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吃货的快乐生活之孔子
孔子绝壁是一个老吃货。不是说年纪老,是资格老。一直就很喜欢吃
在孔子的著作里,最著名的关于吃的内容都在《论语·乡党》一篇里。最著名的一段是这样的: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噎而啈,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唯酒无量,不及乱。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祭于公,不宿肉。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食不语,寝不言。
吃饭嘛,越精致越好,鱼肉嘛,切的越细致越好。这就是日本生鱼片的一方面特征,特别细。食物颜色变深了,腐烂变质了,本大爷是不吃的。鱼肉臭了,肉烂了,也是不吃哒。颜色不好看不吃。味道不好闻当然也不吃。
食物没烹饪好,没熟,就是不吃。不是时令食物,就不吃。你看孔大爷就已经关注时令食物了。割肉你斜着割不行,明明应该蘸辣酱你非要蘸黄豆酱,不能吃啊!虽然本大爷是吃肉的,但是主食比肉重要,不能让肉喧宾夺主。
但是酒可以随便喝啊哈哈哈,只要别喝乱性了就好。市场上买来的酒和肉脯就不吃,必须自己做的才吃。这是告诉学生,你们自己做的肉我才吃!唯独姜要每天吃,但是也不能多吃。据鲁迅考证这是因为孔子有肠胃病。
祭祀公家的时候也要用肉,但是你隔夜了我就不吃。那意思就是隔夜了就坏了。自己家祭祀的肉隔了三天也就不能吃了。最后重要的就是,吃饭睡觉的时候一定不能说话!
其实说了这么多,你会发现,孔子这么讲究,才是他能长寿的秘诀。在那个年代,活孔子这么大岁数的人真不多。而且他也不算什么大贵族。医疗条件也不见得多好。但是他靠饮食让自己活到那么老。
吃货,应该也是注重养生的人。不能乱吃,不能胡吃海塞。那不是吃货了,而是一个只知道吃的傻子。你看他那么讲究,其实都是很科学,很讲究营养学的。这些都是孔子自己的经验。在他的概念里就有类似饮食宝塔的结构,饮食卫生很重要,躲避假冒伪劣,味道是必须关注的,少量饮酒也有好处。其实他是中国营养学的先祖嘛。来,营养学的亲们来拜老祖宗。
当然,我们可以认为,孔子这样写是在坚持礼。确实也有道理。礼是规范人言行的,但是有时也是在保护人。所以虽然孔子这样说,证明他确实对吃很关注,但是也不能说他只知道吃。毕竟吃饭也是礼的一部分。
孔大爷在意吃是肯定的。吃饭和啪啪啪,人生就这么两件事,礼肯定要管一下。但是孔子又说了,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那意思就是说,随便吃饭,不喝酒喝水,开心就好啊!你一定奇怪,怎么又变了?刚才那么关注吃,这又不管了?
大爷又称赞自己的徒弟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是吧,证明孔子其实很欣赏这种不关注饮食的行事风格。而且还说,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证明他觉得,君子不是必须关注饮食的。
那这说明什么?说明孔大爷是个两面人?一个虚伪的人?肯定不是。
原因是,君子在孔大爷那,代表着行仁义。为了行仁义而来不及关注礼,这是可以接受的。但是,如果你有条件,还是应该关注一下礼。不单单是为了礼节,也是为了自己嘛。你吃那些腐烂变质的东西对身体也不好是吧。
孔子都说了,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但是君子不单单是人。就是这么简单。而且其实,孔子从来没有说自己是君子。
所以孔子关注饮食的礼和推崇君子不关注饮食,是不矛盾的。虽然孔子希望克己复礼,但是仁义是他理论更核心的东西。
有条件,咱们就上礼。没条件,也不是非要不行。仁义更重要。孔子是尊重人对于食色的欲望的。人都有,这是没办法消除的。那么你吃饭的时候讲究一点,大家都好。但是如果你有更高的,超越功利的精神追求,那你就可以放弃食色了。比如仁义。
