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伟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zhong 南京大学微结构国家实验室,教授,博士生导师

博文

我的物理,我的大学(75) 精选

已有 11953 次阅读 2017-1-4 10:55 |个人分类:我的物理 我的大学|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大学, 生活


我的物理,我的大学


【作者为南京大学物理学院2016级本科生】


我与物理的缘分,不知道该从哪一刻讲起。是初二时成为物理课代表的那个早晨,是拥有第一本物理竞赛指导书的那个黄昏,还是物竞结束回到学校在教室的椅子上睡着的那个中午?这背后的故事太多,一切都是那么的曲折而又命中注定,直到我在志愿信息中选择“南京大学——物理学类”时才尘埃落定。

我在一个高一班级的班群里,主要任务是给他们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指导。正巧,刚才我看到他们在群里讨论牛顿第二定律,询问Σ是什么意思。我仿佛看到了当年的自己,第一次系统地学习物理(初中的知识都比较简单而分散),自习课上抱着一本物理必修一课本不知不觉就看了一节课。外力,合力,位移,速度,加速度等等如今信手拈来的名词在当时的我看来是那么的神秘又充满着吸引力。也许就是那一天,我与物理的缘分开始了。

之后的种种不必赘述,从必修一到必修二,选修2—1到3—5,从程稼夫先生的《力学》《电磁学》到《光学,热学,近代物理》,我用高中两年多的时间涉猎了也算不少的物理学知识。虽然,由于投入的精力不多和缺少正确的指导,我的高中物理竞赛成绩并不好,但既然当初因热爱而互相选择,最终又怎会因失败而疏远呢?

时间又回到2015年9月19日,也就是开头提到的物理竞赛复赛那天。上午从学校请假,跟着班上的五六个同学一起去考试,中午考完在同学家吃了饭,再到学校已经一点多了,过了宿舍的锁门时间。走投无路之下我只好找了一间没有人的多媒体教室进去,拉开几排凳子躺了下去。说实话,睡凳子真的不舒服,不过我那天竟然出人意料地睡着了。想来,几个月的复习和准备,虽然说强度远远比不上竞赛强省的大神们,但对于我这样同时兼顾课内内容和竞赛复习并且智商还没什么优势的人来说压力也算很重了。同学们都是一周上六天课,周日休息一天,而我周日还要到学校和竞赛小组的同学一起学习和交流,周日的晚上七点多就是学校组织的夜自习,这样算来我每周大概只休息小半天吧,并且还要在这小半天里尽力完成高三复习阶段数不清的练习册和试卷。一周又一周,连轴转的生活很辛苦,但我是乐在其中,跟同学们一起很快地过完了三本竞赛辅导书,又做了过去10届的复赛题目。这样的复习看着面很广,可实际上由于覆盖面积太大而准备过程太仓促,导致遗留了许多问题,这也体现在了最后的竞赛考试中。

等我睁开双眼时已经三点多了,第一节课已经上了。我匆忙坐起时,听到背后突然有声响。原来是进来打扫卫生的阿姨不知道这里有人,被我吓了一大跳。我向阿姨笑了笑,转身走出那间教室,再次拥抱我那紧张而充实的高三生活。

你说这时间过得多快,那时的我手边放着的是《五年高考三年模拟》和《天利38套》,眼前紧盯着的是一厚摞的试卷,心里惦记着的是我仰慕的那个她什么时候能转头看我一眼;而如今手边的书已经变成了《微积分》和《力学》,眼前的电脑屏幕上闪烁着的光标正等待我继续诉说我的经历,而我一抬头,她送我的礼物就在眼前。

2016年发生了许多事情,我高中毕业,参加高考,来到南大。也是在这一年,里约奥运举行,骑士3比1逆转勇士夺得队史第一个总冠军。这一年的夏天,科比结束了他的退役巡演,斯台普斯中心从此再无24号;狼王加内特宣布退役,石佛邓肯低调离开,两个21号的故事也画上句号。NBA似乎在一个夏天里完成了时代的更替,我的生活亦如是。5月28日毕业典礼,冲锋的号角就此吹响;6月5日离校,从此我离开6年中学;6月7,8两天,波澜不惊但又紧张无比的考试在不知不觉中结束;6月23日晚上,带着刚刚打完一下午篮球的疲惫,我在忐忑中得知了自己的高考成绩。当时的感受,有失落,有不甘,也有欣慰。如果要详说那时的感受,恐怕没有几万字难以说清(此处略去几万字)。报志愿的前一天,XX大学的老师还在询问我要不要报那里,我的想法始终坚定,我不去XX大学,我向往的是南京城的钟灵毓秀,向往的是那里跃动着的青春和活力,向往的是诚朴雄伟的底气和励学敦行的壮志。我的志愿在听过南大宣讲那一天就已经确定——南京大学物理学类,我爱的物理学科,我爱的地方,我向往的学校,没有什么能让我改变主意。

