人。
光知道圈地皮、盖大楼,建设不起世界一流大学。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没有经费当然一定不行,但是,光有经费也还是不行。
据说,山东省为了建设“双一流”(世界一流的大学、世界一流的学科),决定拿出50亿元人民币,这是一件好事情。但是,钱必须用在最需要的地方。说实话,山东省这么多学校,这么多学科,50亿元真不算多,必须要精打细算才行。
在本文一开始我们就说到了,山东大学各校区的安排刚刚妥当不久,那些实验室等搬迁损失决不是小数目。可能有的人会说,既然山东省和济南市的领导都支持这样做,想必能够得到一定的支持,况且那个报道中引用的标题就是“省里市里大力支持”。即使有他们的大力支持,也要看看应当支持什么?
支持建设一流大学,要看清楚现在与一流大学的差距在哪里。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先看看我们的人,不光要看他们有没有足够的知识,也要看看在那里工作的人们,能不能过上与世界一流大学教师和研究生相对应的生活。博士研究生是世界一流大学中做科学研究的重要力量,我们应当使他们衣食无忧。广大教师特别是中青年教师是世界一流大学中教学和学术研究的主力,我们不应当使他们为略微体面的生活而分心,去从事额外的经济活动。世界一流大学需要一流的仪器设备,需要仪器设备的正常维护和运转,而不是仪器马马虎虎地对付使用。我们需要真正合格的实验辅助人员,需要有本领的工匠,等等。这些,都需要大量的钱财和经费。
我们现在的校园、我们的房舍,对于大多数专业来说,我看已经差不多就是世界一流水平了。那个130多米高的美轮美奂的知新楼,放到哪一个大学,都是“世界一流”的。再去搞大型的校园建设,只是浪费老百姓的钱财。
我们还要看到,即使在中国,山东省实际上还是一个穷省,号称GDP全国第三,被它的巨大人口一除,人均GDP只有区区6万4千多块钱,在全国也只排到第十。济南市更是一个穷市,8万六千元的人均GDP在全国的城市中更是只排到第四十。它们真正能够拿得出多少钱来支持?我看最多也是个心有余而力不足。
山东省的钱、济南市的钱都是人们的钱。即使它们能够拿出钱财来支持,那也不能浪费。
又有人会说,用章丘乡下的近8900亩地,换得济南市中心地带的3000来亩土地,即使加上楼房的建设,济南市也不见得会吃亏。
确实,济南市中心地带的地皮,比起章丘农村,是要值钱得多。山大到了章丘,也可以拉动章丘的地皮价格。但是,所谓地皮价格的上涨,说到底,还是赚中国老百姓的钱,并没有真正的创造价值。中国要发展,不能靠这种虚的价值。
还是回到我们的正题,建设世界一流大学,钱要花到正地方,不能浪费中国老百姓的钱。
山东大学中心校区的搬迁问题,我看值得拿出来讨论。这在全国的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世界一流专业即“双一流”建设中,是一个有代表性的问题。全国各省市的领导都表示要在双一流建设中出力量,这个力量该怎么出,钱财应当怎么花,是不是还是继续搞大规模的基本建设。这些问题都值得很好地讨论一下。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2 18:5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