其实孔大爷只是个凡人。也有七情六欲,也就有食色的欲望。但是他又超越了凡人,让自己有了一种崇高的精神追求。他希望自己成为君子,没成为也没关系。努力就好。
孔子小时候其实过的挺苦的。他的老祖宗是宋国人,还是贵族。结果有一代祖宗惹事了,后代只好跑到鲁国。
但是孔父叔梁纥因军功而获封鲁郰邑大夫,所以在鲁国还是贵族。不过可惜,三岁就没了爸,跟着妈,生活肯定困难点。他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鄙就是小,做点小官。干点接近民间的事。所以他之所以注重吃,除了礼的因素,很可能是因为他小时候并没有获得什么良好的食物。
虽然他挺鄙的,但是别人还嘲笑他“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这句话可是形容孔子的啊!不过嘛,孔子还是蛮可爱的。他也没反驳,就直接说,老子不屑于和你们一样!这水平就高了。
虽然说了这么多,但是他还是个吃货。这从他的比喻就看得出来。听首歌,就是三月不知肉味。他也把食物抬高到了人生唯二重要事的境界。
比如说,他离开鲁国的时候,就是因为国君没给他祭肉吃。当然这是礼的要求,但是却以食物的形式表现出来。
最后还是要说说他的束修。其实束修这个东西,学术界不认为指十条干肉。说束修是十条干肉这种说法,来自于唐代对论语的解释。但是汉代并不是这么解释的。
汉代人说,束修指的是十五岁以上,能够扎上腰带修饰好妆容,孔大爷我就教你了。在春秋时期,十五岁称为童子,需要进行一系列的修饰仪式,然后就可以上学了。孔子自己也说“十有五而志于学”。所以他其实真的没有收徒弟干肉。再说收点肉也吃不饱。他还是当过大官,有点积蓄的。再说这么多徒弟,子贡又是大商人,接济老师点钱还不是问题。
不过其实有必要说说干肉。干肉也是一种非常传统的食品,很可能在原始时代就出现了。至今在俄罗斯某些捕猎为生的族群里,吃不了的肉还是晾在屋檐下成为干肉的。而且特别的是,生肉风干以后就可以直接食用了,而且完全没有生肉的腥味。
食物有一种很特别的特性。如果你晾着,就不会轻易坏。如果你老捂着,反而坏的快。当然这是因为,在空气中需氧微生物繁殖缓慢,厌氧微生物无法繁殖,而且水分蒸发,导致食物表面形成一层硬壳,更容易保存的缘故。至今在很多地方,风干肉食还是一种风味食品,有特别的味道。尤其在一些地方能够吸引老年人。比如南方很多地方的腊肉。
其实先秦时期,齐鲁大地的主要食物就是粮食而不是肉类了。肉食主要来自六畜中的牛,猪,狗,鸡,羊,再加上鱼肉。所谓肉食者鄙,能吃肉的都不是普通人。但是孔子虽然不是普通人,也不是经常能吃肉的。否则就不会那么惦记祭肉吃了。说明,他的徒弟不送他肉。他也不能经常吃肉。直到文景之治,普通人才能吃上肉。但是随着汉武帝的那些事,农民又吃不上肉了。
干肉应该叫肉干。肉干的制作方法在古代称为腊脯法。也就是做腊肉和肉脯了。把猪牛羊的肉切成条叫脯,把整只鸡鸭做了叫腊。有两种制作方法,一种加盐,一种不加盐。相同的是都是用风干的办法。如果加盐的话,同时还会加很多香料,比如生姜肉桂。如果不加盐,就直接风干了。
其实加工肉食还有很多方法,都在下面列举了。我先说怎么做肉干。肉干要经过蒸煮,蒸煮后的肉就已经成型。然后加香料和盐糖,卤煮。肉入味后再风干。
但是,传统制作肉干的方法制作出的肉干质地非常坚硬,很难咬。而且颜色是黑褐色,很灰暗。
当然这是因为美拉德反应。现代人的牙齿通常不好,咬不动坚硬的肉干,而且灰暗的颜色不利于销售。于是人们就研发出了新方法。企业使用碎肉,搅拌成肉糜,然后在4摄氏度下加入5%的大豆蛋白和水,再加入葡萄糖和异维生素C等物质,不再风干,用烘干机干燥,这样制作出的肉干,颜色鲜艳亮丽未产生美拉德反应,肉质软嫩,比传统肉干要好看好嚼的多,应该说其外观味道安全性都是有所改善的。
你在淘宝买的猪肉脯,大多是这样做的。但是,前提是厂家是正规的。而且喜欢吃哪种制作方法出来的肉干,还是个人的选择。我个人就喜欢比较耐嚼的呢。
如果还想看更多这样有趣的文章,那就关注我咋样?
微信公众号
白公子的生物课 vita-force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19:1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