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中国教育的最基本理念是学习知识,所以积极补课,广泛使用题海战术。如此一来,对付考试可是得心应手,所以,前不久,《国际学生能力评估》上海世界第一。 中国的小学生学习生活怎样,大家都很清楚,不必详述。这里刚好有点韩国中学生的资料,根国内惊人相似,类比说明。
一天只睡四小时,韩国学生也“头悬梁锥刺股”
最新公布的匹萨国际中学生成绩排名,韩国高踞世界前十名的位置,朴惠敏的故事反映了取得这一好成绩所付出的努力。
16岁的朴惠敏住在韩国首都首尔江南区,这个有钱人聚集的地区,因为韩国歌星的一曲《江南范儿》而闻名全世界。
朴惠敏的一天实际上是绝大多数韩国青少年生活的缩影。她每天早上6点半起床,8点钟到学校,下午4点或5点下课,之后回家吃晚饭。晚饭之后,她搭公车出去,开始了一天当中的第二部分上课时间,从傍晚6点到晚上9点,她在一所私人补习学校上课。上课之后,她留在补习学校再自学两小时,一般夜里11点以后才能回家,深夜2点睡觉,第二天又开始同样的作息时间。
这样的作息她是怎么面对呢?朴惠敏的回答是:“我也经常觉得累,但是只要看到自己的好成绩我就忘了辛苦了。”她说,自己也想多睡一会觉,但是必须克服这种想法。她说,要实现自己当老师的梦想,就必须用功学习。另外,她也喜欢学习,喜欢学新东西。
像惠敏这样的学生在韩国非常普遍。对韩国青少年来说,除了周末以外,每天上了正常学校再上补习学校,已经是他们的生活常态。韩国家长每年花在孩子补习的费用很高。这种补习并不是上门授课的家教,而是成行成业的补习学校。韩国的补习学校已经接近10万所,有四分之三的韩国孩子都在上补习学校。惠敏的妈妈说,孩子每天这样的作息时间也让她担心,但别无选择,因为竞争实在太激烈。
“我们韩国自然资源有限,土地也不多,我们唯一的资源就是人。每个人要想成功就必须有强过别人的地方。我这个做妈妈的也不喜欢这样的情况,但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实现梦想啊。”韩国对教育的重视自然也就造就了好的考试成绩。
官员们承认,这一方面虽然有所行动,但仍然还有很多工作要做。整个社会也在反思,而政府的目标就是要使民众生活幸福。 韩国的专家们也表示,在工业化时代,考试分数或许非常重要,但今时不同往日,韩国正在改革教育体制,不再以分数来考核学生,而更注重学生的创造力、社交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
2。英国等西方国家的教育理念和中国根本不同,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基本素质教育。刚好,新闻中见到一个鲜明的实例。 最后做出对比。
英国纽卡斯尔(New Castle)四所小学盘下一处街角的店面,让小学生们自己经营。老师们希望这“招儿”能更好启发孩子们的创造力。这个杂货铺里卖的货将大多是孩子们自己设计、自己制作的,而且这些“小老板”们还得亲自负责店面、和货品的宣传。
来自纽卡斯尔东区的这四所学校的小学生们将在周中的上午和周末全天,轮流负责经营打理店面和收银。
这个在圣诞节前开张的小店,首先卖起了各种圣诞卡、圣诞装饰物和礼品。但是,这些“小老板”们和他们的老师们的想法更雄心勃勃。老师们希望通过把杂货铺经营作为孩子们课程表里的一项,不仅能鼓励孩子们亲手制作、和推销一些当季产品,而且更好地启发他们的想像力,并让同学们提升对商业经营方面知识的理解。
小店原本是家理发馆,它将在学期末歇业,并改造成为一个圣诞老人的小屋,由志愿者、和高年级的同学来经营。小店一月份再次开张,并举办春天主题的产品销售,如植物、花籽、园艺用品、花盆,而且还出售文具和校服。沃克盖特小学的校长贝利(Debi Bailey)说,在听到当地商界人士抱怨高中毕业生找不到工作是因为“没进入工作状态”后,他们萌生了这个想法。她说,“虽然同学们毕业后的知识储备是足够的,但他们对企业运作毫无概念,而且也缺乏工作中需要的社会技能。”“这种尝试有可能是破解陷入失业圈的一剂妙方。”
http://edu.sina.com.cn/a/2013-12-10/1041237324.shtml
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3-12/09/c_125829465.htm
3。 评论
上面1和2对比鲜明!物丧志是历来古训,贾宝玉不好好读书,老是喜欢跟一堆丫鬟们玩,也受到老祖宗的训斥和惩罚。中国教育方式的最典型特征是,死读书读死书,结果是中国人没有创造能力,发明的火药用来制作庆祝的鞭炮。而西方注重创造发明,所以把火药做成枪炮, 这样八国联军就可以轻易在天津西面干掉增格林沁的精锐八旗军,然后进京烧园子。
目前,这样的教育理念差别依然很大,来自23世纪的我相信清楚地看到了高分低能不可取,还清晰地喊出了救救孩子就是救救中国的未来(光荣还是耻辱?),至于有没有人相信,我就管不了。如此下去,我充分相信,八国联军还会再来,那时候,必将再次,国将不国。 骑驴看唱本,走着瞧!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05:4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