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ing--与岁月成正比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Ising 普世无关我,孤心送远行。月眠风滞两栏凭,莫道惯于长夜数兰清。

博文

物理人生(40)--您科普了吗? 精选

已有 8365 次阅读 2008-1-26 11:59 |个人分类:评论|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拜读了武夷山老师最近发表的大作(鱼与熊掌可兼得乎?――谈科研与科普的关系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14806),掩卷感慨,深感老师思想深邃,总能够从独特视角提出有价值的论题。文章阐述了科学研究与科普工作之间存在的间隙及其背后成因。职于科研与事于科普之冲突(if any)主要原因是科学家的所谓心理“障碍”,是“科学家”对科普人可笑的认知和奇怪的鄙视。这颇像是工人兄弟从农民大哥那里买来粮食作物,加工后卖给农民,却要鄙视农民不配享受一般,显得有些滑稽可笑或不可理喻。

 

本人对科普人充满敬意,也一直试图做个业余科普人,可见本人之职于科学研究确实做得很差劲。可是,恕我张狂,我准备在这里和稀泥,以图填补科学家与科普人之间的这种莫名其妙的间隙。

 

本人的论点很简单也很直接:一个从未从事科普或者不肖于科普的科学研究者(“科学家”)实在算不得是一个真正的科学家。

 

狭义来看,所谓科普人可以被理解成专职于科普创作与传播的学者。这份职业在当今非常功利的社会可算是一个冷板凳,能够坐得热乎乎的人不大可能很多,很多人甚至还只能屈坐于严冬户外的冷板凳上。因为“能源危机”的原因,暖乎乎的大楼似乎就只能容下部分科学家们坐了。

 

在我看来,科普却是非常广义和具有层次的,因此也无处不在。科普人专职从事科普写作与传播是做科普,“科学家”将其科学研究快意地或者被动地以科普的语言表述出来让百姓明白是科普,让大中学生粉丝、让研究生愿者上钩是科普,让其它领域的学者不瞌睡、让大同行小同行暗点头也是一种科普。所以“科学家”实在没有必要去看轻科普人。

 

如果一个“科学家”不能将自己的科研及成果用多层次的科普语言展现给大家,那好比他只会手忙脚乱地打手势而不会说话一般。陈景润先生是大家,他做出“哥德巴赫猜想”期间或期后有没有做科普我不知道。然而,不让陈先生科普,而是先靠一个文学家徐迟先生用报告文学,后借助众多教师、记者、宣传部官员干事们,让无数人将“歌德巴赫猜想”窃以为乃证明1+1=2却是真真确确的历史。这样的故事大概也只是在我国那个年代才能发生,也算是我国科学界一件千古奇谈、当代胜景。

 

与此相反,很多大家在科普上的影响也许并不比其研究的造诣逊色多少。例如,就我所知,郝柏林先生与于禄先生早年写的那本关于相变和临界现象的中文科普小册子就曾经勾起多少如我等后辈对物理的着迷和兴趣!

 

如果一个“科学家”不能将自己多么成功的研究历程用科普的语言或形象的八卦在会议上、在媒体中、甚至在这里的科学网博客中与大小同行分享,而只是一味用其专业高深的语言来敷衍和炫耀,那他很大程度上是在浪费听众和读者的时间,符合“浪费别人的时间是犯罪”的原理。

 

如果一个“科学家”不能将自己多么有用的研究成就用科普的语言向社会宣讲、向政府报告、向纳税人交差,以便别人能够清楚明白地意识和理解其价值,从而加以推广应用,那么他的研究成就就像天空的流星,乍地个美丽也是枉然与短暂的,终将被时间长河刷平,除非施加时间反演对称操作在哪一天由后人拾起牙惠,再来科普。可是那时“科学家”或许就黄花昨日了!

 

如果一个“科学家”不能将自己多么玄妙的道行用科普的语言露沾公众,而是留给媒体人去做科普夹生饭,那我们只好说“味道好极了”。我们知道,这样的“美味佳肴”时常见诸报端媒体,引起我们笑语翻飞、懊叹连连并不为怪。而“科学家”还要怒其不争、恨其不古一番,“科学家”又如何能够脸不红心不跳?!

 

如果一个“科学家”不能用科普的语言描绘自己的成果,似乎也说明他()对其成果的涂鸦还没有练成信手拈来、收发自如及至举一反三的招式。而真正的科普人反而能够千辛万苦甘自来,一朝一夕梦成真,将这些成果科普到百姓人家,说明“科学家”没有什么可优越于科普人的,反而应该为此而自惭形秽、俯首称臣。

 

退一万步,在我看来,一个“科学家”科普自己的成果才是肯定自己辛勤和智慧必须的一步。没有这一点,就难免得不到别人理解、明白、欣赏。“科学家”自然也就别怨天尤人、别叹息生错了时辰投错了胎。既如此,“科学家”何能做一个于己、于人、于社会、于万物有益的高人?!

 

奇怪的是,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科学家”通常都在绞尽脑汁去思考、申请、总结、汇报、包括时不时的自我感觉良好,通常都在有意无意地尽可能科普以求得经费、支持、发表、荣誉、永生;到头来转过身却还要鄙视科普人。

 

科普就像云南白药和万金油一般,如观音再世如来重生一梦,是惠及众生也弥益自身的好东西。每每一个“科学家”感觉自己伟大了一次的时候,我建议他()最好问自己一句:您科普了吗?

 

您科普了吗?!在我看来,这是一个科学家的责任、义务甚至是素质之一。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915-14989.html

上一篇:物理人生(38)--OK, 原来如此
下一篇:物理人生(41)--南国风雪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3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5 21:5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