谈什么时光飞逝,所谓一闪而过的时光不过是回忆时种种的不舍带来的假象,当我们真正走在时间这条轴上时,遇到的往往是坎坷和崎岖,只有走过这段路回头看时才会发现曾经收获的成功与喜悦是那样的耀眼而让人流连。来南大也快一学期了,参加了不少社团,选修了不少课程,直到今天对于大学也只是有了个模糊的轮廓。物院学生会面试那天,部长姐姐让我介绍自己,我是想尽办法把自己推销了一遍,好像自己各个方面都很擅长一样。部长姐姐也听信了我的话把我放进了学生会文化部。进来之后我才发现,一切并不像我想的那样的理所当然,相反地,我的所谓工作能力在这里完全像一张白纸,我曾经在高中策划的那些活动,组织的那些大会,直到今天我才发现当时的我竟然借助了那么多的外力。可如今这个地方不同了,举办迎新晚会的所有事宜几乎都要我们来完成,老师所参与的部分微乎其微,只是进行一些大方向上的指导和把关。而文化部以及其他部门的各位同学又是身怀绝技,有会说相声的,有大提琴十级的,有时常脑洞大开点子不断的,而我似乎只有一直以来引以为豪但其实水平并不高的唱歌来撑撑场子。构思主题,拉节目,排剧本,练自己的节目……迎新晚会的筹备工作琐碎而有时有点惹人烦。开始时候也因为不断的开会而反感,不过在现在看来,所有的起早贪黑,每一个在大活练到喉咙干哑的夜晚,还有在逸C318(学生会固定开会地点)唇枪舌战讨论策划案的每一次会议,都因为一次成功的晚会而变得值得。也许大家没有因为晚会而记住我和我表演的节目,但是大家都记住了爱丽丝,疯帽子,灰姑娘,继母……这每一个晚会的亮点背后,都有我和其他工作人员的付出,这样的满足感,一次就好。

如果说真有什么让我头疼的事,那大概就是力学课了。微积分的难度在我预想的范围之内,但力学的难度则超出了我的想象。不是说这门课本身有多难,力学的难度跟今后要学的四大力、固体物理等等相比简直不值一提。之所以说超出想象只是因为我之前过于低估了这门课程。我原以为凭我高中竞赛知识的基础,学习力学应该是轻而易举,或者只要花很少的工夫就能拿下。然而现实狠狠地给了我一巴掌,曾经花很大功夫学习的刚体的运动,刚体的平衡,谐振动,非惯性参考系等等知识经过高三一年高中内容的稀释之后竟然所剩无几,再学到这些地方时对这些知识点的认识只剩下了知识点的内容和少数公式定理的名字,至于定理的推导以及实际应用则早已忘却。再加上大学解题过程中大量使用微积分,我刚入大学对微积分的理解还不够,用起来也很不习惯。主观上的过度轻视和客观的原因导致我的力学课成了困难户。一个学期下来,一多半的学习时间都用在了写力学作业上,即使这样我认为自己对力学的理解还差的很远,马上就要期末考试了,最后阶段还需要大量做题,研读课本才可以。

在进大学之前,我一度以为物理专业就是像高中那样,学习大量的理论知识,然后应用到习题或者更高层次一点,应用到生活和科研中。来到大学才知道,物理学的培养模式并非如此,大一大二主要是学习基础知识,而到大三之后很多同学都会选择进入课题组寻求进一步的发展。而到这时,课内学习的知识就已经跟不上所要使用的知识的脚步了,需要大量阅读文献,自学一些相关课程。不记得是哪位老师说的,想靠学过的东西去科研是不可能的,如果什么都学过了,那还研究什么?

从刚入学时的国奖答辩开始,我陆续见识了很多物理学院的大神级学长,也发现了同级的同学中很多物理水平出众而且学生工作能力极强的同学,在每一天与周围的人和与辅导员、学长的交流中,我慢慢地发现了学习物理的更多可能。我们不一定就要天天泡在实验室里,将头埋在文献堆成的小山当中,我们毕业以后不一定就要读研读博作博士后当研究员。相反地,很多人都在用各种各样的方式教给我这样的道理,学物理的人并不是我想象的那种只能单方向地一直走科研道路,而是可以读机械工程,转行计科,读研工科,还可以毕业后直接就业,在华为,在普联,在小米,都有我们优秀的本科毕业的学长学姐们活跃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大四的各位学长,大学经历都是无比的丰富,参与多个课题,参加多种竞赛,各式各样的社会实践,物理人的精力绝不只是在一张实验台和一堆草稿纸上,我们可以用我们的严谨与求实,勤奋与认真去征服各行各业,也可以去赢得世界名校的青睐。一个学期的学习,让我对自己的未来有了更加清楚的认识和规划。我想要在大一一年里努力学好课程,保证GPA 较高的同时尽量兼顾我在院学生会和校环境协会的工作。大二或者大三的时候,我希望能通过滚动制进入物理学院拔尖班,因为那里有着更多的可能,有着更加优秀的同学们,在那里我会拥有更多的机会去实现我对物理学的那份渴望。至于大学毕业之后的事,我现在还不敢多想,不过如果能到世界前50的大学学习材料科学,那绝对是对我大学生活的最大褒奖。

