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巴金,我只是从他的作品,还有他的言论。作为读者,我喜爱他"蘸着自己的心血"写出来的作品,那里洋溢着善良、真诚、正直、朴素和广博的爱。我敬重他"揪出示众的首先是自己"的忏悔的勇气和品格,这是我们中国文人尤其缺乏的。他便和那些曲宦巧学、媚世苟合、争名于朝争利于市、乃至棍子棒子搅屎竿子之类的文人,拉开了瞠目结舌的距离。
巴金最喜欢玫瑰,因为他觉得玫瑰象征着爱情,也象征着友情。他自己曾经也说过:"我一刻也不停止我的笔,它点燃火烧我自己,到了成为灰烬的时候,我的爱我的感情也不会在人间消失。"
"文学的最高境界是无技巧,是文学和人的一致,就是说要言行一致,作家在生活中做的和在作品中写的要一致,要表现自己的人格,不要隐瞒自己的内心。"正如巴金说的这样,他的所有重要作品中,几乎都无法排遣来自灵魂深处的感伤,几乎都笼罩着某种疼痛的氲氤。他使中国古典文学中所沿袭下来的浓郁的感伤主义传统,在现代性的意义上再一次获得了成功的彰显。他在《灭亡》中这样写道:"每夜回到旅馆里,我稍微休息了一下疲倦的身子,就点燃了煤气炉,煮茶来喝。于是巴黎圣母院的钟声响了,沉重地打在我的心上。在这样的环境里过去的回忆继续来折磨我。我想到那过去的爱和恨、悲哀和欢乐、受苦和同情、希望和挣扎,我想到那过去的一切,心就像被刀割着痛,那不能熄灭的烈焰又猛烈地燃烧起来了。为了安慰这一颗寂寞的年轻的心,我便开始把我从生活里得到的一点东西写下来。"
在巴金的作品中,我们透过叙事话语的背后,可以感受到浓郁的悲悯和感伤的成分。但是,他的这种悲悯与感伤又有着独特的精神内涵。它的艺术传达,不是基于对自身个人苦难经历的哀婉与倾诉,不是拘囿于创作主体个体生命的疼痛与无望,而是源于他那内心深处深厚的人道主义理想,源于他对人世间平等、自由、博爱等基本生存法则被遗弃的焦灼。也就是说,他的疼痛是来自于不合理的现实秩序对人性的极端压制,他的悲悯是发端于人与人之间平等权利的被褫夺,他的感伤是针对着人与人之间赖以相处的和平之爱的缺失。所以,与同时代的其他感伤型作家(如张爱玲等)相比,他明显地拥有更为博大的苦难襟胸,拥有更为广袤的心灵视野,拥有更为劲强的人格力量。
巴金的时代,是中国文坛一个特殊的时代,是无人可以取代的时代。巴金的存在,熬得比他年龄小的人,出身未捷身先死。巴金的存在,让中国作家感到惭愧,因为迄今为止尚未能够有一个人能够当之无愧地赶上并顶替他的位置。不敢说中国文坛将是一个群龙无首的时代,却可以说将是一个怀念英雄的时代,怀念的是巴金自己曾经格外喜爱引证的"用手抓开自己的胸膛,拿出自己的心,高高地举在自己的头上"的丹柯式的英雄。
是啊,我们不但要给巴金之灵送去真挚的祝福,更要好好仔细盘点巴金为我们留下的"遗产",以便从这位文学巨匠那里获得有意义的训诫,因为这才是巴金留给我们最珍贵的财富。我们如果能将巴金的人格精神薪火相传,这也许将是对巴金在天之灵最大的祝福与安慰。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86879-204777.html
上一篇:
要美女还是才女下一篇:
让生命像花儿一样灿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