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写在前面
————
一年过去,照例来写一篇文章以记录生活,上一篇是初到加国的新奇与期待,这一篇稍有点沉重。无论过去一年怎样度过,未来的日子里,仅以此文与同样排队等待成为青椒的人共勉。
————
今年是我来到加拿大的第二年,第一年来时的期待与现实的碰撞,让激情褪去而多了几分理性。我在初到时的目标十分明确,现在迷茫似乎潜滋暗长了起来。下文中提到的几个问题,是我这一年中不断叩问自己的。
1
· 疫情下的大学校园 ·
2020春节后,我从国内返回加拿大,彼时正是国内抗疫最紧张的时期,但加拿大尚很平静。
1月27日,学校发布了Coronavirus update,主要转述了Chief Public Health Officer of Canada给出的官方消息,当时的状况还是low risk。整个1月到2月,加拿大境内只有零星的travel-related cases,学校内部没有再发针对疫情的通知。
3月开始,加拿大的病例开始攀升,情势渐紧。3月12日,学校决定叫停所有的出境旅行,但上课、实验和考试等日常活动都会持续进行。而紧随而来的下一天,即3月13日,学校便发通知,停止校园内的各项活动一周,且本学期的教学和考试都转为线上进行。随后陆续公布了work from home等各项活动的指导意见,春季学期也改为线上教学。
从4月下旬开始到5月初,校方不定时地发布updates,通知大家管理层对后半年的教学方式的讨论情况(但尚无确切决定), 5月27日,正式公布了秋季学期的计划,确定为线上教学。
伴随着教学方式的改变,实验室工作也发生着变化。3月中旬,学校要求在3月20日关停所有实验室,实验室的活动从3月下旬即停止。
直到6月下旬,学校宣布准备恢复部分校园活动,着实激动人心。我协助导师准备了实验室复工的相关文件,经过两轮修改,终于在7月底得到了复工批准。8月实验室开始恢复工作,根据人头限制和social distancing要求,我们开始进行内部签到轮流办公。
事实上6月开始,随着加拿大疫情增速开始放缓,很多人都松了一口气,7、8月路上人群明显增多,9月多数服务业重新开张,尽管病例远未清零甚至还在增长,但是群体的警惕心已然不再。
学校方面,9月底学校公布了2021新学期的计划:线上为主,允许部分课程有in-person的活动加入。然而不久,第二波疫情就来势汹汹。10月开始病例持续飙升,到11月甚至更甚于此前第一波疫情。我所在的地区从12月26日开始开启了新一轮lockdown,学校下一年活动亦进一步收紧。
2
· 工作:Technician or Manager? ·
客观来讲,博士后是一份高度不标准化的工作:在一些课题组,一个博士后可能是一个升级版全速奔跑的博士生,兼顾多个项目,科研成果极度高产;而另一些课题组,博士后可能意味着实验室行政事务,组织开会,为学生提供科研后勤支撑,较少直接参与科研项目。具体是哪一种,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题组PI的期望和管理风格。
在我心目中,较好的博士后经历应该是上述两种情况之间的一个平衡:能够不脱离科研项目本身,也对实验室管理有所参与。前者是为了保证与领域前沿同步和不荒废实操经验,后者则是为了日后做PI应对更复杂的职位状态做准备,缺一不可。
我所在的超声课题组之前主攻图象方向,导师希望我能够建立起一个生物相关的超声治疗分支课题组。于是,开始博士后工作之后,我的一大任务便是从零开始建立一个新的细胞实验室。
从第一步踏入空空如也的房间,我便意识到它将会花去我相当多的时间。而事实证明,它占用的时间比我想象中更多。
2019年后半年,实验室房间的供水管道接入之后,我便马不停蹄地投入到实验室平面设计和与工程承包商的密切沟通之中。从格局和人员场地估算,到壁橱和实验台材质高度,以及抽屉橱柜内部空间设计,再到实验设备的空间规划,每个细节都需要考量。
作为装修零经验的小白,我能想到的最快的方式便是参考其它实验室的设计。于是我带着卷尺和笔记本,到合作者的实验室进行了全方位的丈量,记录了所有仪器设备的尺寸和品牌。假期回国时,专程去了一趟香港我读博所在的实验楼,对几个功能类似的实验室也进行了一番实地测量,方才觉得心中有数。回到加拿大之后,以这些测量结果为依据和工程承包商沟通,最终定下了装修方案。
2020年初,在相关文件和沟通都搞定之后,装修工程正式开始。然而疫情袭来,让装修过程变得不再可控。工期一再拖延,我提前订购的大型设备如生物安全柜等,只能推迟送货,小型设备则送到其它地方储存。一开始自己还很急切,后来合作者告诉我,即使没有疫情,加拿大的施工队也还是常习惯性延期才能完工,我需要自己适当降低预期。
所幸疫情期间,施工没有叫停还在进行,8月得以完工。9月之后,我开始按照之前列好的list采购第二批实验设备,同时帮助我带的博士硕士生采买试剂和材料。
这个过程中,最考验的便是耐心。要有耐心去查各种设备的规格参数,亦要有耐心去多方询价比较,更要有耐心对各种实验仪器耗材代理商提供的售后和供货情况进行衡量,因送货时间往往存在不确定性。
与亚洲的供货商普遍的售后一条龙服务不同的是,这里很多时候设备采购是不包安装调试的,或者另计安装费但价格较高,所以多数时候需要照着说明书DIY。当然,安全合规也要跟上。几个月下来,有种当起了technician的错觉。(我是不是飘了~~)
近年底的时候,实验室终于可以开张了,朕心里甚是欣慰。(嗯,我真的飘了。。。)
