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理想与现实---洗尽铅华走市场 ...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ameszhang

博文

人类生存的目的 /什么是社会/王滕

已有 4271 次阅读 2009-9-8 22:13 |个人分类:生活点滴|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人类生存的目的是什么? 我认为,人类社会就是一场比赛。人一生下来就是运动员,不是参加体力比赛,是智力比赛,这很像马拉松。体力马拉松是有终点的,但智力马拉松没有,可是却有 个方向或目标,这个目标叫做“控制...”。在这个世界上,除了人就是物(包括动物)。人的最终愿望是对周围的人与物得到尽可能大的控制。对人的控制叫做 “权”,对物的控制叫做“利”。权的大小,由级别、官衔来衡量;利的多少,由钱来衡量。有了对人的控制,就可以间接地得到一些对物的控制,如政治家可以利 用权力来获得一些物质利益。反之,有了对物的控制,也就间接地有了对人的控制,如有钱人出钱雇人为自己做工,服务。政治家也有对物的直接的控制,如政府的 企业和财产,但这种控制不是绝对的,他们不可以明目张胆地把这些东西占为己有。而资本家的财产则完全是私人财产,他们拥有绝对的控制能力。研究人们如何通 过相互控制而间接地得到对物的控制的学问叫做政治学;研究人们如何通过对物的控制来间接地得到对人的控制的学问叫做经济学。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 (Abraham Maslow)说人的需要有七层,即:一,食物、水。二,安全。三,归属感、爱。四,自尊。五,求知欲。六,美、对称。七,自我实现(Self- actualization)。人只有在较低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之后,才会有下一个较高层次的需要。马斯洛认为人的最高愿望是达到“自我实现”,这个词意 义不明。我认为,人类生存的最终目的是控制一切存在的东西,也就是控制整个宇宙。在对事物有了相当控制之后,事物就变得“美”了。如人们认为今天的生活比 昨天的美,也就是指他们今天的控制范围比昨天的大,否则他们不会这么说。求知欲是手段,其目的是控制。在控制一个事物之前,首先要了解它。如只有知道了原 子结构,才可能控制原子能。人有两只眼睛,十个手指,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同样,求知欲,控制欲也是千百万年来生物进化的结果,那些缺少求知欲控制欲的猿 人早已被淘汰了。所谓自尊,就是好胜心,好强。人们相互比,看谁得到的控制范围大,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社会性动物之所以是社会性的,之所以会群 居,是因为有一个力量把他们聚集起来。把地球和月亮连在一起的力量叫万有引力;把社会性动物连在一起的力量叫归属感、爱,这是群居动物的本能,是遗传的。 小孩子不用大人教就会交小朋友,没有人交往,就会感到寂寞。在社会性动物之间,既有相互之间的吸引力(归属感、爱),又有相互争夺控制范围的排斥力 (恨),即相互协作,又相互争夺。协作增加群体的生存机会,争夺、自私增加个体的生存机会,所以两者都有存在的必要,都是千百万年来自然选择的结果。争夺 有时也有增加群体生存机会的作用,如两头雄鹿争夺一群雌鹿,只有较强壮的雄鹿才能和雌鹿交配,这样生下的后代就有较大的生存机会。

  用通俗的话说,人类生存的目的就是争权夺利。人类社会是一场比赛,或竞争。对于失败者来说,竞争很残酷,竞争者的精神高度紧张,并非所有的人都喜欢竞 争。但如果你放弃竞争,别人,包括你的父母,就会说你是无能,被人瞧不起。所以我们每人生在这个社会,都被迫参与这场马拉松。为什么人类社会是场比赛呢? 因为人有需要。人首先需要氧气,其次是食物、水、衣服,还有房子、交通工具等等。除了氧气之外,这些东西都不是免费的,都是有限的。人离了食物、水、衣服 和房子就没法生存,所以人就有不安全感,就有聚敛这些东西(财富)的欲望,这个欲望是没有止境的。即使一个人拥有足够他这一辈子所需要的财富,他还要为他 的下一代着想,还要为他们聚敛财富。有限的财富加上无限的欲望,就是竞争。

  在世上,有些人看来并不贪婪,对人和物并没有多大的控制欲望,如和尚、传教士。这是因为他们认为人有来世,他们想在来世上天堂,今世就牺牲一些。什么 叫天堂? 我认为,无非就是一个有无限控制力的地方。归根结底,他们这些人还是要控制的,他们要控制他们的来世,因为他们相信有来世。对人有相当控制力的人叫政治 家,对物有相当控制力的人叫资本家,对知识有相当控制力的人叫科学家,他们都是在智力马拉松中跑在前面的人。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99097-254358.html

上一篇:国庆特辑:中国,在酝酿一场复兴之战
下一篇:国庆特辑:根据艾略特波浪理论 推算我国5000年历史文明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18:2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