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技的生命在于创新,创新的本质是颠覆以往、推陈出新。对于创新来说,学术平等、百家争鸣像水和空气一样重要
本周中国工程院和中国科学院先后公布了2017年增选的院士名单。在向“新科院士”表示祝贺的同时,也须警惕另外一种倾向——院士崇拜。
现实生活中,院士崇拜的例子可谓“比比皆是”:研发规划非要院士牵头才够权威,项目评估非要院士主持才有分量,会议如果没有院士出席就不上档次,安排座位时非要院士坐主席台、第一排……更值得关注的是,在近两年的招才引智中,院士崇拜更是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凡是有院士头衔的就身价倍增,支持经费动辄上千万元人民币;某沿海城市高调推出“国际院士港”,还宣称要推动成立“中国院士节;某内陆省份高规格举办“院士联谊会”,希望借助院士之力争取更多科技资源……
院士崇拜之所以泛滥,其根源在于,错把“最高学术称号”等同于“最高学术权威”,认为院士就是“最高学术水平”的化身。其实,这种认识大错特错。
首先,评选院士依据的是科学家几年、十几年乃至几十年前取得的科技成果和社会贡献,而非当前的学术水平。正如中科院院长白春礼所说:获得院士荣誉称号仅仅意味着既往的学术成绩和贡献得到认可,最高学术称号并不能与最高学术水平直接划等号。我们对此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要深刻认识到院士是科技界一员,千万不要自我陶醉,更不能以权威自居。
关于这一点,已故院士王选说得非常清楚:我38岁,站在研究的最前沿,却是无名小卒;58岁时,成为两院院士,但是两年前就离开了设计第一线;到现在68岁,又得了国家最高科技奖,但已经远离学科前沿,靠虚名过日子。他指出,错误地把院士看成是当前领域的学术权威,我经常说时态搞错了,没分清楚过去式、现在式和将来式。
就已今年新当选的工程院院士为例,最小年龄49岁,最大年龄67岁,平均年龄56.37岁——大都过了创新的黄金期,有些人已经离开创新第一线多年。特别是,今天的知识更新和技术迭代速度之快,超过以往任何时期,可谓“日新月异、一日千里”;年过半百的科学家想“与时俱进”都很困难,更谈不上“永立潮头”了。
其次,近年来随着我国科技事业的快速发展,科学家特别是中青年科学家的数量比以前增加了很多,同一个研究领域水平不相上下的科学家有很多位。但是,由于增选的院士名额非常有限,选上的固然很优秀,但落选的不见得不优秀——原来水平相当的科学家,怎么可能因为一戴上院士帽子就水平大涨、一跃成为“最高学术权威”呢?
科技的生命在于创新,创新的本质是颠覆以往、推陈出新。对于创新来说,学术平等、百家争鸣像水和空气一样重要。如果一味崇拜院士、“惟院士马首是瞻”,何来挑战权威、独立思考、标新立异?院士崇拜的恶果,不仅助长了重名轻实的错误倾向、积压了年轻人的成长空间,而且扼杀了自由探索、平等交流的学术氛围,真危害更大。
消除院士崇拜,相关科技部门负有不可推卸的首要责任。在各类科技活动中,必须打破“凡事必由院士牵头”的陈规,而是要实事求是、不拘一格用人才,吸引更多虽无院士之名却有院士之实的优秀青年科学家参与科技规划、项目评审和成果评估等。对于那些借院士之名搞政绩、造噱头、谋资源的错误做法,应当坚决抵制。
荣誉意味着责任。相信新老院士能保持自知之明,不忘科学家本色、恪守科学家本分,在科技创新、提携后人、弘扬科学精神等方面多做贡献,而不是相反。
20171128不要盲目崇拜院士.docx20171128不要盲目崇拜院士.docx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2 14:0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