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些年人们都在普遍谈论创新,以及如何创新的问题。学者发文章需要写出文章的highlight,申请基金需要总结项目的创新点,评审诺贝尔奖更需要追踪思想的原创性。原创的思想到底从哪里来呢?创新是源头还是结果?
有人谈到了创新的各种形式,以及创新的特点,但很少有人谈及创新的条件。创新不仅是结出来的果实,也是长出来的枝叶、更是扎下的根脉。如果只看到果实而忘却了根脉,那样永远只能跟随别人,模仿别人,很难取得独树一帜的成果。天下没有无源之水,没有无本之木,舍本逐末只能南辕北辙,谬以千里!
种子开花结果需要条件,诸如肥沃的土壤、适当的气候条件和适当的耕作方式,哪一样缺失都难以有好的收成。“种子”好比有潜力的人才,“土壤”好比社会硬环境(自然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好比社会软环境(社会的法律规则),“耕作方式”好比教育体制,这些因素都是种子开花结果的必要条件。
让我们来逐一梳理一下创新的条件。其一、我国人口众多,有着优良遗传基因的人才种子;其二、中国的自然环境差异性很大,有着让世界羡慕的自然地理环境。古时道家有师法自然的说法,人类的灵感大多数来自于大自然。就比如今年屠呦呦先生获得诺奖的成果(青蒿素),也是来自于大自然的馈赠。这为创新提供了良好的创新基础;其三、创新是多样性的尝试过程,社会体制和教育体制对创新有着很大的影响,如果社会体制比较开明,能容忍不同的意见,真正做到兼容并包,融汇贯通,多样性的尝试最终导致思想的蓬勃发展,比如民国时期涌现出很多新的思想和大家。反之如果社会的制度和文化过于强调统一步调,则局限了多样性的展现。对多样性的限制必然导致行为思想的趋同,造成了多样性的丧失,最终抹杀了创新。
由此可见,社会的软环境是目前制约创新的根本问题,建立起合理的制度法规(也要体现多样性和差异性,不能搞“一刀切”的惰政),并严格实施执行,就能搭建起创新的刚性空间,再辅以宽容柔性的教育理念,使人能充分展示和发挥多样性的创造。相信到那个时候,人们就不用去讨论创新,因为创新已经融入到我们的生活中了!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6 23:3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