终于讲完了自己这一年多来的经历,下面来谈谈对物理学史这门课程的感受。本来我因为参加了辩论,所以不需要写期末的论文,不过想到在这系列课程中的收获,我还是决定再写一篇文章,希望是锦上添花而不是画蛇添足。

说印象最深的一次课,我看到很多同学都写了老师讲费曼先生的感情史讲到落泪那次课。那节课给我的印象也很深,不过我还是准备写另外一节课,也就是老师公布辩论题目的那节课。那天本来只是像往常一样带着刚从午睡中挣扎醒来还难以睁开的双眼去上课,却意外发现这次课的内容与以往不同。老师上课不久就开始向大家介绍期末辩论的辩题。人类是否可以永生?外星文明是否存在?人类破碎重组后是否还是原人?三个已当前的科学水平尚且无法解决的问题一经抛出,就引来了大家的热烈讨论。老师详细地介绍了三个辩题的背景,尤其是用地球上的沙粒与宇宙中的行星数量作比较,得出的结论是宇宙中的恒星数量远远多于地球上的沙粒,这一结论让我瞠目结舌,也在那一瞬间萌生了想要报名参加这一辩题辩论的冲动。无奈课间时报名过于火爆,我顾不上选择,只能在人群的夹缝中看到辩题三——人类破碎重组后是否是原人还有空缺,便把自己的名字填了上去。写完名字之后,我的内心突然激动起来,毕竟这是我好多年以来第一次参加辩论赛,而选择的辩题虽然不是一开始想选的,但也是一样的神秘,捉摸不透。

这次辩论的准备花费了很长时间,辩论队的同学们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了线下和线上的讨论。我从对人的定义开始入手,相继找到了忒修斯之船问题,身体理论,大脑理论,数据理论,存在的唯一性等等相关知识,在准备辩论的过程中也丰富了自己的知识。不过不得不说,哲学上的很多东西真是很难理解,不过很多物理学家同时也是哲学家,这也激励我今后可以抓住类似的机会继续了解哲学方面的相关知识。这一次辩论的结果也没有让我们的辛苦白费,我们在辩论中在气势和说理上都压过了对方,成功获得了辩论赛的胜利,而我也在人生中第一次成为了一场辩论的最佳辩手。

大一年级的物理学史课程已经告一段落了,接下来就要面对专业课和公共课的期末考试。在考试周到来之前的这一晚,我静静回想这一学期的物理学史课程经历。犹记得第一节课时,老师说,后面的课程会越来越精彩。没错,后来的事印证了老师的话,我也很为许多因为种种原因缺课的同学感到惋惜,毕竟今后的专业选修课的实用性越来越强,再也没有一门这样趣味生动又让人受益匪浅的课程了。电工学,机械制图,C语言,物理学史,当这四个名字摆在一起时,连气场都不一样。感谢钟伟老师,用短短的十多次课,带着我回顾物理学发展史的同时,用不同的物理学家和他们各自的故事,让我对物理学这门古老而美丽的学科有了更加全面而深刻的认识。生活中,当我像别人提起自己是物理学院的时,总会有人投来不一样的目光,有些是佩服,有些是鄙夷,还有些是担忧——小伙子,学物理以后毕业能干什么啊?这一次的课程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物理学家也是人,他们除了被我们熟知的科研经历和科学生活之外,也有着跟平常人一样的爱恨情仇,也有着这样或那样的缺点。作为一名物理学院学生,我跟其他学院的同学也没什么不同,大家来到南大,都是为了在自己喜欢的领域中遨游,并且掌握相应的知识,将来在该领域或相关领域中有所作为,我和别人只不过是喜欢的领域不一样罢了。物理学神圣而神秘,但学物理的人却只是一群对物理怀有热情的跟大家一样的普通学生。

大哉一诚天下动,如鼎三足兮,曰知,曰仁,曰勇。过往的一切已成云烟,如今的我在这金陵城中,背有栖霞山之风貌,前有九乡河之细流,胸有成大事之志,脚下有无数前辈铺好的道路。今日我在南大为实现物理理想而努力学习,其为知;我努力不辜负师长的期望,努力学习,同时广泛涉猎,为社会作应有的贡献,其为仁;我不怕物理学前路千难万险,只顾风雨兼程,其为勇。如有一天,我当真立稳三组,扛得巨鼎,当是:天开教泽兮,吾道无穷;吾愿无穷兮,如日方暾!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9459-1025312.html

上一篇:社会学院大一学生眼中的物理--我的物理,我的大学73
下一篇:近期科研工作简介
收藏 IP: 210.28.141.*| 热度|

19 吉宗祥 郭战胜 姬扬 岳东晓 唐道胜 彭真明 文克玲 张云 黄永义 王春艳 刘博 王安良 李曙 周金明 翟文宝 xlsd lrx guhanxian zhuan3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9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08:4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