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博文标题没有加上“问号”的原因是希望、鼓励、祝愿和可能等因素所致。参加2014年12月10日诺贝尔奖颁奖典礼对中国唯一受到邀请的胡舒贺同学来说意味着其已经成功进入“诺贝尔奖获奖轨道”运行,预计有望在二十年左右的科研运行之后成功登陆“诺贝尔奖”。
一名中学生的最优科学习惯换来了登陆“诺贝尔奖”的通途这件事是值得思考的教育问题,尤其是敲动了中国杰出人才培养难题。这个成绩的取得不是因为题海战术和重复训练的应试教育,而是既有个人兴趣、努力和天赋,又有现实环境的有利因素所撰写出的中学生成才范例。胡舒贺同学是经过实验室无数次失败的锤炼和他的吉林大学教授母亲的实验室熏陶和启蒙之下,在吉林大学附属中学的沃土上成长起来的中国未来国际学术新星苗子。
在中国人智慧一流的事实前提下,中学生比大学教授更加有机会接近诺贝尔奖说明了很多教育与学术问题。中学生没有研究经费项目和各种津贴待遇,借用实验室居然取得了重要研究成果而撼动了诺贝尔奖委员会。这里的奥妙就在于中学生比大学教授更加学术单纯,没有浮躁与功利,只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科研劲头。通过中学生胡舒贺同学这次的诺奖咫尺之旅,中国的教育改革和学术去行政化之途一定可以找到成功的钥匙。
参考文献:
吉大附中学生胡舒贺受邀参加诺贝尔奖颁奖典礼
时间:2014-10-17作者: 新文化报 提交:张雪 浏览: 285
原标题:今年诺贝尔颁奖典礼唯一受邀中国代表是咱长春的同学
[凤凰网] 新文化报讯(记者 王跃)昨日上午,记者从中国科协获悉,来自长春的胡舒贺同学受诺贝尔基金会、瑞典青年科学家联合会邀请,将作为唯一的中国代表出席今年12月10日在瑞典斯德哥尔摩举行的诺贝尔奖颁奖典礼,并参加为期一周的国际青年科学研讨会。
斯德哥尔摩国际青年科学研讨会是世界著名的青少年科技活动,创办于1976年,由瑞典青年科学家联合会和诺贝尔基金会主办,享誉全球。每年仅邀请约25名来自不同国家的青年学生,从2008年开始,每年邀请一名来自中国的在国际国内青少年科技竞赛活动中有突出成果的高中生。
胡舒贺今年刚刚从长春一所高中毕业,据他的辅导老师李老师介绍,胡舒贺用人工合成的方法制备出了石墨烯包覆纳米TiO2复合材料,能更好地处理有机染料废水,在理论上具有很大的应用潜力,在2013年8月获得全国科技创新大赛金牌和英才奖。石墨烯这种材料导电快、无毒、环保,2004年英国物理学家安德烈首次用分离石墨的方法获取了它,并因此获得2010年诺贝尔奖。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9 03:5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