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到了一个消息说:中国科大举办英才班来破解钱学森之问。有感而发,就来谈谈如何破解“钱学森之问”这件教育大事。破解“钱学森之问”的时机已经存在。教育投入百分之四就是坚强的经济后盾。问题的关键是如何有效地用好这些教育投入而最终破解“钱学森之问”。
“我们的学校为什么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的“钱学森之问”是新时期中国教育发展的巨大动力和宝贵财富。有了经济基础之后,破解“钱学森之问”还需要两件大事:第一,教育部是否知道包括中国先进师范大学建设问题和创建中国世界一流大学问题在内的一个整体和系统的解决“钱学森之问”的教育科学方案?如果教育部不知道这个关键的整体解决方案,那么只能是按照“水面花粉的布朗运动”而“杂乱无章”地指挥教育和安排教育的相关工作。如果还不知道的话,那么为什么不尽快把这个科学方案以攻关项目的方式研究出来?第二,一般教育科学化和高校去行政化的工作必须到位。这两件大事如果随着宝贵的教育时光演化而迟迟不见踪影的话,那么教育工作就真的是太对不起民众了,更何谈教育梦了。破解“钱学森之问”不在于已经取得了多少教育成就,而是要看是否能够发现相关的科学方案。条件具备不去做是一回事,条件具备不会做又是另一回事情,但这两回事都要解决才可直面“钱学森之问”。
教育部在破解“钱学森之问”方面其实也是一直在积极工作,只是不太得法而已。通常的办法是把任务下放到名牌大学来做(例如以各种名人冠名的名人班“珠峰计划”),再者就是以贴标签的方式用钱砸出各种“显赫计划”。这么做的心愿虽好,但并不是以教育的科学原则为工作准绳的,进而可能在很大程度上丢失了科学性。那么,大家也许会说,很久以来的教育界对教育是否为科学都弄不清楚,虽然不至于影响教育方向正常的职称和学位工作。如果教育不是科学的话,我们干什么还用纳税人的钱来授予教育的学士学位,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如果教育是科学的话,那么教育界为何不知道其科学在哪里?笔者斗胆提出一点想法供大家参考。
一般教育的科学结构是在教育的深处存在,不用科学工具是看不到的。如果看不到教育的科学结构,别说是破解“钱学森之问”,就是公平合理的教育体系都建立不出来。笔者把教育的科学工具称之为“微积分视野”(教育的“显微镜”和“望远镜”)。用微积分视野可以容易地发现教育的科学结构:“教育最大可能成才原则”。作为推论之一的另一个教育的科学结构“教育无标签原则”也就应运而生了。以“教育最大可能成才原则”为教育逻辑出发点制定出的相关教育体系才是科学的教育体系,进而依此为蓝图就可解决“钱学森之问”了。笔者说了不管用,只有教育部有共识才可进行破解“钱学森之问”的教育科学实践工程。一般教育的科学化等价于破解“钱学森之问”。
回到我们博客题目的话题,中国科大所办的带有显赫教育标签的英才班对破解“钱学森之问”也许有一点点意义,但可能只是在无穷小量的范畴。中国科大的学术研究水平是绝对一流的,甚至不久的将来可能会出现诺贝尔奖获得者也不奇怪。即使如此,中国科大也不一定知道教育的科学结构在哪里。否则就不会办带有先赞标签的所谓精英班了。事情还没有做成就先贴标签的做法是典型的不知道“教育最大可能成才原则”的例子表现。当年伟大数学家陈省身先生给中国科大少年班的题词“不大满分”的教育科学含义,中国科大好像至今没有得到清楚的理解,因为这个题词的内涵是与教育科学化有关的。学术思想交流,良药苦口,请中国科大参考。
破解“钱学森之问”的标志是可以培养出批量的杰出人才。就算是有个别的人才获得了诺贝尔科学奖,也不完全是解决了“钱学森之问”。教育部明白和实施一般教育的科学化工作才是解决“钱学森之问”的关键所在。解决“钱学森之问”其实不难,只要教育部明白了什么是教育的科学结构。群众建言,只求无过。在科学研究意义下,大家都来讨论一下破解破解“钱学森之问”的问题吧。毕竟科学网的关注者应该有较高的教育素质。谢谢了。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10:0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