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胡珉琦
按照科学的解释,世界将不会是在瞬间毁灭。所谓“末日”,可以理解为是巨大的自然灾害或物理环境的变化给人类生存带来的种种考验。与其忧虑“末日”是否来临,不如从现在起,重新掌握人类最原始的生存技能,无论何时都能“绝处逢生”。
对于有些人来说,12月21日过后才得以释然,“末日预言”终究是破灭了。不过,谁也不能否认,这个世界每天都在发生着变化,尤以自然界和物理环境的变化最让人们感到无力。
现代化的生活让人类的生命变得多彩,可如果有一天,人们一无所有,身陷于巨大的灾难之中,是否有足够的能力保证自己活下去。在下一个“末日”预言出现之前,重拾人类被遗忘的求生本能,也算是对这个世界的一种敬畏。
寻找水源比食物更重要
没有吃的东西,你可以足足熬过三个礼拜,可没有饮用水,人活不过三天。可见,人没有了水,将大大降低在极端环境下的生存几率。
不过,在以户外救援为主的公益救援队——绿野山地救援队资深队长海猫(吕忠洪)看来,自然界中的水分其实很充足,一般可以通过收集雨水和露水获得补给。
“早晨,树叶上往往会凝结露水,有的苔藓会积聚大量水分,采集起来,包在衣服中,拧一拧就能挤出水来。”
困难的是在沙漠和海洋之中。不过,海猫认为,就算在极度干燥的地区,也会有水曾经流过或者下渗。
英国探险专家、Discovery频道户外生存大师贝尔·格里尔斯在他的《荒野求生手册》中就告诉人们,找一个地势低且有些许潮气的沙地,深挖一个坑,把任何可用的防水材料悬垂在上面,白天热度上升,表面的湿气到了晚上便会凝结成水珠,滴落在布的中央,这便是利用了太阳能蒸馏器的原理。此外,学会观察动物的足迹和粪便,密集处很可能就是水源地。末了,再选择仙人掌的汁液。
而在海上,虽四面被水环绕,但决不能只饮用海水。海水的盐分浓度是人血的三倍,会导致严重的肾衰竭,甚至精神失常。贝尔推荐,鱼类的眼球、脊骨和海龟的血液是救命的饮用水。此外,就只能利用一切容器包括太阳能蒸馏器收集雨水和露水。
相较于生命之源,大自然中的食物似乎要充裕得多。早期人类就是“清道夫”,以植物、动物,甚至腐肉为食。不过,贝尔还是建议:“在追击较大的猎物之前,不妨先找找草莓、蛆或一些甲虫的幼虫,这才是真正的生存之道。”
保持体温让器官正常运转
人类是恒温动物,因此,要保证各个器官正常运转,必须保证人的核心温度维持在37摄氏度左右,只要下降2摄氏度,或者超过43摄氏度,死神就可能降临。
如果身处类似南北极、冬天山区的环境,贝尔认为,首先必须保持身体的干燥,否则汗水冷却就好比穿了一层冰衣。“众所周知,羽绒服防风保暖效果好,如果可以,多取些松针或者其他干燥的树叶、枝条放到外套的里面,制成羽绒服的效果。”海猫告诉记者。
其次,必须随时保护好头部和颈部,因为体热极容易从颈部流失,直到失去意识。有人为了保持核心体温最终冻僵甚至失去了四肢,但却可以换回一条宝贵的生命。
而海猫表示,保持核心体温的一大办法就是让自己保持清醒和运动,“闭上眼睛就永远起不来了”。
相反,在高温地区则要避免中暑。海猫提出的首要原则是避免白天活动,这样可以减少身体水分的蒸发。此外,用一切可以包裹身体的服饰来抵御太阳的照射,尤其是头部,人们甚至可以像贝尔一样在包裹头部的围巾上洒上尿液,好让脑袋有凉快的感觉。
建立避难所是求生第一步
可无论人们多么努力,如果始终赤裸裸地置身于各种极端的气候里,必死无疑。因此,贝尔在面临任何求生状况时,都把建立避难所列为第一要务。
想要人们免受寒冷的侵害,雪的隔绝效果是最好不过的。美国国家科学院在近日发布的《世界末日生存指南》中告诉人们,可以用压实的雪块砌成一定高度的雪墙,开口设在背风处,人睡在雪墙内侧。雪墙除了挡风外,还可以反射热量,保持墙内温度较高。
