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概是遗传的原因,自己一直不喜欢理工科,成绩就可想而知了。后因“工作安排”,从此前的环境报道,转至科技领域。
所幸的事,自涉足科技报道5年来,结识了圈内的一些良师益友,逐渐认识到:与科技本身的进步同等重要的,是国民的科学精神。
因工作关系,科学网是自己每天必看的网站,从中获益良多;自己在报纸上所发的一些报道,也时常被科学网转载,或被赞、或被骂,同样获益良多。
蒙科学网同仁抬爱,斗胆在此开辟一方小天地。惟愿结交更多良师诤友,以更好改进工作,尽门外汉所能尽之力。
今天是农历立春,借“黄道吉日”,以今天见报的一篇杂谈开篇(柏木钉是自己写评论时所用笔名)。
正文如下——
多一些“科技自信” 柏木钉■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仅需要科技工作者树立“科技自信”,也需要社会各界消除“科技他信”,以实际行动为科技创新呐喊助威、添薪加火
“这东西外国人都做不出来,你们能做出来?”说起前不久向某客户推介创新产品时遭遇的无端怀疑,航天科工四院的下属企业红峰厂副总经理王爱民哭笑不得。
类似的情形,想必许多科技人员都遇到过:“这项研究有没有外国人搞?”“你们的产品有没有自主知识产权?”
这种不相信国人创新能力的“科技他信”,其产生有一定的历史土壤。我国近现代科技起步晚,与科技发达国家相距甚远;新中国成立以来,虽然广大科技人员进行了长期不懈的艰苦努力,但在许多领域依然处于追踪、模仿状态。久而久之,“科技他信”就在许多人脑海里根深蒂固,以至于到今天还有一些人习惯眼睛“向外”,缺乏自信。
有感于此,大唐电信集团董事长兼总裁真才基日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鲜明地提出了“科技自信”的概念:经过多年的科技攻关,我国在许多领域已经由“追赶者”变为“同行者”,在少数领域已经开始“领跑”,我们应该对自己的创新能力充满自信。
有事实为证——
在高技术研发领域,“神九”飞天,首次载人交会对接圆满成功,展示了“中国精度”;“蛟龙”入海,载人下潜成功突破7000米,刷新了“中国深度”;“天河”横空,跃居第三十六届世界超级计算机500强排行榜榜首,彰显了中国“速度”;大唐电信集团提交的TD-SCDMA和TD—LTE—Advanced技术提案先后成为国际3G、4G标准,使我国的移动通讯实现了从追赶到引领的历史性跨越……
在基础研究领域,北生所研究员李文辉博士领导的科研团队,在世界上首次发现乙肝病毒受体分子,赢得国际同行的由衷敬佩;中科院高能所的研究人员率先发现了中微子振荡的第三种模式,拓展了人类对物质世界基本规律的新认识,此项研究被《科学杂志》评选为“2012年度十大科学进展”……
以上事例充分说明,自强不息、勤劳智慧的中华民族完全有志气、有信心、有能力攀登世界科技高峰,不断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贡献。
当然,树立“科技自信”并不是说要盲目乐观、沾沾自喜。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国际科技发展新态势,我们更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更要正视目前存在的问题:许多关键核心技术仍然掌握在他人手中,原始创新能力仍然亟待提高,某些不合理的科技体制机制仍然制约着创新活力的释放,许多企业的创新意识和研发能力仍然需要增强……
正因为如此,党的十八大报告正式做出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大决策,向广大科技工作者提出了新期望。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仅需要科技工作者树立“科技自信”,也需要社会各界消除“科技他信”,以实际行动为科技创新呐喊助威、添薪加火。
在物质条件极为艰苦、科技积累相当薄弱的年代,老一辈科技工作者凭借“外国人能干的、中国人也能干”的信心,创造了“两弹一星”的辉煌;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更应满怀“科技自信”,革故鼎新、奋发有为,为人类文明贡献更多的中国智慧。
赵永新 2013年2月5日凌晨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2 22:3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