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serdai的柠檬茶间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aserdai 品茶、喝咖啡、闲话、科学八卦、与聊天

博文

印度人乘飞机之众生丑相

已有 4184 次阅读 2013-4-6 01:45 |个人分类:社会文化历史|系统分类:海外观察| 飞机, 印度人, 众生

国人乘飞机怎样,大家都只知道,不啰嗦了。看一眼印度的情况。


下图:印度德里国际机场。印度许多机场已经非常现代化、效率也很高。

德里国际机场


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现在很多印度人出门也经常坐飞机。记者反复体验印度乘客众生相,颇有感触。他说,乘客的言行举止,不仅代表着个人形象、影响别人的旅途心情与人身安全,也反映着一个国家的公民意识和文明程度。

孟买国际机场外,活动空间非常小。设计精湛,却仅仅给携带许多行李的乘客留下最狭窄、最拥挤的一条通道。说到携带许多行李,看了下文你就知道了,这个多,到底有多少。

你看到眼前出现的这一幕,并不吃惊:一大家子人,不知道出于什么原因,他们悠闲自得地在机场过道的地上铺了一块毯子,从包里拿出一摞饭盒,坐下来开始吃晚饭!本来已经非常狭窄的通道,又被这一家子人“霸占”走了一大块儿。其他人通行造成了很大的不方便。  

更严重的是,他们根本不是来搭飞机的乘客,不过是到机场来送别一位要出门的亲戚。

啊!在印度坐飞机,这该是怎样的一种经历啊!


扛着汽车轮胎上飞机

现在,印度大多数机场都非常现代化、运转效率也很高。德里机场更是非常出色。

没错,大多数出门旅行的人都无可挑剔、言行举止非常文明。但是,不过,一些乘客却经常“触动人家的神经”、令人烦躁。那些个并不太少的少数人的行为,一定会让人发火。

说说行李。他们带的行李永远、永远太多。如果一家航空公司明文规定了乘客可以携带行李的重量,你可以确保,排在你前面的那一家人带的行李是规定允许的两倍。

更严重的,有些行李非常不合适。巨大的电视机、汽车轮胎、几大箱水果,这些东西,记者在机场都见过。一位朋友一次甚至带了一条拖把去印度。

手提行李,一家人中每个人可能都拎着好几个手包、双肩包、电脑包、大大小小的免税店购物袋,再加上一个虽然不大、但却异常沉重的行李箱。

到了这个地步,办理登机手续的工作人员已经没有精力再和他们讲理了。结果是,整整九个小时的行程,记者带的那一个小包只能放在前面那排座椅的下面。飞行期间,记者还要时时刻刻面对死神的威胁:说不定什么时候头上就会掉下一个重重的行李箱,说不定,箱子里装的是水果?

关上手机等电器

排队的时候,人们严丝合缝地凑到你跟前儿、往前推你,保证每一寸土地都被占领。还有那些个几乎丝毫不加掩饰的加塞儿现象。比如,假装前面站的是自己的熟人。这就好像美国单口相声演员拉里·戴维斯(Larry Davids)讽刺的那样:套套近乎、出溜一下子就钻了进来。

这个跟咱们某些场合比较一样,比如春运火车票现场,但是在任何一个中国的机场,相信不会这样。 

手机是否真的会干扰飞机上的电子系统?不管你心里怎么想,航空公司告诉你关上手机,关上不就得了吗?至少,起飞和降落的时候,机舱里都会更安静吧。但是,甭指望那些非常重要的印度商人会听话。他一定会不停地打电话,空姐儿要一而再、再而三地提醒他关机,可能才能见效。整个飞行期间,他还必须保证随时开着手机,音量也要放到最大。降落前一有信号,他的手机就开始铃声大作从统计数字分析来看,这家伙也最有可能不停地给空姐儿找麻烦。

飞机一落地,人们以第一速度立刻起身,寻找自己带上来的那些个形形色色、数都数不清的大包小裹。或者,不耐烦地站在过道上,推推搡搡。这一切,都发生在飞机还没停稳之前。


记者没有搞明白,第一个从座位里站起来和第一个从传送带上拿到行李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我也从来没有注意到这些关系,并且还有海关排队过关。    

记者的印度朋友有这样一个理论,印度太多的人缺少公民意识,在公众场合缺乏顾虑他人感受的能力。这也导致了其他一些不雅行为,比如,垃圾随处乱丢、男人随地小便、以及在印度开车令人毛骨悚然。这些也值得我们国人反省。  

但是,需要说明的一点是,大规模地坐飞机出门,在印度还是一个相对的新现象。2000年的时候在中国

也是这样的。在印度,坐飞机和坐火车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经历。也许,那些从坐火车改坐飞机的人,需要一点点时间才能适应不同的规则和规范?

印度乘火车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99360-677321.html

上一篇:鲜桃学生几个,烂杏导师一筐
下一篇:企鹅出版集团兰登书屋合并,对抗网络书店亚马逊
收藏 IP: 130.88.237.*| 热度|

11 徐晓 仲银鹏 刘全慧 张士宏 陈桂华 徐大彬 李学宽 郭向云 汪晓军 Majorite zhngshai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8-18 05:1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