而在雪层较厚并且足够结实的时候,还可以挖雪洞。雪洞垂直向下挖掘,上方留有窗口用来透气,在挖掘到一定深度时,在雪洞一侧半腰处再横向掏出一个自己可以躺下的平台,因为冷空气较重,会停留在雪洞的底部,而平台处相对要温暖一些。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必须将平台上万的穹顶仔细抹平,防止人体的热量使顶部的雪融化。入睡时,永远都得在自己与雪之间留一层隔绝物,否则体热会快速流失。
如果在沙漠,有岩壁、洞穴自然是最完美的,否则只能人工搭建阴凉处。按照贝尔的方法,是要在地表有阴影的一侧挖出一个洞,并且把挖出的材料沿着地洞四侧堆成一面墙以抵挡阳光,再把衣服、防水布料等覆盖在地洞上,人则躲到里面。如果能制作两层式的“屋顶”,并且两层之间留60~90厘米的空间,就可以大幅降低下面的温度。
而在一般环境中,选择地势稍高,地面干燥,四周较为开阔又背风的地方,山洞或者石崖下凹的地方作为避难所是最佳的选择。
在那些地方,《世界末日生存指南》推荐人们制作简单的“披棚”。这种截面呈人字形的窝棚是利用一根斜搭在高处的粗树枝作为主梁,然后在两侧分别搭上一排木棍,再在上面盖上带叶的树枝,最好是类似芭蕉的大叶子,像鳞片一样从上到下依次覆盖,最后再挑选一些细软的树叶或者树枝,从窝棚的入口处塞到棚内的地上并铺平,就是一个可以临时安置的家了。如果地面比较潮湿,则想办法搭建一座“高脚楼”。
生火是必备技能
有了水和食物,也有了藏身之地,原始人类生存最不可缺少的就是火种,它带给人类光明、温暖,可以加热食物、驱赶野兽。然而,不要幻想还能拥有打火机或者其他点火设备,“钻木取火”才是最现实的选择,可它远没有现代人想象的那么简单。
海猫强调,摩擦并不能生出火来。其实,木头相互摩擦只能产生火炭或者燃屑,而要使看不见的火星变成旺盛的火焰必须通过一种媒介物引燃,这就是火绒。它最好是如同绒毛般的纤维性材料,比如鸟巢的内层、干草、松针或者是桦树、松树、云杉的树皮等,被撕成碎片,处理得起毛,遇火星就能轻易燃烧。人们在户外必须随时收集这些宝贵的材料。
可是火绒产生的火焰并不会持续太久,环境温度又低,因此,还需要体积较小的点火材料才能使木堆真正着火。最理想的,就是把松树之类的软质木材切成一片片好比铅笔般大小的东西。
当然,摩擦的技巧也很有讲究,最古老也是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就是回转一个主轴,使之就像锥子一样进入底部的一片木板。另外,如果能制作类似放大镜的透镜,在阳光下也能点燃火绒。
刀是首要生存工具
每一次灾难过后,有忧患意识的人总会想到该常备家用应急包,可如果只给每个人三个选择,究竟该随身携带什么工具?
与美国国家科学院给出的建议一样,海猫毫不犹豫地把刀放在了第一位。“刀在自然界中很难制作,而防身、捕猎、制作各种生存设备几乎都要用到它。”
不过,他的第二选择也许会出乎大家意料,那就是食盐。“这是因为食盐在自然状态下同样难以得到,而它又是人体代谢不可缺少的物质。”
如果还有机会,海猫才会选择带上火种,毕竟火可以由大自然赋予。
《中国科学报》 (2012-12-22 第6版 真相)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973055-702272.html
上一篇:
末日情结是对内心的追问下一篇:
钢筋水泥塑造的天籁之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