实验室有了,但开一个分支课题组,还需要有人。
在导师的支持下,我负责的超声治疗方向去年和今年各招了一个博士生和一个硕士生,此外还有一个主攻图象但课题涉及治疗的高年级博士。
从9月起,我开始组织分支课题组的组会,每隔一周开一次常规组会讨论科研项目内容与采购,再加每隔一周进行一次Journal club,主要用于讨论paper和培训写作方法。
一开始常怀疑自己,以自己现在的能力和成果,是否能够提供有效的支持给到学生。但其实,当我把日程计划公布给大家时,已断了退路。索性无论如何,按计划做到自己能做的最好便是。欣慰的是,经过摸索,两位新生都大致确定好了课题方向,一位以超声治疗用到的微泡技术改进为主,一位以载药治疗创新为主。
回看这一年,五味杂陈。
从一间空房,到装修采购事无巨细亲力亲为,再到让它变成一间可用的实验室,我是有成长的。
然而,这种成长更大来自于非科研层面,在频繁与供应商沟通以及和学校相关部门的沟通过程里,我深深体会到了亚洲文化与北美文化下人们处事方式的不同,以及权责划分的思路之不同(这一点可能可以专门写一篇文章去细说)。而从和学生的沟通中,我也日渐发现因材施教的重要性,对于不同性格和处事方式的学生,在沟通需求和探讨进度时需要灵活处理,不能一概而论。
而在科研层面,这一年我是有遗憾的。
3
· 科研:今年你进步了吗? ·
Paper是科研圈的硬通货。
在来加拿大之初,我是不担心paper数量的。虽然博士毕业时博士所做的工作没有发表,但基本都已成文,由其它作者修改之后,理论上就可以投稿发表了。虽然投稿周期通常都要大几个月到一年,但已有草稿在,心里还是有底的。
所以,当一开始花精力去建立新实验室的时候,是不担心且满怀希望的。
然而,对于发表paper的过程,我设想得太过简单。
由于一些无法控制的因素,这两年里,博士期间的文章只得以发了一篇,另有几篇还未能投出去。
事实上,这两年的博后经历,无论是装修,还是文章发表,我得到的最大的收获和教训,便是一切和人有关的工作,都不能机械地以流程复杂程度去评判难度。往往一件看起来简单的事情,办起来有难以想象的艰辛。
2020后半年,心里是充满煎熬的。我关注了国内高校的招聘情况,自知硬条件无法支撑自己去到想去的学校,却在paper上又非常无力。
而除了博士期间的文章滞障之外,今年博后的大部分精力都在新实验室建设和辅助新学生立项,这一年自己并未能有新项目和新的科研成果。去年曾尝试做了一个试水小项目拓宽新方向,但由于不具备继续做的实验条件,加之今年实验室建设的工作量渐多,也便停滞了。
我深知,局面极不乐观。
从去年年底到今年上半年,我尝试陆续申请了一些学校的青年论坛,皆无功而返。这也在意料之中,从现实的角度上讲,博后期间的工作并没能给自己加分。
挣扎许久,在paper没法突破的情形下,我决定拓宽一下教学层面的经验。于是报名参加了学校教学中心的基础教学培训项目。
接触教学给我带来了莫大的快乐,每次microteaching试讲都是难得的高光时刻,能收到听众积极的反馈十分开心。其实,下决心走学术道路的很大一个因素便是我过往当老师时发现自己非常喜欢教学。
这一年,在沟通施工与采购的过程中,涉及价格服务谈判,难免心中诸多不快,但是每当触碰到教学,便感到离初心更近了一些,安慰自己也许还走在梦想的道路上。
可是,在科研上我进步了吗?答案大约是否定的。
4
· 不转弯:执着还是幼稚? ·
站在2020的尾巴上,我的博后第二年也接近尾声。
有时候,你不得不承认,人到中年,面对的压力是多方面的。
我是一个工作之后才回到校园的人,即使读硕博时内心十分坚定,却也拗不过事实上科研圈也有默认的年龄限制,无论是35岁还是晚两年,我都已经处在了客观上的边缘。
尽管自己心理建设已经较同龄人来说做得相对扎实,但每当面对父母、和朋友的疑问:你为什么要做一份薪酬不多,且远在他乡的工作?去industry薪水更高更轻松,你干嘛非要做学术呢?或是问,既然现在的科研进展也并不如人意,为什么不离开?作为女生,还常被问及,你这样怎么才能找到另一半?
我无从回答,只能沉默。
有一天,我打电话给一位很敬重的师兄,他问:
“为什么想做学术找教职呢?是不是只是因为读了博也没有其它想法所以就自然想走这条路?”
“不是的,我有很想做和看好的科研方向,也真的很喜欢教学,从工作内容上看,大学教职是很适合我的工作,如果还有一线机会,我都想试试看,不然会有遗憾。”
挂了电话,我想起博士毕业答辩之后,committee的老师过来和我握手,说:
"恭喜你毕业,你真的很适合做科研,以后好好努力。"
我心里乐开了花。
好希望,时间能永远停在那一刻。
| 后记
这个时代,谈理想可能不太接地气,甚至落伍而俗套。但是每一个愿意等待成为青椒的人,可能心里多多少少都有些理想的成分。
梦想是个沉重的壳,在本就要负重前行的生活面前我不时想要卸掉它。但是每当我背上它,就好像随时随地有了家。
我常常自嘲自己排着队,拿着青椒的号码牌。不过,如果排队等不到结果,至少我来过努力过。
2021我会继续努力,也许最终不得不重新许愿,但是等待和漂泊里,我有故事也有酒,假使离开,不遗憾。
< 本文同步发表于微信公众号Star走神观想笔记 (stardaydream)。未经同意谢绝转载,如需转载请与公众号联系。>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1 23:0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