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入大海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dongwenbo 临渊慕鱼,不如进而冲浪

博文

读书最高境界“入静”

已有 5474 次阅读 2009-1-19 15:22 |个人分类:未分类|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感觉读书做事的最高境界就是入静。
佛学打坐也讲这个,感觉可能两者都是一回事。
坐在电脑前面,摒气凝神,心沉气舒,感觉世界上最有我自己、电脑和要做的事情。
周围的噪音、心中的噪音都消失的无影无踪,
人就仿佛沉睡一样,呼吸匀称,却思如泉涌,慧目如电!

这种感觉曾经也有过,高考的考场上,普通考试的考场上,人坐在那里就可以几个小时不动,效率极高,可以发挥出人的最大智力和潜力。还有在大学时代晚上上自习,马上就要赶人的半个小时,正好是学出状态来了,也知道时间紧迫了,看书和做题都速度极快。的确,人在这种限定时间马上要完成一件事情的时候,往往能逼迫自己达到一种境界,忘掉任何杂事,专心致志。

研究生虽然又有了自己的实验室,但有时候却失去了这样的条件。
第一,实验室人很多,白天很难安静下来;大家聊聊天,八卦八卦,打电话,找个人,经常打断我们的思路;
第二,时间不紧张,没有人会让你几个小时几个小时必须要作出什么什么事情来。这虽然给了我们宽松的环境,但却从另一个方面,滋润了我们的懒惰情绪。大家没有deadline,就自然松懈起来。
思维这个东西,就是一个阵地,不让积极的东西占领,就会被消极的东西占领。所以在实验室很难达到入境的状态,这也是自然的了。

唯有到了晚上或者假期,人都散去了。才有那一刻宁静。有许多东西是必须在这种很安静的环境下才能做的,
例如写文章、编程、思考问题、学习。这些东西如果思路连贯,一个小时可以顶得上三个小时更多;反之,如果在平时,不但效率很低,可能还会因为屡次被打断,使得自己感觉到很烦躁。这就好比我本来开着一辆奔驰,却走在北京市周一早上八点半的三环路上,多郁闷。积极的东西可以占领思维的阵地,但是受到的消极因素的进攻太频繁。

我们经常讨论,如果能拿出高考的那种劲头(所有中国学生的自豪),我们肯定能无事做不成。但事与愿违,我们并非因为丧失了入静的功能,而是周围浮躁得像菜市场一样的实验室带来了太多的干扰,以及自己松散的安排造成我们阵地的空虚。

如何才能每天入静的状态,而又避免干扰?总不能只在夜间和假期才工作吧;而且也不能让我们已经烦得要命的时候再想去静心。这不可能。下边是我的措施:

1. 古人讲:“定而后能静”,我们首先得把书桌清理一下,电脑上的桌面清理一下,大脑也清理一下(需要干的杂事都list出来),坐稳了,准备未来的两个小时或三个小时不动地方了。水瓶放在一边,不要不喝水,也不要喝太多水。
2. 每次只安排一件事情,多了安排不过来。现在已经不比过去,基本上每个工作都不可能像完成作业一样一会就搞定一道题目。不拿出点时间根本就做不好。所以,只安排一件事情。如果杂事太多,则集中一个时间一起clear;且切记不要定完不成的任务。
3. 积极克服干扰,不要经常浏览网页、BBS之类的,人累了或者是受阻的时候,往往会上上网,缓解一下大脑的痛苦;可熟不知,这一上网,看看新闻、娱乐一会就把正事拉在脑后。人的思维往往是在“痛”的时候才会爆发,好不容易深入思索遇到困难,结果就自己退下来了,这样不行。必须主动阻隔干扰源,不做完事情不罢休。这也就是所谓的“虑而后能得”
4. 坚持不懈。不要今天能做到“入静”,过两天又混乱了。“入静”是快乐的,让人可以忘掉一切忧愁。如果我们能够每天都这样,我保证既能事业精进,又能修身养性。这是两者统一之法,何乐而不为?

入静的那种感觉,
就像一缕香从屋外漫漫散入我的鼻腔
就像一点星光在黑暗中点亮
就像一曲笛声在河的对岸悠扬
就像一袖美人引诱我走向未知深处
我睡着了,蜷曲着
我的灵魂却开始跳跃起来,他思如泉涌,慧目如电!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86520-210742.html

上一篇:牛年学牛
下一篇:所谓奇人
收藏 IP: .*| 热度|

3 曹聪 仝猛 化柏林

发表评论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4 04:2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