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情感机器人只能是适应人类情感,跟随人的情感,还只是只认识0和1的逻辑机器。在我们能看得到的未来,机器人还不能拥有真正的人类情感。”
■芮厘
“你好,我是北京科技大学机器人实验室表情机器人”,“你还会什么”,“当然,我会的东西很多”,“我不高兴了”,“我很伤心”。
走进北京科技大学物联网与电子信息系主任王志良教授负责的机器人实验室中,实验桌上摆放着一个能说会道会哭会笑的表情机器人头部。王志良的学生闫纪铮博士通过电脑语音识别系统,向它发出指令,做出各种仿人类表情。这是最近才“出生”的该实验室中的第三代表情机器人。在使用材料和程序设计上有了很多改进。硅胶制作的皮肤已经可以做出很多比较细微的表情,例如高兴、忧伤、惊恐、愤怒等等。“他”的外貌还是依照王志良自己的样貌设计。
闫纪铮介绍,利用脸部编码理论技术,找到人类表情几个基本控制点,通过头部中的舵机驱动,带动连接不同控制点的连杆。而连杆要遵循不同表情的指令,通过不同角度移动或转动,带动硅胶皮肤作出相应的表情变化。
王志良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人工智能从上世纪50年代起步,并未涉及情感计算。由于在心理学就包括了智能、情绪、意识的研究,因此如果人工智能的研究不能涉及情感研究就是不完整的。因此在1997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提出了情感计算。
在经过上世纪60年代的工业机器人、80、90年代的智能机器人、到现在的服务型机器人,机器人的研究经历3个时代。
当服务型机器人逐渐进入家庭,就决定了情感机器人的发展。情感机器人不仅能够帮助人类管理一些家庭事务,还能够判断主人的情绪并作出相应的反应。
英国赫特福德大学的罗拉·卡纳梅洛博士领导的一项“感知成长”的欧洲机器人项目在2010年制造出“Nao”,一个可以模仿1岁孩童的情绪并可以与善意对它的人结下深情厚谊的情感机器人。
卡纳梅洛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Nao可以观察人的情感变化,模仿人类在婴儿时期学习与他人进行社交和情感互动的行为线索。她认为,未来的生活中,机器人不应该仅仅是教育和使用的工具,而应该和人类一起成长。它们就像婴儿一样,学习周围的环境并逐渐形成自己的行为方式。
她们最终希望能够制造一些可以表现情感、有社交能力,因此可以和人类进行互动的机器人。在与人类的互动中,这些机器人能够察觉人类的一些简单情感,比如悲伤、受挫,并且对这些情感作出回应。但是这要分不同的人,有些人在伤心或者受挫的时候需要这样的机器人让他们高兴起来,但有些人只想自己静静地待着。
如果这样的机器人能够真正地进入人类日常的生活环境中去,在公司、服务业、娱乐界、病人看护、治疗助手等环境中,它们不能再是简单的事先的程序设计,而是要真正地融入真实的生活中去。它们必须能够适应环境的变化,主人的个性,它们合作者的需要。它们在社会中的角色将更加丰富。
这样的机器人更多地被希望能够用于陪伴老人和儿童。目前,王志良教授也在与心理学方面的专家合作,从人工心理学的角度研究情感机器,从而适应人类心理偏好。
王志良说,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情感机器人只能是适应人类情感,跟随人的情感,还只是只认识0和1的逻辑机器。在我们能看得到的未来,机器人还不能拥有真正的人类情感。
人们普遍认为,下一次的技术革命将是在未来的30至50年后发生,生物科技将成为人类社会文明的一个主要特征。在那时,有可能将硅芯片与生物技术结合,再进行大规模计算,也有可能向人类情感迈进,但完全产生人类情感还是比较困难的。
美国计算机教科书《人工智能》作者提姆·琼斯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与过去不切实际的期待相比,目前的人工智能发展正处在一个很好的阶段。研究真正的机器智能(情感机器)应该继续,尤其是我们越来越了解自己的大脑、情感,以及这些是如何让我们成为自己。“我想距离我们看到真正的情感机器还有很长的时间,而这些问题是值得我们去解决的。”
《中国科学报》 (2012-12-22 第5版 探索周刊)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973055-702269.html
上一篇:
人,机器人,谁将主宰谁下一篇:
末日情结是对内心的追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