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hji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hji

博文

关于坚守国际学术话语权自主地位、扶持国内学术期刊发展的建议

已有 4578 次阅读 2014-4-18 03:58 |个人分类:会议发言|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关于坚守国际学术话语权自主地位、扶持国内学术期刊发展的建议

 

自然科学杂志是体现科研成果的载体,也是衡量国家科研实力和原创力的标杆之一,同时对普及和提高国民科学素质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谁握有自然科学杂志的资源,便会更多地得到国际学术话语权地位,拥有对科研成果裁定和使用自由度的时间和空间便利。

曾几何时,与诺贝尔奖擦肩而过的我国首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重大科研成果首先以简报形式、而后全文发表在《中国科学》杂志上。同样,被誉为为哥德巴赫猜想研究上里程碑式的陈景润科研成果也是以论文形式先后印证在《中国科学》和《科学通报》期刊,永载史册,曾激励数代国人投身科研事业。

然而,自引进国际学术期刊SCI评估体系,一味地追崇期刊的影响因子(impact factor), 暂且不提对我国正常科研体系的无情冲击,首当其冲地把包括《中国科学》和《科学通报》期刊在内的几乎所有中国自然科学杂志统统逼近了“墙角”,举步维艰,生存难以维系,前景和由此带来的恶果堪忧:

一、      国内自然科学杂志期刊生存冰火两重天。一方面,国内纯自然科学杂志期刊发展缓慢,举步维艰;另一方面,商业性杂志一路飙升,如火如荼。追求短暂的经济效益效益固然无可非议,但忽略社会效益必将遭致更大的社会成本长远付出。

二、      国内自然科学杂志期刊中文改英文利少弊多。出于希望被SCI收录的迫切心情,有些自然科学杂志相继由中文改成英文,但效果难以如愿,虽有个别,比如《Cell Research》冲关成功,大多深陷进退两难的“泥潭”:一是稿源枯竭,使杂志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二是读者锐减,出现了国内不看,国外也不看的尴尬局面,国内英文杂志成了“姥姥不疼,舅舅不爱的弃儿”。

三、      国内优质自然科学论文外投致使资源严重流失。由于近年来受偏激舆论导向的影响,在国内出现了成果奖励、职称晋升、基金申请等,都以在SCI收录杂志上的影响因子大小为准绳的一边倒倾向,促使国内学者纷纷将优质论文投向国外SCI收录杂志,一时趋之若骛;刊登在国内杂志的学术论文通常只有二三流的水平。这种资源的流失所获得的得益是不公平的,我们在国外发表论文要交费,国内需要下载或索取论文还要交费,我们自己的研究成果,国人却不能无偿共用,这等于“肥水注入外人田”,而我们却吃“返销粮”。这种趋势势必会造成国内自然科学期刊市场萎缩。

四、      国内学术期刊的不景气有损于我国在国际学术话语权的争强自主地位。已经陆续出现国内学者投向国外学术期刊被评审人拖延、照本抄袭、在时间上抢先发表的极端事件,使得我国的原创性科研成果得不到法定认可,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警觉和防范的跟进。

由此建议:

1.    国家有关部门在办刊把关时,应鼓励自然科学杂志的创办和健康发展,衔接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平衡点,做“鱼与熊掌兼得”。即要力保冲关成功的诸如《Cell Research》类期刊在国际上的学术地位和影响力,同时,对国内一批有影响力,有读者群、有厚重历史业绩、代表学术前沿性的一批严肃学术期刊:《中国科学》、《科学通报》、《生理学报》、《生物物理学报》、《神经科学进展》等不抛弃、不放弃,从财力,人员配置和政策上给予大力的必要扶持。确保我国在国际学术话语权的自主地位。

2.    制定我国自主的学术期刊SCI评估体系,各有关部门在政策导向上应明确规定把在国内严肃学术期刊发表的论文纳入与SCI等同的考核评价体系。把只重对国外期刊影响因子(impact factor)的形式上偏执追求纠正到对文章科研成果的创新实质内涵评判。增强自主创新实力和民族的自信心。

3.     激励国内严肃学术期刊办刊学者们和科研人员自强不息、交流互助,调动高素质海外学者的能量协助办刊,严格投稿文章的把关评审制度,活跃期刊版面形式,特色制胜,“抱团过冬”。

 

                                于2011年3月1日提交全国政协大会的书面提案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999957-786016.html

上一篇:关于布局我国脑科学研究中长期发展规划的建议
下一篇:生态毒素学的隐现:可持续发展和人类生活
收藏 IP: 180.168.188.*| 热度|

7 林中祥 孙平 强涛 李方和 陈辉 DXY1234 welle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10 23:2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